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人,極爲淒慘,猶如人間傳染病患者被隔離出人群一樣。
酉二、墮落苦
【墮下處苦者,如雲:“從天世間死殁已,設若全無少余善,彼無自在往旁生,餓鬼地獄隨一處。”】
墮落下界之苦,如《親友書》所說:從天世間死亡之後,如果沒有其余的善根,就會無自在地隨業往旁生、餓鬼、地獄任一處中受生。
天人具有神通,能見後世,臨死前要承受眼見墮到下處的巨大驚懼之苦。這就像小車在接近懸崖處,忽然刹車失靈,車主眼見小車奔向懸崖,而驚恐萬分;又像囚犯知道十分鍾後要被拉出去殺頭,恐懼得渾身顫抖。
《普賢上師言教》說:“這時天人通過天眼觀察,了知自己後世轉生何處。當看到轉生之處的痛苦時,本來死亡的痛苦還沒有消除,現在又加上墮落的痛苦,無形之中痛苦就增長了兩叁倍,他們禁不住放聲哀嚎。這種悲慘的情形要延續七天,叁十叁天的七天可相當于人間的七百年啊!臨終的天人回想起往日的快樂幸福,而如今無有自主繼續住留,感受即將死亡的痛苦;看到後世生處的悲慘,感受墮落之苦,遭受這兩種痛苦的折磨,內心憂傷,這種痛苦已經超過了地獄的痛苦。”
小結:
天人在即將死時,五死相現:光耀的身體變得暗淡無光;再也無法安坐在寶座上;身上的花鬘逐漸枯萎;一塵不染的天衣也沾上了塵垢;香潔的身體開始流汗臭穢;屬于自己的天女也抛棄自己,和其他天子遊戲。從此告別了一生的美好和快樂,這樣殘酷的結局,使天人極難承受。
更可怕的是,如果沒有其它善業,死後就直墮惡趣,隨之而來的是漫長而劇烈的大苦。
以上的死墮苦揭露了天界欲樂的真相。天人盡其一生的種種快樂都只是欺诳的法,並非真實的安樂。想一想,如果欲天的快樂是真實之樂,爲什麼在受用到最後時蕩然無存,反而轉爲死墮的大苦?其實,從受生天界的第一刻起,就注定了有死墮之苦降臨,這是有漏有爲法的本自體性。隨著煩惱和業的力量運轉,念念遷流變化,無論如何,都避免不了最終的壞滅。
申二、悚栗苦
【悚栗[61]苦者,謂由有成就廣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時,諸薄福天子見已惶怖,由此因緣受大憂苦。】
“悚栗苦”是說,當成就了廣大福德和上妙五欲的天子誕生在天界時,薄福的天子們見到之後,驚恐不安。由此因緣,內心感受很大憂苦。
類似的痛苦,人間也時有發生。比如,某人考取電影學院,畢業後出演了幾部影片,成爲頗具名氣的小明星。某一天,他和國際大明星站在一起,無論相貌、氣質或人氣、知名度都遠遜一籌,這時他的自我備受壓抑,內心會出現驚恐之苦。
其實,從普通人發展成明星,就好像從人上升到了天界,名聲、地位、財富都遠勝以往,但要認識到五取蘊的行苦性並沒有絲毫改變,正是由于心中有煩惱種子,所以一遇到勝過自己的對境,馬上就現行驚恐之苦。思惟天界苦時,要結合行苦來體會。
申叁、斫裂殺害驅擯苦
【斫裂殺害苦者,謂天與非天鬥诤之時,受斷支節、破裂其身及殺害苦。若斷其頭,即便殒殁,傷身斷節,續還如故。】
“斫裂殺害苦”是說,天人與非天交戰時,天人手持金、銀、玻璃、琉璃四種兵器上場應戰,在戰爭中,感受支節斬斷、身體破裂以及被殺害等的痛苦。如果天人的頭顱被砍斷,當即就會死亡,如果只是傷身斷節,還能恢複如初。
【驅擯者,謂諸具足強力諸天,才一發憤,諸劣天子便被驅擯出其自宮。】
“驅擯苦”是說,具有強大勢力的諸天,才一發怒,諸弱小天子就會被逐出自己的宮殿,落得無家可歸。
申四、散亂苦
【又如《資糧論》雲:“所有受欲天,彼亦無樂心,遭欲貪熾然,內火而燒煮,若諸心散亂,彼豈有安樂?”】
又如《資糧論》所說:所有享受五欲的天人,也沒有真正安樂的心。因爲以享受欲樂爲緣,會令內心遭受欲貪熾燃的燒煮,如此心在五欲中散亂,豈能有真正的安樂?
這六句當中,前兩句是所立,後四句是能立。
【“非于無散心,刹那能自在。”】
對欲天來說,不散亂于五欲的澄定之心,刹那也不能自在擁有。
【“散逸擾亂性,終不能寂滅,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風吹。”】
在欲塵中散逸的心,是以擾亂爲性,直接與定相違。由散亂終不能寂滅。猶如幹柴上的火焰恒時受大風猛吹,只會越吹越旺。
“薪柴”比喻天人心中的貪欲種子;“火”比喻貪欲;“大風”比喻天界妙欲,是助長貪欲的外緣;“烈火爲大風遍吹,越吹越旺”,比喻天人心中的貪欲遇到妙欲後,增長熾然。由此就知道由享受五欲,終不能使內心澄定而得寂滅。
《淨土十疑論》中記有一事:
印度無著、世親及師子覺叁菩薩,共同求生兜率,相約誰先見彌勒菩薩,就回來相報。
後來,師子覺先往生,多年杳無信訊。之後世親往生,叁年後,才回來轉告。
無著問:“爲什麼耽擱這麼久?”
