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P29

  ..续本文上一页:由觉悟真实义的智慧,能舍离一切烦恼;由通达利他方便法的智慧,能不舍一切有情。

  【《圣解深密经》云:“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能得无上正等菩提。”

  《解深密经》说:我始终不会说一向舍离利益众生之事者、一向舍离发起六度万行者,能得无上菩提。

  经中明显说到,舍弃利他事业、舍弃行品不能成佛。

  【《无垢称经》云:“何为菩萨系缚解脱?若无方便摄取三有,是为菩萨系缚;若以方便趣向三有,是为解脱。若无智慧摄取三有,是为菩萨系缚,若以智慧趣向三有,是为解脱。方便未摄慧为系缚,方便所摄慧为解脱;慧所未摄方便为缚,慧摄方便是为解脱。”如是广说。

  《维摩诘经》中说:什么是菩萨的系缚和解脱?

  这有四对答案:

  一、没有以方便摄取三有是菩萨的系缚,以方便趣向三有是菩萨的解脱。

  二、没有以智慧摄取三有是菩萨的系缚,以智慧趣向三有是菩萨的解脱。

  三、没有以方便摄持的智慧是系缚,以方便摄持的智慧是解脱。

  四、没有以智慧摄持的方便是系缚,以智慧摄持的方便是解脱。

  如是广作宣说。

  这段经文指出“无方便摄取三有”和“方便未摄智慧”都是菩萨的系缚,堕于寂灭边执,即可证明不能舍弃方便行品。

  由以上充分的理证、教证,而下结论说:

  【是故欲得佛果,于修道时须依方便、智慧二分,离则不成。

  因此,若希求佛果,修道时就必须依仗方便、智慧二分,缺少一分则不能成就。犹如鸟依双翼方能高飞,车靠两轮才能行驶,缺一不可。

  【《伽耶经》云:“诸菩萨道略有二种。何等为二?谓方便、智慧。”

  《伽耶经》说:“诸菩萨道简要言之有两种,即是方便与智慧。”

  【《祥胜初品》云:“般若波罗蜜多者是母,善巧方便者是父。”

  《祥胜初品》也说:智慧为母,方便为父。证明二者缺一不可。

  【《迦叶请问经》云:“迦叶,譬如大臣所保国王,则能成办一切所作。如是菩萨所有智慧,若由方便之所摄持,能作一切诸佛事业。”

  《迦叶请问经》中,佛说:迦叶!譬如,有大臣拥护的国王,则能成办一切事业。同样,菩萨的智慧若由方便摄持,则能作一切诸佛事业。

  经中将“智慧”比喻为“国王”,“方便”比喻为“大臣”。国王若无财政、教育等群臣辅佐,则成办不了任何事业。同样,智慧若远离了布施等利生方便,也无法成办诸佛事业。又如国王若有群臣拥护,便能成办一切所作。同样,智慧若以布施等方便摄持,就可行持无边事业。

  

卯三、为证佛果须具一切种最胜空性

  【故当修习完具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种最胜空性,仅以单空,于大乘道全无进趣。

  因此,应当修习圆具布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种的最殊胜空性,仅凭一个单空(脱离方便的单单的空),对大乘道不会有任何进趣,不必说见道、修道,就连资粮道、加行道也无法进入。

  【《宝顶经》云:“应披慈甲住大悲处,引发具一切种最胜空性而修静虑。何等名为具一切种最胜空性耶?谓不离布施,不离持戒,不离忍辱,不离精进,不离静虑,不离智慧,不离方便。”如经广说。

  《宝顶经》说:“应当披上慈心的铠甲安住于大悲中,引发具一切种的最胜空性而修持静虑。什么叫“具一切种的最胜空性”?所谓不离布施、不离持戒、不离忍辱、不离精进、不离静虑、不离智慧、不离方便。”其余如经中广泛宣说。

  总之,并非脱离六度谈空,而是在行持布施等中离一切相。如《金刚经》云:“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上续论》中释此义云:“此诸能画者,谓施戒忍等。具一切种胜,空性为王像。”

  对于上述《宝顶经》的经文,《宝性论》中解释说:这些能绘画的画师,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等。具一切种殊胜方便的空性,比喻为国王圆满的身像。

  【谓如有一善能画首不善画余,有知画手不知余等,集多画师画一王像,若缺一师亦不圆满。国王像者譬如空性,诸画师者譬如施等,施等方便若有缺少,则同缺头残手等像。

  《宝性论》此颂是说:在众多的画师中,有的只擅长画头,不善于画其他部分;有的通晓如何画手,却不懂得画其它。因此,要集合众多的画师才能画出一幅完整的国王身像,只要缺少其中一位便画不圆满。国王的圆满身像比喻空性,诸画师比喻布施等,如果布施等方便有所缺少,就如缺头、缺手等的画像,并非圆满证空。

  

卯四、教典中遮破仅承许唯修智慧之理

  【又若执谓惟应修空余不应修,世尊亲为敌者而善破斥。谓若果尔,则菩萨时多劫行施、护尸罗等,悉成坏慧、未解了义。

  “世尊亲为敌者而善破斥”:佛陀亲自把这种观点作为辩论的敌方善加破斥。

  如果执著唯独应修空性而不应修其它,世尊已亲自对此善加破斥。世尊说:倘若如此,则菩萨在因地时多劫行施、护戒等,都应成损坏智慧、未能理解了义。

  世尊具体是如何破斥的呢?

