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P30

  ..續本文上一頁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大乘莊嚴經論·行住品》、《辨中邊論·辨無上品》、龍猛菩薩的《寶鬘論》、無著菩薩的《瑜伽師地論》、月稱菩薩的《入中論》中,都是這樣解釋的。

  巳二、承許八地菩薩不須修行與了義經相違

  首先以“八地菩薩也由如來勸請修持方便和智慧”的依據,予以遮破。

  【特八地位滅盡一切煩惱、安住寂滅一切戲論勝義之時,諸佛于彼作是勸雲:“惟此空解,不能成佛,聲聞、獨覺亦皆得此無分別故。當觀我身及智、土等此無量德,我之力等汝亦非有,故當精進。又當思惟,未能靜寂諸有情類,種種煩惱之所逼惱,亦複不應棄舍此忍。”

  特別在八地滅盡一切煩惱、安住寂滅一切戲論的勝義時,諸佛會勸請八地菩薩說:“僅僅以此空解不能成佛,聲聞、獨覺也都獲得這無分別的緣故。應當觀察我的叁身、四智、淨土等無量功德以及我的十力等,你也沒有,所以你應當精進;而且你應思惟,未能獲得寂滅的衆生正被種種煩惱折磨。再者,你也不應舍棄這無生法忍。”

  諸佛對八地菩薩從叁方面勸導:一、自利尚未圓滿,仍未證得佛果無量功德,故應精進;二、無量衆生受煩惱逼惱,應發大悲利他;叁、同時也不應棄舍無生法忍。

  【尚須修學菩薩諸行,得少叁昧便生喜足,棄舍余德,誠爲智者所輕笑處。

  若連八地菩薩都還必須修學菩薩諸行,則凡夫僅僅得到少許叁摩地,便心生滿足而舍棄其它功德,的確是智者輕笑之處。

  【如《十地經》雲:“佛子,若有菩薩安住菩薩此不動地[87],諸佛世尊于此安住法門之流[88]、發宿願力,爲令善修如來智慧,作是教言:善男子,善哉善哉,當隨證悟一切佛法,此雖亦是勝義法忍,然汝尚無我之十力及無畏等圓滿佛法。爲遍求此圓滿佛法故,當發精進,亦不應舍此法忍門[89]。”

  如《十地經》所說:佛子,若有菩薩安住于不動地,諸佛對此安住法門之流、發起宿願力的菩薩,爲了使他善修如來智慧而教誡說:善男子,善哉!善哉!應當隨順證悟所有佛功德法,雖然這也是勝義法忍,但仍未具足我之十力、四無畏等圓滿佛法。爲了成就圓滿的佛法,你應發起精進,也不應棄舍此法忍門。

  【“善男子,汝雖得此靜寂解脫,當思此諸異生凡夫未能靜寂,起種種惑,種種損惱。”

  善男子!你自己雖然證得了寂滅解脫,但你應當思惟這些凡夫未能獲證寂滅,常起種種煩惱,種種尋伺相互損害,你應憫念這些衆生。

  【“又善男子,當念宿願、饒益有情、不可思議智慧之門。”

  又善男子!你應當憶念往昔的誓願,應當憶念饒益有情,應當憶念不可思議智慧之門。

  【“又善男子,此乃諸法法性,隨諸如來出不出世,然此法界恒常安住。謂一切法空性,一切法不可得性,非以此故差別如來,一切聲聞、獨覺亦皆得此無分別法性。”

  又善男子!這是諸法的法性,不論諸佛是否出世,法界都是恒常安住的。所謂一切法的空性,一切法不可得性,諸佛並非因爲證得此法而名爲如來,這並非如來所特有,一切聲聞獨覺也都獲得此無分別的法性。

  【“又善男子,當觀我身無有限量:無量智慧、無量佛土、無量成辦智、無量光明輪、無量清淨音聲,汝亦當如是修。”

  又善男子!你應當觀察我的法報化叁身無有限量:無量智慧、無量佛土、無量成辦利生的智慧、無量光明輪、無量清淨音聲,你也應當這樣修行。

  【《十地經》又說:“譬如大船入大海已,順風所吹一日進程,未入海前勵力牽行,縱經百年亦不能進。如是已至八地不待策勵,須臾進趣一切智道,若未得入此地之前,縱經億劫勵力修道,亦不能辦。”

  《十地經》又說:譬如大船入海之後順風航行一天的進程,未入海之前縱經百年努力牽引行進,也不能有如此的進展。同樣,到達八地時無需勤作,須臾之間所進趣的一切種智之道,在未入八地之前縱然經曆億劫努力修道,也不能成辦。

  【故若唱言有速疾道,不須修學菩薩行者,是自诳自。

  因此,若聲稱有捷徑可以不必修學菩薩行,則只是自己欺騙自己而已。

  小結:

  一、八地之前即便有速疾道也無法超勝八地之道,因爲在《十地經》中,佛說八地之前縱曆億劫修道,也不如八地須臾的進程。

  二、既然速疾如八地仍須修行,如此凡夫自稱有速疾道,不必學菩薩行,顯然只是自欺而已。

  八地菩薩于無分別智獲得自在、安住法性滅定之時,諸佛尚且還要勸導菩薩出定于後得位修集資糧,積集成就諸佛十力等功德之因;而凡夫卻聲稱通達真實義之後,不必修積其它資糧,只需專修空性,這顯然與《華嚴經》等了義經義相違。

