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P64

  ..續本文上一頁上金色晃耀,金剛女見到佛身越發歡喜,因爲歡喜的緣故,惡相消失,身體變得像天女一樣端正莊嚴。佛悲愍她,顯現整個身相,金剛女細細觀察,目不轉睛,歡喜踴躍,這樣全身都變得端正,相好非凡,惡相完全消失。佛又爲她說法,當即證得初果。

  佛陀的身相,都是能利益衆生的自性。《寶性論》注釋中說:有緣衆生能見到相好莊嚴的佛身,當時即得極大加持,自心歡喜滿足,而且能引生信心。《叁摩地王經》說:“身體宛若純金色,世間怙主極莊嚴,何者之心專注此,菩薩彼者即入定。”對世尊如此相好的身體,誰的心能專注,此人當即就能入定。可見佛身對我們的加持極大。在《無量壽經》中宣說了阿彌陀佛身體光明不可思議的妙用,經中說:“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衆生,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若在叁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寶性論》說:“佛陀進入聚落時,無目盲人重得目,遠離無義諸惡法,見佛獲利而覺受。”見到佛的身相具有極大的加持,盲人可以見到色法,聾子可以聽到聲音,顛狂者可以恢複理智,可以讓人遠離無義的惡法。

  以下總結佛身相好的原因、體性和作用。

  巳二、其因、體性與作用

  佛身相好的因,是叁大阿僧祇劫修行的福慧。

  《寶鬘論》說:一切世間獨覺的福德,小乘有學無學聖者的福德,以及一切世間善趣凡夫的福德,這些福德都無法衡量佛的身功德。這些福德總和的十倍等于出生佛陀一毛孔相的福德;出生一切毛孔所有福德的百倍,等于佛陀一種隨形好的福德;如是能現前八十種隨形好福德的百倍,可以成就一種妙相,所以成就叁十二相的因,是無量的大福德聚;而且以如是福德聚的千倍,感得眉間的白毫相;以能成就白毫相福德的億倍,感得無見頂相;以成就無見頂相福德的百億俱胝倍,感得具有十力的法螺。這樣從因上可以了知,諸佛相好的色身,唯一是以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福慧所成就的殊勝身。

  佛身相好的體性,是清淨、莊嚴、明顯、不錯亂、圓滿。

  《寶鬘論》說:轉輪王雖然具有相似的叁十二相,但在清淨、莊嚴、明顯、無錯亂方面,都不如佛陀相好之一分,就像熒火微光和浩然日光相比一樣。

  佛身相好的作用,即每一相好都能利益衆生。

  《寶性論》說:“自利圓滿功德處,即一切佛勝義身,他利圓滿功德處,即一切佛世俗身。”因此,自法身流現的報、化色身,是出生一切所化他利圓滿的依處。對于具有無比殊勝色身的佛陀,我們爲什麼不皈依呢?他是出生一切利樂的源泉,理當至心皈依。

  辰二、語功德分六:一、一時回答一切所問 二、一切佛語均契合所化,能對治煩惱 叁、佛語具善說之功德 四、聞思修佛語之利益 五、佛語應機而轉之功德 六、佛語普利衆生之功德

  關于佛語的功德,《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宣說了一百一十二種;《秘密不可思議經》中宣說了六十四種支分;《大乘莊嚴經論》中宣說了六十種妙音支分,此處又是怎麼宣說的呢?

  巳一、一時回答一切所問

  【語功德者,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于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刹那心相應慧[61],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悟解。應思惟此希有道理。

  所謂語功德,就是十方世界所有的有情,在同一時刻,各自提出一個不同的問題請問佛陀,佛陀能由一刹那心相應慧,完全攝持,以一種音聲,答一切問,那些提問的衆生都能隨各自所屬的語言同時通達。應當思惟語功德稀有的道理。

  【如《谛者品》雲:“若諸有情于一時,發多定語而請問,一刹那心遍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于世間,此能善轉正*輪,盡諸人天苦邊際。”

  如同《寶積經·谛者品》所說:如果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有情,在同一時刻,發出很多有根據的定語請問佛陀,佛陀以刹那心無余周遍了知,由一個音聲同時答覆各各不同的問題。由此應當了知,殊勝導師在世間宣說梵音,以此梵音能善轉正*輪,斷盡人天等衆生的苦厄。

  佛陀的圓音功德,如《華嚴經》所說:“一音中具演,一切諸言音,衆生語言法,隨類皆能作。”就是在一種音聲中演說一切種類的語言音聲,漢人聽了是漢語,藏人聽了是藏語,英國人聽了是英語,各類有情都能聽到自己的語言,而且小乘人聽了是小乘法,大乘人聽了是大乘法。《華嚴經》又說:“菩薩以一音,一切皆能演,決定分別說,一切諸佛法。”清涼國師在《華嚴疏鈔演義》中說:“一音之中具一切音,名曰圓音。一切音聲即是一音,亦名一音。一多無礙總曰圓音。”經中也說:“佛以一妙音,周聞十方國,衆音悉具足,法爾皆充遍,一切言辭海,一切隨類音,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佛以一妙音,周遍十方國土,而且一音中具足一切音,佛的圓音法爾周遍一切言辭海,流現一切隨類音,在一切國土之中恒轉無上*輪。

