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衆苦。而要調伏衆生,將其安立于六度,菩薩自己先須以六度爲堅實。因此,僅發願心尚不足夠,必須受菩薩律儀後,善加修學布施等學處。
子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分七:一、必須修學無謬、圓滿之道 二、對治邪執 叁、破救 四、教誡如何修學 五、一切種智由多種因成就 六、方便智慧以六度總攝而修學是顯密共道之相 七、故以上說爲種子教誡愛惜修學大乘
【第二者。】
醜一、必須修學無謬、圓滿之道
【如是欲求成佛猶非滿足,應須進趣成佛方便。】
如是僅僅希求成佛仍不足夠,必須進趣能夠成就菩提的方便。
成佛的方便,又必須具足無錯誤和圓滿兩個條件:
【又此方便須無錯謬,于錯謬道任何勵力終不生果,如欲構乳而扯牛角。若雖不錯,然不圓滿,縱多勵力亦不生果,猶如種子及水土等,隨缺一緣亦不生芽。】
這一成佛方便必須沒有錯誤,因爲對于錯誤之道無論如何努力,終究不會有成果,如同想擠牛奶卻扯牛角一般,白費辛苦。方便雖然沒有錯謬,但若不圓滿,縱然付出許多努力,也不會有成果,就像種子、水、土等因緣缺少任何一分,也不會發芽。
【故如《修次中篇》雲:“若于錯因殷重修習,雖極長時終不能獲所欲得果,譬如從角而構牛乳。若不修行一切因者,亦不生果,如種子等隨缺一緣,亦不發生芽等果故。故欲得果,當依無錯一切因緣。”】
因此,如《修次中篇》所說:如果對于錯誤之因殷重修習,縱然在極長的時間中持續勤修,也終究不獲所求之果,如同從牛角中擠牛奶一般。再者,若不修習所有的因也不能生果,如同種子等因緣缺少任何一分,便不能産生芽等果實。因此,若希求得果,應依無錯、一切因緣(圓滿無缺的因緣)。
【若爾,何爲圓滿無錯因緣耶?】
那麼,無錯、圓滿的成佛因緣(成佛之道)究竟是什麼呢?
【如《毗盧遮那現證菩提經》雲:“秘密主,一切種智者,從大悲根本生,從菩提心因生,以諸方便而至究竟。”[80]其中大悲如前已說。菩提心者,謂世俗、勝義二菩提心。方便者,謂施等圓滿。是蓮花戒大師所說。】
如《毗盧遮那現證菩提經》所說:“金剛手,一切種智是從大悲這一根本産生,是從菩提心這一因而出生,是以諸方便而到達究竟。”此中所說無錯、圓滿的成佛因緣,即是“大悲”、“菩提心”、“方便”叁者。
蓮花戒論師對此解釋爲:大悲即如前文所說,菩提心是指世俗和勝義二種菩提心,方便是指布施等圓滿。
醜二、對治邪執分二:一、他宗觀點 二、遮破他宗
寅一、他宗觀點
【支那堪布[81]等于如此道顛倒分別,有作是雲:“凡是分別,況惡分別,即善分別亦能系縛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金索、繩索皆是系縛,黑白二雲俱障虛空,黑白狗咬皆生痛苦,是故惟有無分別住是成佛道。”】
支那堪布等對于此道顛倒分別,而有這樣的說法:凡是分別,不必說惡分別,即便善分別也能將人系縛于生死中,其所得之果不會超出生死。金索和繩索都是系縛,烏雲和白雲都能遮障虛空,被黑狗和白狗咬都會産生痛苦。因此,唯有無分別安住才是成佛之道。
【“其施戒等,爲未能修如是了義愚夫而說,若已獲得如是了義更修彼行,如王爲農,得象求迹。”】
布施、持戒等是爲那些不能修習如是了義的愚夫而宣說的,如果已獲如是了義還去修它,這就像身爲國王還去種田,得到大象仍去尋覓象迹一樣,屈尊爲卑,得本求影,極不合理。
由上可知他宗觀點:獲得了義之後,可以不必修習布施、持戒等。
【和尚于此引八十種贊歎無分別經根據成立。】
和尚對此引用了八十種贊歎無分別的佛經根據予以成立。
寅二、遮破他宗分四:一、此乃最下倒見且智者已破 二、無住大涅槃須以方便和智慧二道成辦之理 叁、爲證佛果須具一切種最勝空性 四、教典中遮破僅承許唯修智慧之理
卯一、此乃最下倒見且智者已破
【此說一切方便之品,皆非真實成佛之道,毀謗世俗,破佛教之心藏,破觀察慧思擇無我真實義故,故亦遠離勝義道理。任何勝進終惟攝于奢摩他品。于此住心執爲勝道,是倒見中最下品者。】
這是說一切方便的品類均非真實成佛之道,以此觀點毀謗了世俗,破壞了佛教心要,同時因爲破壞了以觀察妙慧思惟抉擇無我真實義,所以也遠離了勝義道理,無論如何超勝上進,終究也只是世間奢摩他所攝。將這種“安住心”執爲殊勝道,是顛倒見中的最下品。
