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P28

  ..续本文上一页众苦。而要调伏众生,将其安立于六度,菩萨自己先须以六度为坚实。因此,仅发愿心尚不足够,必须受菩萨律仪后,善加修学布施等学处。

  子二、显示学习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分七:一、必须修学无谬、圆满之道 二、对治邪执 三、破救 四、教诫如何修学 五、一切种智由多种因成就 六、方便智慧以六度总摄而修学是显密共道之相 七、故以上说为种子教诫爱惜修学大乘

  【第二者。

  丑一、必须修学无谬、圆满之道

  【如是欲求成佛犹非满足,应须进趣成佛方便。

  如是仅仅希求成佛仍不足够,必须进趣能够成就菩提的方便。

  成佛的方便,又必须具足无错误和圆满两个条件:

  【又此方便须无错谬,于错谬道任何励力终不生果,如欲构乳而扯牛角。若虽不错,然不圆满,纵多励力亦不生果,犹如种子及水土等,随缺一缘亦不生芽。

  这一成佛方便必须没有错误,因为对于错误之道无论如何努力,终究不会有成果,如同想挤牛奶却扯牛角一般,白费辛苦。方便虽然没有错谬,但若不圆满,纵然付出许多努力,也不会有成果,就像种子、水、土等因缘缺少任何一分,也不会发芽。

  【故如《修次中篇》云:“若于错因殷重修习,虽极长时终不能获所欲得果,譬如从角而构牛乳。若不修行一切因者,亦不生果,如种子等随缺一缘,亦不发生芽等果故。故欲得果,当依无错一切因缘。”

  因此,如《修次中篇》所说:如果对于错误之因殷重修习,纵然在极长的时间中持续勤修,也终究不获所求之果,如同从牛角中挤牛奶一般。再者,若不修习所有的因也不能生果,如同种子等因缘缺少任何一分,便不能产生芽等果实。因此,若希求得果,应依无错、一切因缘(圆满无缺的因缘)。

  【若尔,何为圆满无错因缘耶?

  那么,无错、圆满的成佛因缘(成佛之道)究竟是什么呢?

  【如《毗卢遮那现证菩提经》云:“秘密主,一切种智者,从大悲根本生,从菩提心因生,以诸方便而至究竟。”[80]其中大悲如前已说。菩提心者,谓世俗、胜义二菩提心。方便者,谓施等圆满。是莲花戒大师所说。

  如《毗卢遮那现证菩提经》所说:“金刚手,一切种智是从大悲这一根本产生,是从菩提心这一因而出生,是以诸方便而到达究竟。”此中所说无错、圆满的成佛因缘,即是“大悲”、“菩提心”、“方便”三者。

  莲花戒论师对此解释为:大悲即如前文所说,菩提心是指世俗和胜义二种菩提心,方便是指布施等圆满。

  丑二、对治邪执分二:一、他宗观点 二、遮破他宗

寅一、他宗观点

  【支那堪布[81]等于如此道颠倒分别,有作是云:“凡是分别,况恶分别,即善分别亦能系缚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金索、绳索皆是系缚,黑白二云俱障虚空,黑白狗咬皆生痛苦,是故惟有无分别住是成佛道。”

  支那堪布等对于此道颠倒分别,而有这样的说法:凡是分别,不必说恶分别,即便善分别也能将人系缚于生死中,其所得之果不会超出生死。金索和绳索都是系缚,乌云和白云都能遮障虚空,被黑狗和白狗咬都会产生痛苦。因此,唯有无分别安住才是成佛之道。

  【“其施戒等,为未能修如是了义愚夫而说,若已获得如是了义更修彼行,如王为农,得象求迹。”

  布施、持戒等是为那些不能修习如是了义的愚夫而宣说的,如果已获如是了义还去修它,这就像身为国王还去种田,得到大象仍去寻觅象迹一样,屈尊为卑,得本求影,极不合理。

  由上可知他宗观点:获得了义之后,可以不必修习布施、持戒等。

  【和尚于此引八十种赞叹无分别经根据成立。

  和尚对此引用了八十种赞叹无分别的佛经根据予以成立。

  

寅二、遮破他宗分四:一、此乃最下倒见且智者已破 二、无住大涅须以方便和智慧二道成办之理 三、为证佛果须具一切种最胜空性 四、教典中遮破仅承许唯修智慧之理

卯一、此乃最下倒见且智者已破

  【此说一切方便之品,皆非真实成佛之道,毁谤世俗,破佛教之心藏,破观察慧思择无我真实义故,故亦远离胜义道理。任何胜进终惟摄于奢摩他品。于此住心执为胜道,是倒见中最下品者。

  这是说一切方便的品类均非真实成佛之道,以此观点毁谤了世俗,破坏了佛教心要,同时因为破坏了以观察妙慧思惟抉择无我真实义,所以也远离了胜义道理,无论如何超胜上进,终究也只是世间奢摩他所摄。将这种“安住心”执为殊胜道,是颠倒见中的最下品。