  【《摄研经》云:“弥勒,若诸菩萨为欲成办正等菩提,修行六种波罗蜜多,然诸愚人作如是说:菩萨惟应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何须诸余波罗蜜多?此是思惟破坏诸余波罗蜜多。”

  《摄研经》中,佛告诉弥勒菩萨:若诸菩萨为了成办无上菩提而修行六度,而愚人却说:菩萨唯应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何须修学其余波罗蜜多。这些人是思惟破坏其余波罗蜜多。

  此观点也与世尊精勤修行的传记相违。

  【“无能胜[84],此作何思?前为迦希王时,为救鸽故自肉施鹰,岂慧坏耶?弥勒白言:不也,世尊。”

  无能胜!你对此是怎么想的。我往昔为迦希王时,为了救护鸽子而自割身肉布施老鹰,这是失坏智慧吗?

  弥勒答:不是!世尊!

  【“世尊告曰:弥勒,我昔修行菩萨行时,修集六种波罗蜜多相应善根,是诸善根有损我耶?弥勒白言:不也,世尊。”

  世尊又说:弥勒!我往昔修菩萨行时,精勤修集六种波罗蜜多相应的善根,这些善根有损于我吗?

  弥勒说:不会有损害的!世尊!

  以下世尊又说,这与弥勒菩萨修持的传记相违。

  【“世尊告曰:无能胜,汝亦曾于六十劫中正修布施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尸罗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忍辱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精进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静虑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说:弥勒!你也曾于六十劫中正修布施度,六十劫中正修尸罗度,六十劫中正修忍辱度,六十劫中正修精进度,六十劫中正修静虑度,六十劫中正修般若度。

  如果只应修空而不必修其它,则弥勒菩萨多劫的修持也成了坏慧、不解了义。

  【“彼诸愚人作如是说,惟以一法而证菩提,谓以空法,此等未能清净诸行。”

  那些愚人这样说:唯独以一法而证悟菩提,所谓以空法。这些人未能清净诸行。

  【故若说云“有空解者不须励力修方便分”,是谤大师昔本生事为是未解了义之时。

  因此,如果说通达空性的人不必努力修持方便分,这是毁谤释迦牟尼佛往昔的本生事迹都是在未解了义时行持的。

  而事实上,佛陀的许多本生事迹都是登地之后行持的。

  丑三、破救分三:一、遮破承许证空性则不需方便之补救 二、遮破空性见中具足六度故而不需方便之补救 三、宣说遮破他宗

寅一、遮破承许证空性则不需方便之补救分二:一、宣说他宗 二、破彼

卯一、宣说他宗

  【设作是念:由种种门修施等行,是未获得坚固空解,若有空解[85]即此便足。

  假如认为:通过种种途径修持布施等行品,是尚未获得坚固空解,若具有空解,则有空解便已足够。

  

卯二、破彼分二:一、总破 二、引教证别破
辰一、总破

  【是大邪见。此若是实,则已获得无分别智、证胜义谛大地菩萨[86],及诸特于无分别智获得自在八地菩萨,不须修行,然此非理。

  这是大邪见。如果这种观点是真实的,则应成获得无分别智、证得胜义谛的大地菩萨,特别是对无分别智获得自在的八地菩萨都不需要修行,但这并不合理。

  若已获得坚固空解就不必修其它行品,则一地以上的菩萨尤其是八地菩萨肯定获得了坚固空解,应成圣者菩萨都不必修习波罗蜜多,然而,这是无法成立的。

  辰二、引教证别破分二:一、承许大地菩萨不须修行与了义经相违 二、承许八地菩萨不须修行与了义经相违

  巳一、承许大地菩萨不须修行与了义经相违

  【《十地经》说:“于十地中,虽各各地于施等行别别增上,然于余行非不修行。”故一一地中说皆修六度或修十度,此等经义,无能胜尊、龙猛、无著皆如是释,定不可作余义解故。

  《十地经》说:“十地中,虽然各各地对布施等行品别别增上(一地增胜布施度、二地增胜持戒度等等),但并非不修其它行品。”因此,经中对每一地都宣说了修习六度或十度。对此经义,弥勒、龙猛、无著等大菩萨都一致如是解释,绝不能作其它解释。

  具体在弥…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