他說:“到兜率後,聽完彌勒菩薩講一座法後,就立即返回。天上時間長,所以地上已經過了叁年。”
又問:“師子覺現在何處?”
答:“他生在兜率外院。此處太享受,他以五欲自娛,自升天以來,從未見過彌勒菩薩!”
可見,小菩薩遇到天界五欲,尚無法把持,何況一般凡夫。受生天界之後,由于煩惱種子隨逐不離,因此無堪能性,而只有被五欲牽著心走。天界的散亂之苦,根源還是在行苦上。
《薩遮尼乾子經》說:“諸天大系縛,無過于女色,女人縛諸天,將至叁惡道。”《安士全書》上說:轉輪王除玉女外,有二萬妙麗夫人。忉利天王擁有的玉女更是數以萬億計。在每位天女的身邊,都化現一位天王,以受娛樂。被極大的妙欲引誘,大多數天人都在放逸中虛度光陰,無法收心趣入聖道。因此,廣大天界無數的天人都只是等待墮落的人。正所謂:“世上哪有雙全事,不負如來不負卿?”
【又雲:“如病愈未久,食所不宜食。”】
又說:猶如大病初愈不久,不知節製,吃了不宜的食物,致使重病複發,又陷入苦中。
“病”喻惡趣苦;“病愈未久”喻暫時超出惡趣;“食”喻受用;“不宜食”喻五欲;“食所不宜食”意即受用五欲,貪著不舍,致使重墮惡道。凡庸之人,一入富貴聲色之鄉,就迷惑顛倒,完全不記得貪欲的過患。五欲正如毒品,不宜多食,否則必定爲欲而傷身。
《山庵雜錄》中記有一事:
元朝江西絕學世誠禅師,長期居山不出世,座下有七人結盟修禅。其中年紀最小的一位,有所心得。誠公以叁關語斟驗,都能應答。不幸他早亡,生在山下一戶人家。出生時,父母都有夢兆。五歲讀書,不煩老師講解,自己能解釋意義。
有一天,父親帶他上山拜見誠公。誠公問:“你答過我叁個轉語,還記得嗎?”他如數地回答。誠公點頭說:“是我的話”,囑咐他父親善加培養。
後來,其他寺院的僧人送給他家豐厚的錢財,收他爲弟子,讓他學習魚山梵呗。從此,他應施主迎請,常得供養,動了驕奢之心,世俗不法之事無所不爲。
誠公因爲此事,立叁種大願警策學人。一般參禅人,在靜定中得個歡喜處,只是塵勞乍息,慧光稍現,不能以此爲究竟,這是因爲八識田中還有無明的根本,如石壓草,若石一去,草必複生。
未二、上二界粗重苦
【色及無色上界諸天,雖無此諸苦,然煩惱隨逐,有諸障礙,于死于住悉無自在,故彼亦由粗重爲苦。】
上界色、無色界諸天,雖然沒有此等欲界之苦,但仍然爲煩惱種子隨逐不離,而且有異熟障,對生與死毫無自在,因此也由粗重而苦。
按照叁苦來衡量,色界和無色界都有行苦。而且,色界一至叁禅天有樂受故,具有壞苦。四禅天及無色界只有舍受,故無壞苦。此外,上界天還存在從上界墮落下處之苦。
【又如《資糧論》雲:“色無色諸天,超越于苦苦,以定樂爲性,住劫不傾動。然非畢竟脫,從彼仍當墮。”】
又如《資糧論》所說:色、無色界諸天超越了苦苦,以定樂爲自性,多劫住于定中不動搖,然而,這只是暫時離苦,並非畢竟解脫,仍然難免從彼界墮落。
【“似已得超越,惡趣苦暴流,雖勵不久住。”】
上界天安住定中,似乎已超越了惡趣苦的瀑流。實際上,雖然努力修習世間禅定,也不可能長久安住。
以下以比喻說明。
【“等同空飛鳥,如童力射箭,墮落爲邊際。”】
就像大鵬鳥在空中振翅高飛,也有體力耗盡無法維持而下落之時;又如孩童用力射出的飛箭,在動力消耗窮盡時,終歸墮落。
【“如久然諸燈,刹那刹那壞,諸行變壞苦,仍當極侵惱。”】
天人以修有漏禅定爲因,得生上界。而這只是依仗有限的定力安住于定中,畢竟沒有超出行苦。當定力消盡時,又會被煩惱和業力驅使,墮于下處。就像一盞久燃的油燈,看似不動的假相下,實際是刹那刹那地壞滅,與此相似,住劫不動的上界天仍然被諸行變壞之苦極度侵惱。
正如《親友書》所說:“雖得天界大欲樂,及諸梵天離欲樂,後墮無間爲火薪,忍受衆苦無間絕。”上界諸天的結局多數悲慘,考察其原因,是因爲因地修行時,錯認修世間定爲解脫道,以及認爲獲得禅定便是解脫。既然埋下這一禍根,就會在定力喪失而即將墮落時,認爲沒有解脫。隨此邪見而身陷地獄。比如《…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