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P27

  ..续本文上一页愿心的德相,不必等过一时,当下就是舍弃愿心。若犯其它四黑法,只会障碍来世现行菩提心,并不构成舍弃愿心,只是会令现世的愿心减弱。

  

卯二、对《道炬释论》中别说学处的评论分二:一、《道炬释论》中别说的学处 二、宗大师的评论
辰一、《道炬释论》中别说的学处

  【如是于此发心学处,《道炬释论》别说,恩扎补底[73]、龙猛、无著、勇识、寂天、大德月、静命等派各有差别。

  对于发心学处,《道炬释论》中特别说到,恩扎补底、龙猛、无著、马鸣、寂天、大德月、静命等派各有差别。

  【有者许为尽初发心[74]及行诸行[75]所有学处。

  有的承许发心学处无余包括胜解行地和一至七地的所有学处。

  【又有许为经说一切皆应守护。

  又有论师承许经中所说的所有学处都应守护。

  【复有许为尽资粮道所有学处。

  又有承许是包括资粮道的所有学处。

  【余者有谓不许如此如此定相。

  还有不承许这样断定的相。

  【有余更许于其皈依学处之上应护八法,谓不忘心法及忘失心法。

  有的承许在皈依学处之上应守护八法,即能不忘失发心的四白法和舍离能忘失发心的四黑法。

  【说此诸轨皆是经说,应随自师所传受持,说云“我师所说”,许彼一切皆是经义。

  《道炬释论》中又说,以上诸轨则都是经中所说,应随自己上师所传而受持,并说这是我上师的说法,承许这一切都是经义。

  辰二、宗大师的评论

  首先解释《道炬释论》的作者和内容,其次宣说该论所引的学处混杂并与教理相违。

  【总此《释论》,从善知识敦巴所传诸大知识,皆不说是觉沃自造,拏错所传则说是觉沃造,是拏错之秘法。

  总的这部《道炬释论》,从善知识仲敦巴所传的诸大知识都未说是觉沃自己撰造的,拏错译师所传的善知识则说是觉沃所造,是拏错的秘法。

  【然诸先觉传说觉沃于补让时作一《略释》,次在桑耶,译师请其更为增释,觉沃教令广之即可。是以觉沃所作略解,更引众谈说之事而为增补,故亦略有数处谬误,然于正义亦多善说。诸无谬者,我于余处及《道次》中亦多引述。

  然而,诸先觉传说觉沃在补让地方造了一部《略释》,后来在桑耶地区,译师祈请尊者再作广释,觉沃吩咐将《略释》增广即可。

  由此可知,《道炬释论》是以觉沃所作的《略释》为基础,再引用许多谈说之事做了增补,因此也稍有几处错误,但对正义也有许多善说。没有错误的部分,我在其它地方以及《道次第》中也多有引述。

  【此说学处多不可信,若以发心是为行心,其学处者,则于皈依学处之上,仅加取舍白黑八法,定非完足,故不应理。

  但是,以上《道炬释论》所引的这些学处大多不可信。如果以发心为行心,则行心的学处只是皈依学处加上取舍白黑八法,这决定是不够的,所以不应理。

  【若单取愿心者,则其学处不须俱学经说一切,及入行以后所有学处。若非尔者,则与律仪学处无差别故。

  如果只是受取愿心,那么愿心的学处并不需要全部学习经中所说的一切以及趣入行心之后的所有学处,否则就和行心律仪学处毫无差别了。

  【除前所说二学处外,诸余学处是如《道炬论》及《发心仪轨》所说。

  本论除了前面所说的两条学处(学心不舍有情和修学积集二资)之外,其余学处都是按照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和《发心仪轨》而宣说的。

  【须学《七法经》者,说是欲求速发通者所应修学,故非发心特别学处,此中不录。

  所谓“须修学《七法经》”,是说想求迅速开发神通者所应修学,所以并非发心的特别学处,此处就不摘录。

  

寅二、真实还出之方便

  【如是自宗除舍愿心、心舍有情,犯余学处,乃至未具菩萨律仪,无依菩萨之罪犯,仅违所受中类善性学处[76],故是恶行,应以四力而悔除之。

  宗大师认为:除了“舍弃愿心、心舍有情”之外,若违犯其它学处,乃至未受菩萨律仪(行心律仪)之间,并未犯菩萨罪,只是违背了所受的中类善性学处,故是恶行,应以四力忏悔悔除。

