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P30

  ..续本文上一页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行住品》、《辨中边论·辨无上品》、龙猛菩萨的《宝鬘论》、无著菩萨的《瑜伽师地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中,都是这样解释的。

  巳二、承许八地菩萨不须修行与了义经相违

  首先以“八地菩萨也由如来劝请修持方便和智慧”的依据,予以遮破。

  【特八地位灭尽一切烦恼、安住寂灭一切戏论胜义之时,诸佛于彼作是劝云:“惟此空解,不能成佛,声闻、独觉亦皆得此无分别故。当观我身及智、土等此无量德,我之力等汝亦非有,故当精进。又当思惟,未能静寂诸有情类,种种烦恼之所逼恼,亦复不应弃舍此忍。”

  特别在八地灭尽一切烦恼、安住寂灭一切戏论的胜义时,诸佛会劝请八地菩萨说:“仅仅以此空解不能成佛,声闻、独觉也都获得这无分别的缘故。应当观察我的三身、四智、净土等无量功德以及我的十力等,你也没有,所以你应当精进;而且你应思惟,未能获得寂灭的众生正被种种烦恼折磨。再者,你也不应舍弃这无生法忍。”

  诸佛对八地菩萨从三方面劝导:一、自利尚未圆满,仍未证得佛果无量功德,故应精进;二、无量众生受烦恼逼恼,应发大悲利他;三、同时也不应弃舍无生法忍。

  【尚须修学菩萨诸行,得少三昧便生喜足,弃舍余德,诚为智者所轻笑处。

  若连八地菩萨都还必须修学菩萨诸行,则凡夫仅仅得到少许三摩地,便心生满足而舍弃其它功德,的确是智者轻笑之处。

  【如《十地经》云:“佛子,若有菩萨安住菩萨此不动地[87],诸佛世尊于此安住法门之流[88]、发宿愿力,为令善修如来智慧,作是教言:善男子,善哉善哉,当随证悟一切佛法,此虽亦是胜义法忍,然汝尚无我之十力及无畏等圆满佛法。为遍求此圆满佛法故,当发精进,亦不应舍此法忍门[89]。”

  如《十地经》所说:佛子,若有菩萨安住于不动地,诸佛对此安住法门之流、发起宿愿力的菩萨,为了使他善修如来智慧而教诫说:善男子,善哉!善哉!应当随顺证悟所有佛功德法,虽然这也是胜义法忍,但仍未具足我之十力、四无畏等圆满佛法。为了成就圆满的佛法,你应发起精进,也不应弃舍此法忍门。

  【“善男子,汝虽得此静寂解脱,当思此诸异生凡夫未能静寂,起种种惑,种种损恼。”

  善男子!你自己虽然证得了寂灭解脱,但你应当思惟这些凡夫未能获证寂灭,常起种种烦恼,种种寻伺相互损害,你应悯念这些众生。

  【“又善男子,当念宿愿、饶益有情、不可思议智慧之门。”

  又善男子!你应当忆念往昔的誓愿,应当忆念饶益有情,应当忆念不可思议智慧之门。

  【“又善男子,此乃诸法法性,随诸如来出不出世,然此法界恒常安住。谓一切法空性,一切法不可得性,非以此故差别如来,一切声闻、独觉亦皆得此无分别法性。”

  又善男子!这是诸法的法性,不论诸佛是否出世,法界都是恒常安住的。所谓一切法的空性,一切法不可得性,诸佛并非因为证得此法而名为如来,这并非如来所特有,一切声闻独觉也都获得此无分别的法性。

  【“又善男子,当观我身无有限量:无量智慧、无量佛土、无量成办智、无量光明轮、无量清净音声,汝亦当如是修。”

  又善男子!你应当观察我的法报化三身无有限量:无量智慧、无量佛土、无量成办利生的智慧、无量光明轮、无量清净音声,你也应当这样修行。

  【《十地经》又说:“譬如大船入大海已,顺风所吹一日进程,未入海前励力牵行,纵经百年亦不能进。如是已至八地不待策励,须臾进趣一切智道,若未得入此地之前,纵经亿劫励力修道,亦不能办。”

  《十地经》又说:譬如大船入海之后顺风航行一天的进程,未入海之前纵经百年努力牵引行进,也不能有如此的进展。同样,到达八地时无需勤作,须臾之间所进趣的一切种智之道,在未入八地之前纵然经历亿劫努力修道,也不能成办。

  【故若唱言有速疾道,不须修学菩萨行者,是自诳自。

  因此,若声称有捷径可以不必修学菩萨行,则只是自己欺骗自己而已。

  小结:

  一、八地之前即便有速疾道也无法超胜八地之道,因为在《十地经》中,佛说八地之前纵历亿劫修道,也不如八地须臾的进程。

  二、既然速疾如八地仍须修行,如此凡夫自称有速疾道,不必学菩萨行,显然只是自欺而已。

  八地菩萨于无分别智获得自在、安住法性灭定之时,诸佛尚且还要劝导菩萨出定于后得位修集资粮,积集成就诸佛十力等功德之因;而凡夫却声称通达真实义之后,不必修积其它资粮,只需专修空性,这显然与《华严经》等了义经义相违。

