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P29

  ..續本文上一頁:由覺悟真實義的智慧,能舍離一切煩惱;由通達利他方便法的智慧,能不舍一切有情。

  【《聖解深密經》雲:“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衆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能得無上正等菩提。”

  《解深密經》說:我始終不會說一向舍離利益衆生之事者、一向舍離發起六度萬行者,能得無上菩提。

  經中明顯說到,舍棄利他事業、舍棄行品不能成佛。

  【《無垢稱經》雲:“何爲菩薩系縛解脫?若無方便攝取叁有,是爲菩薩系縛;若以方便趣向叁有,是爲解脫。若無智慧攝取叁有,是爲菩薩系縛,若以智慧趣向叁有,是爲解脫。方便未攝慧爲系縛,方便所攝慧爲解脫;慧所未攝方便爲縛,慧攝方便是爲解脫。”如是廣說。

  《維摩诘經》中說:什麼是菩薩的系縛和解脫?

  這有四對答案:

  一、沒有以方便攝取叁有是菩薩的系縛,以方便趣向叁有是菩薩的解脫。

  二、沒有以智慧攝取叁有是菩薩的系縛,以智慧趣向叁有是菩薩的解脫。

  叁、沒有以方便攝持的智慧是系縛,以方便攝持的智慧是解脫。

  四、沒有以智慧攝持的方便是系縛,以智慧攝持的方便是解脫。

  如是廣作宣說。

  這段經文指出“無方便攝取叁有”和“方便未攝智慧”都是菩薩的系縛,墮于寂滅邊執,即可證明不能舍棄方便行品。

  由以上充分的理證、教證,而下結論說:

  【是故欲得佛果,于修道時須依方便、智慧二分,離則不成。

  因此,若希求佛果,修道時就必須依仗方便、智慧二分,缺少一分則不能成就。猶如鳥依雙翼方能高飛,車靠兩輪才能行駛,缺一不可。

  【《伽耶經》雲:“諸菩薩道略有二種。何等爲二?謂方便、智慧。”

  《伽耶經》說:“諸菩薩道簡要言之有兩種,即是方便與智慧。”

  【《祥勝初品》雲:“般若波羅蜜多者是母,善巧方便者是父。”

  《祥勝初品》也說:智慧爲母,方便爲父。證明二者缺一不可。

  【《迦葉請問經》雲:“迦葉,譬如大臣所保國王,則能成辦一切所作。如是菩薩所有智慧,若由方便之所攝持,能作一切諸佛事業。”

  《迦葉請問經》中,佛說:迦葉!譬如,有大臣擁護的國王,則能成辦一切事業。同樣,菩薩的智慧若由方便攝持,則能作一切諸佛事業。

  經中將“智慧”比喻爲“國王”,“方便”比喻爲“大臣”。國王若無財政、教育等群臣輔佐,則成辦不了任何事業。同樣,智慧若遠離了布施等利生方便,也無法成辦諸佛事業。又如國王若有群臣擁護,便能成辦一切所作。同樣,智慧若以布施等方便攝持,就可行持無邊事業。

  

卯叁、爲證佛果須具一切種最勝空性

  【故當修習完具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種最勝空性,僅以單空,于大乘道全無進趣。

  因此,應當修習圓具布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種的最殊勝空性,僅憑一個單空(脫離方便的單單的空),對大乘道不會有任何進趣,不必說見道、修道,就連資糧道、加行道也無法進入。

  【《寶頂經》雲:“應披慈甲住大悲處,引發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而修靜慮。何等名爲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耶?謂不離布施,不離持戒,不離忍辱,不離精進,不離靜慮,不離智慧,不離方便。”如經廣說。

  《寶頂經》說:“應當披上慈心的铠甲安住于大悲中,引發具一切種的最勝空性而修持靜慮。什麼叫“具一切種的最勝空性”?所謂不離布施、不離持戒、不離忍辱、不離精進、不離靜慮、不離智慧、不離方便。”其余如經中廣泛宣說。

  總之,並非脫離六度談空,而是在行持布施等中離一切相。如《金剛經》雲:“以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上續論》中釋此義雲:“此諸能畫者,謂施戒忍等。具一切種勝,空性爲王像。”

  對于上述《寶頂經》的經文,《寶性論》中解釋說:這些能繪畫的畫師,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等。具一切種殊勝方便的空性,比喻爲國王圓滿的身像。

  【謂如有一善能畫首不善畫余,有知畫手不知余等,集多畫師畫一王像,若缺一師亦不圓滿。國王像者譬如空性,諸畫師者譬如施等,施等方便若有缺少,則同缺頭殘手等像。

  《寶性論》此頌是說:在衆多的畫師中,有的只擅長畫頭,不善于畫其他部分;有的通曉如何畫手,卻不懂得畫其它。因此,要集合衆多的畫師才能畫出一幅完整的國王身像,只要缺少其中一位便畫不圓滿。國王的圓滿身像比喻空性,諸畫師比喻布施等,如果布施等方便有所缺少,就如缺頭、缺手等的畫像,並非圓滿證空。

  

卯四、教典中遮破僅承許唯修智慧之理

  【又若執謂惟應修空余不應修,世尊親爲敵者而善破斥。謂若果爾,則菩薩時多劫行施、護屍羅等,悉成壞慧、未解了義。

  “世尊親爲敵者而善破斥”:佛陀親自把這種觀點作爲辯論的敵方善加破斥。

  如果執著唯獨應修空性而不應修其它,世尊已親自對此善加破斥。世尊說:倘若如此,則菩薩在因地時多劫行施、護戒等,都應成損壞智慧、未能理解了義。

  世尊具體是如何破斥的呢?