【蓮花戒大菩薩以淨教理已善破除,弘揚如來所愛善道。】
蓮花戒菩薩已經以清淨的教理善加破除,弘揚了如來所喜愛的善道。
以下講末世修行者的叁類顛倒——行顛倒、見顛倒、修顛倒。
一、行顛倒
【然由聖教將近隱沒,能以了義無垢教理判決正道圓滿扼要諸善士夫亦盡滅亡,又諸有情多是薄福,雖于正法略有信仰,然其慧力最極羸劣,故現仍有輕毀行品[82]持戒等事,于修道時棄舍此等,宛如和尚所教而修。】
但是,由于聖教接近隱沒,有能力以了義無垢教理判決正道圓滿扼要的善士們也都圓寂了,而且,衆生大多福德淺薄,雖對正法稍有信心,但智慧力極其微劣,因此如今仍有輕視毀謗行品持戒等事,在修道時舍棄這些,就像和尚所教一般而修。
這是說末法時代,沒有能判決正道圓滿扼要的善知識,修行人大多福德薄、信心小、智慧差,因此仍有人舍棄行品持戒等,安住在庸俗的無分別中。
二、見顛倒
【又有一類除毀謗方便而外[83],見解道理許和尚說而爲善哉。】
又有一類除了毀謗方便之外,其它見解方面都承許和尚的說法善妙。
叁、修顛倒
【又有余者棄舍觀慧全不思惟,意許和尚修法爲善。】
又有人舍棄觀察妙慧完全不思惟,內心贊許和尚的修法善妙。
以上叁種顛倒,在宣說毗缽舍那時破見顛倒,宣說奢摩他時破修顛倒,此處則著重遮破行顛倒。
卯二、無住大涅槃須以方便和智慧二道成辦之理
【此等之道,全未接近修空方所。縱許修空,然若說雲:已得無倒空性之義、無謬修習有修證者,惟當修空,不當更修世俗行品,或說行品不須執爲中心多門修習,亦與一切聖教相違,惟是違越正理之道。】
這些道完全沒有接近修空的方面。縱然承許修空,但如果說:已獲得無倒空性之義、無錯謬修習而具有修證之人,唯一應當修空,不必再修世俗行品,或者不須將行品執爲中心多方面修習,這也與一切聖教相違,唯一是違越正理之道。
這一段是說:如果承許不必修世俗行品或者不必以行品爲中心多門修習,則與教理相違。
以下宣說與正理相違的理由。
【以諸大乘人所應成辦,是爲無住大般涅槃。其能不住生死者,是由覺悟真實義慧,依勝義道次甚深之道,智慧資糧智慧支分之所成辦故。不住寂靜般涅槃者,是由了悟盡所有慧,俗谛道次廣大之道,福德資糧方便支分之所成辦故。】
大乘人所應成辦之果,即是不住生死、涅槃二邊的無住大涅槃。“不住生死”是由覺悟真實義的智慧,依于勝義谛道次甚深之道,以智慧資糧智慧支分所成辦的。“不住涅槃”是由了悟盡所有的智慧,依于世俗谛道次廣大之道,以福德資糧方便支分所成辦的。因此,只須修空而不必修持世俗行品的說法,顯然違背正理。
若不修學福德資糧方便分,則不能達到“不住涅槃”,也就無法成辦無住大涅槃。因此,不必修習世俗行品,違越了正理之道。
“覺悟真實義慧”:“真實義”指勝義空性,諸法實相究竟的本性是空性,覺悟真實義的智慧即是覺悟真實義慧。
“依勝義道次”:因爲行境是勝義谛,故說依于勝義之道。
“甚深之道”:行境深細難以證悟,故爲甚深之道。
“智慧資糧”:以智慧爲因能成就法身,故安立智慧是法身的資糧,稱爲智慧資糧。
“智慧支分”:在能辨別的能境中,最殊勝之能境即是智慧,從智慧的側面稱爲智慧分。
“了悟盡所有慧”:了悟萬千差別相的智慧。
“俗谛道次”:因行境爲世俗谛,故說依于世俗谛之道。
“廣大之道”:這是體性、因、果等都是無量之道,故稱“廣大之道”。
“福德資糧”:以福德爲因能成就色身,故安立福德是色身的資糧,稱爲福德資糧。
“方便支分”:成爲色身爲主的二身之方便,稱爲方便,從方便的側面稱爲方便分。
以下宣說與聖教相違的理由。
【如《秘密不可思議經》雲:“智慧資糧者,謂能斷除一切煩惱;福德資糧者,謂能長養一切有情。世尊,以是因緣,菩薩摩诃薩當勤修習福智資糧。”】
如《秘密不可思議經》說:智慧資糧的作用,是能斷除一切煩惱;福德資糧的作用,是能長養一切有情。世尊,以此因緣,大菩薩應當勤修福智資糧。
從自他二利的角度觀察:智慧資糧不圓滿,便不能斷盡煩惱而圓滿自利;福德資糧不圓滿,就不能長養一切有情而圓滿他利。二利不圓滿則不能成佛。因此經中說,菩薩應勤修福智資糧,並非不需修習世俗行品。
【《聖虛空庫經》雲:“由慧智故,而能遍舍一切煩惱;由方便智故,而能不舍一切有情。”】
《虛空藏經》說…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