  

寅二、遮破空性见中具足六度故而不需方便之补救分二:一、补救 二、破彼

卯一、补救

  【设谓非说不须施等,然即于此无所思中完具施等,不着所施、能施、施物,具无缘施,如是余度亦悉具足,经中亦说一一度中摄六六故。

  假设对方又说:我并非说不必修布施等行品,然而,在这无所思中就已圆满具足布施等行品,比如,不执著所施、能施、施物,即具有无缘施,如此也具足其它诸度。而且,经中也说每一度都含摄六度的缘故。

  “一一度中摄六六”:以布施为例,布施中具有远离悭吝的布施体性,是施摄施;具足饶益有情戒,是施摄戒;布施时安忍邪行、劳苦,堪能施舍受用,是施摄忍;对布施有信心、恒时行施,是施摄进;布施时不被散乱所夺,是施摄定;通达布施的大小、真伪、净染等法相,是施摄慧。

  

卯二、破彼

  一、若无所思中具足六度,应成外道与声缘也具足六度。

  【若仅由此便为完足,则诸外道心一境性奢摩他中,亦当具足一切波罗蜜多,于住定时亦无如是执著故。

  如果仅仅以此便已满足,则外道安住在心一境性的定中也应具足一切波罗蜜多,因为其安住定中时,也没有这样的执著。

  如果承许无所思中具足六度,则外道入世间定时,没有执著所施、能施、施物,故应具足布施度;没有执著所忍、能忍、忍,故应具足安忍度。依此类推,当时未执著某度,便具足此度,如此应成雪猪子冬眠时也具足一切波罗蜜多。

  【特如前说声闻、独觉于诸法性无分别时,应成大乘,具足一切菩萨行故。

  特别如上述的声闻、独觉安住于法性无分别中时,应当成立是大乘,因为此时具足了六度所摄的一切菩萨行之故。

  二、若以经说一一度中含摄六度而满足,应成供一曼陀罗即已足够。

  【若因经说一一度中摄六六度,便以为足,若尔供献曼陀罗中“具牛粪水[90]即是施”等文,亦说具六,惟应修此。

  “亦说具六”:涂牛粪水是布施;作此涂施是净戒,以香水洗净之故;谨慎选择、去除坏秽是安忍;勤作此事是精进;一心专注是禅定;明了观想是智慧。

  如果因经中说每一度中含摄六度,便以此为足,则在供曼陀罗时所念的“具牛粪水即是施”等文中,也说具有六度,如此应成只需修这一法就足够了。

  虽然说某行品中含摄六度,但并不等于此行品中圆满了六度;否则,以同等理必须成立,只需供一个曼陀罗就无余圆满了六度的修行,因为它可以含摄六度的缘故。

  三、以下解释“见摄行、方便摄慧”的正确涵义。首先以譬喻启发,再显示其互摄之理。

  【故见摄行、方便摄慧者,譬如慈母丧失爱子,忧恼所逼,与诸余人言说等时,任起何心,忧恼势力虽未暂舍,然非一切心皆是忧心。

  因此,所谓“以见摄行、以方便摄智慧”,譬如:慈母痛失爱子,内心被忧恼逼迫,在和他人说话等时,不论起何种心,虽然一刻也没有舍离忧恼的势力,但并非一切心都是忧心。

  【如是解空性慧若势猛利,则于布施、礼拜、旋绕、念诵等时,缘此诸心虽非空解,然与空解势力俱转,实无相违。

  同样,通达空性的智慧若势力猛利,则作布施、礼拜、转绕、念诵等时,当时缘境之心虽然不是空解,但和空解的势力一起随转,二者实不相违。

  【如初修时,若菩提心猛势为先,入空定时,其菩提心虽非现有,此力摄持亦无相违。

  譬如,最初修习时,如果菩提心猛利的势力在先,则在入空定时,虽然未显现菩提心,但以其势力摄持也不相违。

  【故于如此名无缘施,若全无舍心则不能施,如是于余亦当了知。

  所以,是对此而称为无缘施,如果没有任何舍心,则不能作布施,绝对不会因此而成为无缘施。对其它度也应如是了知。

  【方便智慧不离之理,当知亦尔。

  方便与智慧相互不离的道理,应知也是如此。

  

寅三、宣说遮破他宗分二:一、自己词句相违 二、遮破他宗所引教证能立

卯一、自己词句相违

  他宗的观点:经中曾说福德资粮之果是生死中的身、受用、长寿等,所以我们不必修持布施、持戒等,因为这些都是生死之因。

  以下首先阐明经义,再以“他宗说法词句相违”予以破斥。

  【又经宣说福资粮果,为生死中身及受用、长寿等事,亦莫误解。若离智慧善权方便,虽则如是,若由此摄持,亦是解脱一切智因。

  经中宣说“福德资粮之果是生死中的身、受用、长寿等增上生事…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