  【《攝研經》雲:“彌勒,若諸菩薩爲欲成辦正等菩提,修行六種波羅蜜多,然諸愚人作如是說:菩薩惟應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何須諸余波羅蜜多?此是思惟破壞諸余波羅蜜多。”

  《攝研經》中,佛告訴彌勒菩薩:若諸菩薩爲了成辦無上菩提而修行六度,而愚人卻說:菩薩唯應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何須修學其余波羅蜜多。這些人是思惟破壞其余波羅蜜多。

  此觀點也與世尊精勤修行的傳記相違。

  【“無能勝[84],此作何思?前爲迦希王時,爲救鴿故自肉施鷹,豈慧壞耶?彌勒白言:不也,世尊。”

  無能勝!你對此是怎麼想的。我往昔爲迦希王時,爲了救護鴿子而自割身肉布施老鷹,這是失壞智慧嗎?

  彌勒答:不是!世尊!

  【“世尊告曰:彌勒,我昔修行菩薩行時,修集六種波羅蜜多相應善根,是諸善根有損我耶?彌勒白言:不也,世尊。”

  世尊又說:彌勒!我往昔修菩薩行時,精勤修集六種波羅蜜多相應的善根,這些善根有損于我嗎?

  彌勒說:不會有損害的!世尊!

  以下世尊又說,這與彌勒菩薩修持的傳記相違。

  【“世尊告曰:無能勝,汝亦曾于六十劫中正修布施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屍羅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忍辱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精進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靜慮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般若波羅蜜多。”

  世尊說:彌勒!你也曾于六十劫中正修布施度,六十劫中正修屍羅度,六十劫中正修忍辱度,六十劫中正修精進度,六十劫中正修靜慮度,六十劫中正修般若度。

  如果只應修空而不必修其它,則彌勒菩薩多劫的修持也成了壞慧、不解了義。

  【“彼諸愚人作如是說,惟以一法而證菩提,謂以空法,此等未能清淨諸行。”

  那些愚人這樣說:唯獨以一法而證悟菩提,所謂以空法。這些人未能清淨諸行。

  【故若說雲“有空解者不須勵力修方便分”,是謗大師昔本生事爲是未解了義之時。

  因此,如果說通達空性的人不必努力修持方便分,這是毀謗釋迦牟尼佛往昔的本生事迹都是在未解了義時行持的。

  而事實上,佛陀的許多本生事迹都是登地之後行持的。

  醜叁、破救分叁:一、遮破承許證空性則不需方便之補救 二、遮破空性見中具足六度故而不需方便之補救 叁、宣說遮破他宗

寅一、遮破承許證空性則不需方便之補救分二:一、宣說他宗 二、破彼

卯一、宣說他宗

  【設作是念:由種種門修施等行,是未獲得堅固空解,若有空解[85]即此便足。

  假如認爲:通過種種途徑修持布施等行品,是尚未獲得堅固空解,若具有空解,則有空解便已足夠。

  

卯二、破彼分二:一、總破 二、引教證別破
辰一、總破

  【是大邪見。此若是實,則已獲得無分別智、證勝義谛大地菩薩[86],及諸特于無分別智獲得自在八地菩薩,不須修行,然此非理。

  這是大邪見。如果這種觀點是真實的,則應成獲得無分別智、證得勝義谛的大地菩薩,特別是對無分別智獲得自在的八地菩薩都不需要修行,但這並不合理。

  若已獲得堅固空解就不必修其它行品,則一地以上的菩薩尤其是八地菩薩肯定獲得了堅固空解,應成聖者菩薩都不必修習波羅蜜多,然而,這是無法成立的。

  辰二、引教證別破分二:一、承許大地菩薩不須修行與了義經相違 二、承許八地菩薩不須修行與了義經相違

  巳一、承許大地菩薩不須修行與了義經相違

  【《十地經》說:“于十地中,雖各各地于施等行別別增上,然于余行非不修行。”故一一地中說皆修六度或修十度,此等經義,無能勝尊、龍猛、無著皆如是釋,定不可作余義解故。

  《十地經》說:“十地中,雖然各各地對布施等行品別別增上(一地增勝布施度、二地增勝持戒度等等),但並非不修其它行品。”因此,經中對每一地都宣說了修習六度或十度。對此經義,彌勒、龍猛、無著等大菩薩都一致如是解釋,絕不能作其它解釋。

  具體在彌…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