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P44

  ..續本文上一頁生如是,利非利諸果,

  

則于刹那頃,豈有貪自利

  

(2)悲堅爲根本,菩提心苗生,專利他覺果,諸佛子應修。

  

若修令堅固,諸怖他苦者,能舍靜慮樂,而趣入無間,

  

此奇此應贊,此爲勝士法。

  

  

儀軌受法

  1、依本論觀點授願心的阿阇黎應具何種條件?

  2、能受願心的所依如何?

  3、爲什麼求受願心戒時需對阿阇黎和聖衆廣興供養?

  4、加行儀軌中求受殊勝皈依,其殊勝的意義如何?

  5、解釋《道炬論》中“無退轉誓願,應發菩提心”一句的意義。

  6、受願心和受行心,對受者在要求上有什麼差別?

  7、解釋論文意義:

  (1)複有一類造初發業行法論,說受行心儀軌令數數受,然全不知諸總學處及根本罪,未嘗宣說所學差別,是令受行最大無義。

  (2)有情未度而當度之,未解脫者而令解脫,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

  8、無師如何受願心?

  9、解釋論文涵義:

  (1)菩提心猶如一切佛法種子。

  (2)菩提心猶如總示。

  (3)菩提心如嗢陀南。

  (4)初發堅固願心,成就尊重福田。

  10、以願菩提心攝受哪些方面的無惱害福?

  11、以理成立菩提心的福德無量無邊。

  12、爲什麼要憶念發心的勝利?對此應如何修學?

  13、爲什麼縱曆多劫也應勤修菩提心?

  14、解釋頌詞:

  

(1)雖經億劫修十善,欲得獨勝及羅漢,

  

爾時戒過戒失壞,發心重過他勝罪。

  

(2)菩薩受用五欲塵,歸依佛法及聖僧,

  

作意遍智願成佛,智者應知住戒度。

  

(3)于少惡劣物,由意思布施,若人後不施,說爲餓鬼因。

  

若于無上樂,至心請喚已,欺一切衆生,豈能生善趣

  15、以喻義對應的方式解釋頌詞:

  

如盲于糞聚,獲得妙珍寶,

  

如是今偶爾,我發菩提心。

  16、令菩提心增長應如何修持?

  17、心舍有情之量如何?

  18、爲什麼修菩提心時應積集二種資糧?

  19、說出以下導致余生失壞發心的四種黑法的境與事。

  (1)欺诳親教、阿阇黎、尊重、福田。

  (2)于他無悔令生追悔。

  (3)說正趣大乘諸有情之惡名等。

  20、解釋頌詞:

  

(1)若未得記諸菩薩,忿心诤毀得記者,

  

盡其惡心刹那數,盡爾許劫更擐甲。

  

(2)若無違品害,心成彼本性。

  

(3)由前等流種,漸次增長故,此諸悲心等,若修何能住

  21、說出四白法的境和事。

  22、解釋論文涵義:

  我等雖作相似微善,然無增相。盡相極多,謂由瞋恚毀訾破壞菩薩伴友,而致窮盡。故能斷此及破壞菩薩者,則《集學論》說:依補特伽羅所生諸過悉不得生。然于何處有菩薩住,非所能知,當如《迦葉問經》所說,于一切有情起大師想,修清淨相贊揚功德。謂有聽者時至,非說不往四方宣說,便成過咎。此能對治第叁黑法。

  23、解釋教證意義:

  

(1)于村或城市,或隨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則不舍。

  (2)若于一切威儀路中修菩提心,隨作何善,以菩提心而爲前導,于余生中亦不舍離如此心寶,如如若人多觀察。

  24、爲什麼說僅有願心不能成佛?

  25、爲什麼成佛需要無錯、圓滿因緣?此無錯、圓滿因緣指什麼?

  26、有人說:“獲得無倒空性之義無謬修習而有修證的人,唯應修空,不應當更修世俗行品,或說不須執行品爲中心多門修習。”對此,你的看法如何?

  27、如果認爲“並不是不需要布施等,而是在此無所思中完具施等,不著所施、能施、施物,則具足無緣施,如是其余度也都具足。經中也說一一度中含攝六六之故。”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28、有人說:“布施等福資糧只是生死中事”,對此應如何破斥?

  29、以下經文是否呵斥布施等行品?其正確涵義如何?

  (1)經雲:“著施等六,是爲魔業。”

  (2)《叁蘊經》雲:“墮所緣故而行布施,由戒勝取守護戒等,如是一切皆悉忏悔。”

  (3)《梵問經》雲:“盡其所有一切觀擇,皆是分別。無分別者,即是菩提。”

  30、如何善加分別有緣和無緣?

  31、叁乘戒受戒前的作法有何不同?其原因何在?

  32、爲什麼說受菩薩戒前淨修欲學是善方便?

  33、以《大乘莊嚴經論》所說六種觀待道理決定六度數量決定。

  

(1)受用身眷作,圓滿增上生,恒不隨惑轉,諸事無顛倒。

  

(2)勤行利有情,修舍不害忍,住脫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3)不貪及不害,耐怨事無厭,引攝善說故,利他即自利。

  

(4)不樂著受用,極敬二無厭,無分別瑜伽,諸大乘惟此。

  

(5)不貪諸境道,余防爲得散,不舍有情增,余二能淨障。

  

(6)依叁學增上,佛正說六度,初學攝前叁,後二攝後二,

  

一通叁分攝。

  34、依《大乘莊嚴經論》所說叁種道理決定六度次第決定。

  

依前而生後,安住勝劣故,

  

粗顯微細故,說如是次第。

  

  


  [1] 悲所緣:悲愍的對象。

  

  [2] 悲心行相:悲心心理活動的相狀。

  

  [3] 比自心修:將心比心而修。例如,知道自己的五蘊有衰老病死等苦,換在他相續上去體會,同樣也有衰老病死等苦。總之,自己有何種苦,就比量他相續觀察他的這種苦。

  

  [4] 無量門:無量途徑、無數切入點。

  

  [5] 無樂、苦惱:分別是慈心和悲心的所緣。

  

  [6] 猛利:慈悲強烈。

  

  [7] 堅固:不會被嗔、惱等違品動搖。

  

  [8] 斷壞:中斷、毀壞之義。

  

  [9] 衆同分:一期生命五蘊,爲同一異熟蘊身所攝之故,叫衆同分。

  

  [10] 從此後:這一生死後。

  

  [11] 支節:手、腳等身體的組成部分。

  

  [12] 任運而轉:不必勤作、自然趣入。

  

  [13] 性相應轉:以其自性自然相應地趣入。與“任運而轉”詞義相同。

  

  [14] 原文“緒”應改爲“續”。

  

  [15] 原文“大慈”應改爲“大悲”。

  

  [16]《波羅蜜多教授論》:《現觀莊嚴論》的詳細名稱。

  

  [17] 諸論師:中觀和唯識的論師。

  

  [18] 彼等:指修慈、修悲、修增上意樂,更廣指一切修法。

  

  [19] 盡:無余之意。

  

  [20] 五平等:輪涅平等、冤親平等、八法平等、生佛平等、自他平等。

  

  [21] 獨立自性:不觀待他而單獨有一自性成立。

  

  [22] 《令諸有情歡喜頌》是一篇頌文。

  

  [23]《釋菩提心論》:龍樹菩薩撰造的一部論典。

  

  [24] 先賢:古大德。

  

  [25] 朗日塘巴:…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