  《寶性論》說:“猶如一切谷響聲,依于他緣而得起,無有分別無造作,不住外亦不住內。如是如來聲亦然,依于他心而生起,無有分別無造作,不住外亦不住內。”猶如山谷回響,隨不同的呼聲而在聽者前顯現種種回響,如果有萬人同時發出不同的聲音,山谷能隨之同時顯現不同的回響,但山谷沒有分別,也沒有對此人說此語、對彼人說彼語的勤作,聲音自體不是住在谷外,也不是住在谷內。同樣,佛音也只是相應所化的意樂,在所化各自心中生起而顯現,實際上,佛沒有分別,也沒有對此人說此語、對彼人說彼語的勤作,佛音自體不在身外,也不在身內,沒有內外遠近的偏袒。

  以上宣說如來圓音的意義。以下再以《寶積經》公案說明佛陀的梵音聲相。

  佛在靈鹫山說法時,尊者目犍連想探究如來音響所達的遠近。當時尊者在座上突然消失,來到須彌山頂上測聽如來的音聲,發現如來音聲如在眼前。他又以神通力遍遊叁千大千世界,越過所有鐵圍山,站在最邊際的鐵圍山頂上,聽聞如來的音聲,佛的音聲依然如在近前。當時,佛陀心想:“目犍連想測試如來的清淨音場,我現在可以顯發他的神通。”這樣在佛力的加持下,目犍連以神足力往西方遠行,次第經過九十九倍恒河沙數的佛土,到了一個名爲光明幡的佛刹。此佛土有佛,名光明王如來,正在說法。目犍連到達這個佛刹,再次測聽釋迦佛的音聲,依然像在佛前,聆聽教法。

  光明幡佛刹有大光明,光明王如來身量高達四十裏,菩薩身量高達二十裏,所用的缽器有一裏高,宛若摩天大廈。目犍連尊者走在缽器的邊緣上,當時諸菩薩問佛:“大聖!這只小蟲來自何處?還穿著沙門的衣服,走在缽邊。”佛說:“你們不要發心輕慢這位尊者,他是長老大目犍連,是釋迦牟尼佛聲聞衆中的大弟子,神足第一。”

  菩薩們又問:“目犍連爲什麼來到我們這個世界?”

  佛說:“爲了測試釋迦牟尼佛音聲所達的範圍,所以來到我們這裏。”

  當時,光明王如來告訴尊者:“仁者!你不應測試如來的音聲,佛音無限,沒有遠近,又豈能測到邊際?你這是大錯。如果你以神足經過恒河沙劫,不斷西行,也不能得知如來音聲所到的範圍。諸佛世尊,音聲曠遠無限,巍巍無量,不可比喻。”

  這則公案說的是佛語六十種妙音支分中的一相——一切眷衆普聞音。在佛前聽聞佛語極爲清晰,大小適中,而在遠處他方世界中的所化衆生,也似在佛前,清晰聽受。其余五十九妙音功德,學人應當參閱全知麥彭仁波切所著的《大乘莊嚴經論釋·勝乘甘露喜筵》,具體了知佛語的功德。

  巳二、一切佛語均契合所化,能對治煩惱

  【又如《百五十頌》雲:“觀尊面可愛,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

  又如馬鳴菩薩的《一百五十頌》所說:觀見世尊面輪極爲可愛,在世尊面前聽聞此等極爲和美的言音,猶如皎潔月輪傾注甘露一般。

  【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嗔毒蛇,等同妙翅鳥;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

  這兩頌描述佛語能對治煩惱的功德。

  世尊的語言能靜息貪欲的塵垢,宛若雲雨;能拔除嗔恚的毒蛇,猶如大鵬金翅鳥;能摧壞無知愚癡的翳障,如同破暗之日光;能摧毀我慢高山,猶如摧破一切的金剛。

  巳叁、佛語具善說之功德

  【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

  這一頌是從“無欺、隨順、易解”叁個方面,宣說佛語具足善說的功德。

  以如實照見取舍之義的緣故,佛語沒有欺诳;以遠離不成立等過失的緣故,佛語能隨順衆生而成辦義利;以語言善巧組織的緣故,極易理解。以遠離欺诳、隨順利他、極爲易解的緣故,世尊具足善說的功德。

  “見義”:如實照見取舍之義;“無欺”:沒有任何欺诳之處;“見義故無欺”:因爲佛智如實照見一切取舍之義,所以從智慧中流現的佛語無誤顯示一切染淨的差別,沒有任何欺诳、錯亂;“無過”:佛語沒有任何不成立的過失;“隨順”:能隨順衆生的根機而成辦彼等利益;“善綴”:語言善于組織;“易解”:極易理解。

  《金剛經》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巳四、聞思修佛語之利益

  【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

  這一頌是宣說聞思修佛語的利益。

  最初聽聞世尊的語言,能奪走聽者的心意,之後若對佛語如理思惟而修行,也能斷除貪嗔癡等煩惱的現行以及種子。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