  【莲花戒大菩萨以净教理已善破除,弘扬如来所爱善道。

  莲花戒菩萨已经以清净的教理善加破除,弘扬了如来所喜爱的善道。

  以下讲末世修行者的三类颠倒——行颠倒、见颠倒、修颠倒。

  一、行颠倒

  【然由圣教将近隐没,能以了义无垢教理判决正道圆满扼要诸善士夫亦尽灭亡,又诸有情多是薄福,虽于正法略有信仰,然其慧力最极羸劣,故现仍有轻毁行品[82]持戒等事,于修道时弃舍此等,宛如和尚所教而修。

  但是,由于圣教接近隐没,有能力以了义无垢教理判决正道圆满扼要的善士们也都圆寂了,而且,众生大多福德浅薄,虽对正法稍有信心,但智慧力极其微劣,因此如今仍有轻视毁谤行品持戒等事,在修道时舍弃这些,就像和尚所教一般而修。

  这是说末法时代,没有能判决正道圆满扼要的善知识,修行人大多福德薄、信心小、智慧差,因此仍有人舍弃行品持戒等,安住在庸俗的无分别中。

  二、见颠倒

  【又有一类除毁谤方便而外[83],见解道理许和尚说而为善哉。

  又有一类除了毁谤方便之外,其它见解方面都承许和尚的说法善妙。

  三、修颠倒

  【又有余者弃舍观慧全不思惟,意许和尚修法为善。

  又有人舍弃观察妙慧完全不思惟,内心赞许和尚的修法善妙。

  以上三种颠倒,在宣说毗钵舍那时破见颠倒,宣说奢摩他时破修颠倒,此处则着重遮破行颠倒。

  

卯二、无住大涅槃须以方便和智慧二道成办之理

  【此等之道,全未接近修空方所。纵许修空,然若说云:已得无倒空性之义、无谬修习有修证者,惟当修空,不当更修世俗行品,或说行品不须执为中心多门修习,亦与一切圣教相违,惟是违越正理之道。

  这些道完全没有接近修空的方面。纵然承许修空,但如果说:已获得无倒空性之义、无错谬修习而具有修证之人,唯一应当修空,不必再修世俗行品,或者不须将行品执为中心多方面修习,这也与一切圣教相违,唯一是违越正理之道。

  这一段是说:如果承许不必修世俗行品或者不必以行品为中心多门修习,则与教理相违。

  以下宣说与正理相违的理由。

  【以诸大乘人所应成办,是为无住大般涅槃。其能不住生死者,是由觉悟真实义慧,依胜义道次甚深之道,智慧资粮智慧支分之所成办故。不住寂静般涅槃者,是由了悟尽所有慧,俗谛道次广大之道,福德资粮方便支分之所成办故。

  大乘人所应成办之果,即是不住生死、涅槃二边的无住大涅槃。“不住生死”是由觉悟真实义的智慧,依于胜义谛道次甚深之道,以智慧资粮智慧支分所成办的。“不住涅槃”是由了悟尽所有的智慧,依于世俗谛道次广大之道,以福德资粮方便支分所成办的。因此,只须修空而不必修持世俗行品的说法,显然违背正理。

  若不修学福德资粮方便分,则不能达到“不住涅槃”,也就无法成办无住大涅槃。因此,不必修习世俗行品,违越了正理之道。

  “觉悟真实义慧”:“真实义”指胜义空性,诸法实相究竟的本性是空性,觉悟真实义的智慧即是觉悟真实义慧。

  “依胜义道次”:因为行境是胜义谛,故说依于胜义之道。

  “甚深之道”:行境深细难以证悟,故为甚深之道。

  “智慧资粮”:以智慧为因能成就法身,故安立智慧是法身的资粮,称为智慧资粮。

  “智慧支分”:在能辨别的能境中,最殊胜之能境即是智慧,从智慧的侧面称为智慧分。

  “了悟尽所有慧”:了悟万千差别相的智慧。

  “俗谛道次”:因行境为世俗谛,故说依于世俗谛之道。

  “广大之道”:这是体性、因、果等都是无量之道,故称“广大之道”。

  “福德资粮”:以福德为因能成就色身,故安立福德是色身的资粮,称为福德资粮。

  “方便支分”:成为色身为主的二身之方便,称为方便,从方便的侧面称为方便分。

  以下宣说与圣教相违的理由。

  【如《秘密不可思议经》云:“智慧资粮者,谓能断除一切烦恼;福德资粮者,谓能长养一切有情。世尊,以是因缘,菩萨摩诃萨当勤修习福智资粮。”

  如《秘密不可思议经》说:智慧资粮的作用,是能断除一切烦恼;福德资粮的作用,是能长养一切有情。世尊,以此因缘,大菩萨应当勤修福智资粮。

  从自他二利的角度观察:智慧资粮不圆满,便不能断尽烦恼而圆满自利;福德资粮不圆满,就不能长养一切有情而圆满他利。二利不圆满则不能成佛。因此经中说,菩萨应勤修福智资粮,并非不需修习世俗行品。

  【《圣虚空库经》云:“由慧智故,而能遍舍一切烦恼;由方便智故,而能不舍一切有情。”

  《虚空藏经》说…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