  “舍弃愿心、心舍有情”,即从根本上舍弃了愿菩提心,不仅要以四力忏悔,还须重受愿心戒,否则相续中没有愿心戒体。

  【从得菩萨律仪之后,即犯违越律仪学处,如论所说还出罪法依行即可。故即摄入行心学处,非为别有,然六次发心是为愿心不共学处。

  从获得菩萨律仪(行心律仪)之后,若有违犯,即是违犯了律仪学处,此按论中所说的出罪法出罪即可。因此,受行心律仪之后,愿心学处已归摄在行心学处中,并非行心学处之外另有愿心学处,但六次发心却是愿心的不共学处。

  这是说,愿心学处除了“六次发心”这一条之外,其它学处自从受了行心律仪之后,都成为行心学处,如同沙弥受了比丘戒后,沙弥学处大多成为比丘的学处。

  还出的方便:在愿心的十二条学处中,舍弃愿心或心舍有情,必须以四力忏悔并重受愿心戒。若违犯此外的学处,不具行心律仪时,应以四力忏悔还出;若具行心律仪时,必须以出罪法还出。

  

  上士道•既发心已学行道理

  

  癸三、既发心已学行道理分三:一、发心已后须学学处之因相[77] 二、显示学习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三、正释学习学处之次第

  【第三,既发心已于诸胜行[78]修学道理分三:一、发心已后须学学处之因相;二、显示学习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三、正释学习学处之次第。今初

  子一、发心已后须学学处之因相分二:一、不学学处定不成佛故当修学 二、学处是成佛的方便故当修学 丑一、不学学处定不成佛故当修学

  【如是发愿心已,若不修学施等学处,虽如前引《慈氏解脱经》说有大胜利,然不修学菩萨学处定不成佛,故于胜行应当修学。

  如是发了愿心之后,若不修学布施等学处,虽然如前文所引的《慈氏解脱经》所说,仅发愿心便具有大利益;然而,若不修学菩萨学处,则必定不能成佛。因此,对于殊胜的菩萨六度万行应当修学。

  “前引《慈氏解脱经》”,即上士道开始时引《圣弥勒解脱经》说:“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刚宝石,然能映蔽一切胜妙金庄严具,亦不弃舍金刚宝名,亦能遣除一切贫穷。善男子,如是发起一切智心金刚宝石,纵离修习,然能映蔽声闻独觉一切功德金庄严具,亦不弃舍菩萨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贫穷。”虽然经中说发心之后纵然未修六度也具有大利益,但不修六度决定不能成佛。(“只发愿心便具大利益”并不等于“只发愿心便能成佛”。)

  为何不学学处定不成佛呢?论中继续阐述:

  丑二、学处是成佛的方便故当修学

  【《伽耶经》云:“菩提是以正行而为坚实[79]诸大菩萨之所能得,非以邪行而为坚实诸人所有。”

  《伽耶经》说:无上菩提唯一是那些以正行为实义的诸大菩萨所能获得,并非以邪行为实义的人所能具有。

  【《三摩地王经》亦云:“故以正行而为坚实,何以故?童子,若以正行而为坚实,无上正等菩提非难得故。”

  《三摩地王经》也说:因此以正行为实义。为什么呢?童子!因为若以正行为实义,则不难获得无上菩提。

  以上讲了以正行为实义才能成佛,那么“正行”到底是什么呢?论中认定:

  【言正行者,谓成佛方便,即是学习菩萨学处故。

  所谓正行,即成佛之方便,也就是学习菩萨的学处。

  【《修次初篇》亦云:“如是发心菩萨,自未调伏不能伏他。如是知已,自于施等极善修学,若无正行不得菩提。”

  《修次初篇》中也说:发心菩萨如果不能调伏自心,就不能调伏他人。知道这一点之后,便对布施等极其认真地修学,若无正行则不能证得菩提。

  【《释量论》云:“具悲为摧苦,当修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

  《释量论》说:具大悲心的菩萨为了拔除众生的苦难,应当修学拔苦的方便。因为方便生是果,方便是因,心中若不显现方便,则难以说法度化他人。

  【谓于他所若有大悲,须除他苦;又除彼苦,但有善心愿其离苦犹非满足,故应转趣除苦方便。

  这是说:如果对众生具有大悲心,则必须遣除他的痛苦,而要遣除他的痛苦,只有愿他离苦的善心仍不足够,因此应转而趣入拔除他苦的方便。

  【又若自不先趣方便,不能度他,故欲利他当先自调。又于自调,经说“正行而为坚实”,其正行者,说“受律仪已,学其学处”。

  而且,如果自己不先趣入方便,也不可能度化他人,因此想要利益他人,首先应当调伏自心。而对于调伏自心,经中说“以正行为实义”,所谓正行即是“受律仪之后,修学律仪学处”。

  【故以正行为坚实者,于所行处无错为要。

  因此,以正行为心要者,对所行之处没有错误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菩萨欲拔除众生的苦难,唯有将众生安立在六度中,才能去除其由悭吝等引生的…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