  

寅二、遮破空性見中具足六度故而不需方便之補救分二:一、補救 二、破彼

卯一、補救

  【設謂非說不須施等,然即于此無所思中完具施等,不著所施、能施、施物,具無緣施,如是余度亦悉具足,經中亦說一一度中攝六六故。

  假設對方又說:我並非說不必修布施等行品,然而,在這無所思中就已圓滿具足布施等行品,比如,不執著所施、能施、施物,即具有無緣施,如此也具足其它諸度。而且,經中也說每一度都含攝六度的緣故。

  “一一度中攝六六”:以布施爲例,布施中具有遠離悭吝的布施體性,是施攝施;具足饒益有情戒,是施攝戒;布施時安忍邪行、勞苦,堪能施舍受用,是施攝忍;對布施有信心、恒時行施,是施攝進;布施時不被散亂所奪,是施攝定;通達布施的大小、真僞、淨染等法相,是施攝慧。

  

卯二、破彼

  一、若無所思中具足六度,應成外道與聲緣也具足六度。

  【若僅由此便爲完足,則諸外道心一境性奢摩他中,亦當具足一切波羅蜜多,于住定時亦無如是執著故。

  如果僅僅以此便已滿足,則外道安住在心一境性的定中也應具足一切波羅蜜多,因爲其安住定中時,也沒有這樣的執著。

  如果承許無所思中具足六度,則外道入世間定時,沒有執著所施、能施、施物,故應具足布施度;沒有執著所忍、能忍、忍,故應具足安忍度。依此類推,當時未執著某度,便具足此度,如此應成雪豬子冬眠時也具足一切波羅蜜多。

  【特如前說聲聞、獨覺于諸法性無分別時,應成大乘,具足一切菩薩行故。

  特別如上述的聲聞、獨覺安住于法性無分別中時,應當成立是大乘,因爲此時具足了六度所攝的一切菩薩行之故。

  二、若以經說一一度中含攝六度而滿足,應成供一曼陀羅即已足夠。

  【若因經說一一度中攝六六度,便以爲足,若爾供獻曼陀羅中“具牛糞水[90]即是施”等文,亦說具六,惟應修此。

  “亦說具六”:塗牛糞水是布施;作此塗施是淨戒,以香水洗淨之故;謹慎選擇、去除壞穢是安忍;勤作此事是精進;一心專注是禅定;明了觀想是智慧。

  如果因經中說每一度中含攝六度,便以此爲足,則在供曼陀羅時所念的“具牛糞水即是施”等文中,也說具有六度,如此應成只需修這一法就足夠了。

  雖然說某行品中含攝六度,但並不等于此行品中圓滿了六度;否則,以同等理必須成立,只需供一個曼陀羅就無余圓滿了六度的修行,因爲它可以含攝六度的緣故。

  叁、以下解釋“見攝行、方便攝慧”的正確涵義。首先以譬喻啓發,再顯示其互攝之理。

  【故見攝行、方便攝慧者,譬如慈母喪失愛子,憂惱所逼,與諸余人言說等時,任起何心,憂惱勢力雖未暫舍,然非一切心皆是憂心。

  因此,所謂“以見攝行、以方便攝智慧”,譬如:慈母痛失愛子,內心被憂惱逼迫,在和他人說話等時,不論起何種心,雖然一刻也沒有舍離憂惱的勢力,但並非一切心都是憂心。

  【如是解空性慧若勢猛利,則于布施、禮拜、旋繞、念誦等時,緣此諸心雖非空解,然與空解勢力俱轉,實無相違。

  同樣,通達空性的智慧若勢力猛利,則作布施、禮拜、轉繞、念誦等時,當時緣境之心雖然不是空解,但和空解的勢力一起隨轉,二者實不相違。

  【如初修時,若菩提心猛勢爲先,入空定時,其菩提心雖非現有,此力攝持亦無相違。

  譬如,最初修習時,如果菩提心猛利的勢力在先,則在入空定時,雖然未顯現菩提心,但以其勢力攝持也不相違。

  【故于如此名無緣施,若全無舍心則不能施,如是于余亦當了知。

  所以,是對此而稱爲無緣施,如果沒有任何舍心,則不能作布施,絕對不會因此而成爲無緣施。對其它度也應如是了知。

  【方便智慧不離之理,當知亦爾。

  方便與智慧相互不離的道理,應知也是如此。

  

寅叁、宣說遮破他宗分二:一、自己詞句相違 二、遮破他宗所引教證能立

卯一、自己詞句相違

  他宗的觀點:經中曾說福德資糧之果是生死中的身、受用、長壽等,所以我們不必修持布施、持戒等,因爲這些都是生死之因。

  以下首先闡明經義,再以“他宗說法詞句相違”予以破斥。

  【又經宣說福資糧果,爲生死中身及受用、長壽等事,亦莫誤解。若離智慧善權方便,雖則如是,若由此攝持,亦是解脫一切智因。

  經中宣說“福德資糧之果是生死中的身、受用、長壽等增上生事…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