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聞有寂靜美妙音聲,及自妄見升于高閣宮殿等處。】
福德深厚者會生在尊貴之家,入胎之際所顯現的境界可意美好,沒有嘈雜紛亂,非常寂靜,能聽到很多美妙的聲音,比如天樂鳴空等,而且會妄見自己上升到高高的樓閣、莊嚴的宮殿等地方。這些相唯一是由福德力顯現的。
以夢境類比,比如,夢境非常恐怖、雜亂,這說明惡業重,相反夢境極其清晰、美妙、寂靜,見到自己升到莊嚴的宮殿中,聽到美妙的音聲,這是福德力所現。平時觀照自心,如果夢境越來越不好,就很危險,是墮落的前相,如果每天夢境很好,則是進步之相。一切相都是唯心自現,當罪業逐漸淺薄、善根日益純厚時,必然會顯現寂靜美妙之相,此即唯心所現的道理。
午六、住胎身體圓滿之理與降生時間
【又住胎者,凡經七日有叁十八,胎中圓滿一切肢節。次經四日,當即降生。】
一般胎兒是在母胎中安住叁十八周(266天),在圓滿一切肢節之後,再過四天就會降生,也就是一般懷孕九個月(270天),胎兒會誕生。
【如《入胎經》雲:“此經九月或過九月,是極圓滿;住八月者雖亦圓滿,非極圓滿;若經六月,或住七月,非爲圓滿,或複缺肢。”】
《入胎經》中說到住胎的叁種狀況:極圓滿、圓滿與不圓滿。新生命的孕育成熟需要時間,時間越圓滿越好,如果過早出生,會造成身體先天不足,將來身體會有缺陷。所以《入胎經》說:住胎九月或超過九月,這是極爲圓滿;住胎八月降生,雖然也是圓滿,但不是極爲圓滿;住胎六月或七月就降生,這就不圓滿了,或者會肢體殘缺。
這只是以普遍現相而言,以特別的業力所感,也會有更長更短的孕期。比如經中記載,羅睺羅尊者住胎六年,還有一位老小兒住胎長達六十年。
【此等廣說如《入胎經》,應當了知。】
以上詳細的解說應當按照《入胎經》來了知。
午七、中有是否趣往受生處,可決定受生與否
【若于生處不欲趣赴,則必不往。若不往者,定不應生。】
如果中有不願前去受生之處,就不會去,如果不前往受生之處,必定不會在那裏受生。
【故作感那洛迦業及增長已,謂屠羊宰雞或販豬等諸非律儀中有,猶如夢中,于當生處見有羊等。】
如果先前造了感生地獄之業,而且作而積集,比如殺雞、殺牛、宰羊、販豬等這一類非律儀的中有,在受生時,猶如夢中一般,在將要受生之處看見生前熟悉的牛羊等有情,以及正在屠宰豬羊等情景。
【由先所習喜樂馳趣,次由嗔恚生處之色,中有遂滅,生有續起。】
由于先前串習力深,因此當他見到熟悉的屠羊等境界時,就歡喜地奔去,然後在當生之處被境界所礙,心中生起嗔恚,中有便從此息滅,生有無間生起。
爲什麼中有看到這些境界會高興呢?這是隨串習力不自在而轉的結果。比如,獵人一見到獵物就會興奮,酒鬼聞到酒味就不由自主地貪求。同樣,由于生前的串習力,中有面對業力顯現的樂欲之境,就會喜樂而馳趣;相反,生前不曾串習,中有時決定不會顯現這類境界,不會逐取受生。因此,在生之時,就要努力對治一切不善習氣,否則,中有會因此而以愛取受生。
【如是于余似那洛迦瘿鬼等中受生亦爾。】
除地獄之外,在與地獄相似的瘿鬼等生處中,也有類似的受生情形。
午八、受生旁生等生處之相
【若生旁生、餓鬼、人間、欲天、色天,便于生處,見己同類可意有情。次由于彼起欣欲故,便往其所,嗔當生處,中有遂滅,生有續起。】
如果受生旁生、餓鬼、人間、欲界天、色界天等處,在受生之際,中有會在受生處見到自己同類的可意有情,隨後生起欣樂欲,在欣欲推動下前往受生之處,即將到達時,被所生處的境界拘礙,頓時生起嗔心,中有因此息滅,生有隨即而起。
【此乃《瑜伽師地論》說。】
這是按照《瑜伽師地論》而宣說的。
【若非宰雞及販豬等不律儀者,生那洛迦,理同後說[98]。】
如果所做的是宰雞、販豬等之外的不律儀者,受生地獄之相,與前文所說相同。
換言之,這類非不律儀有情受生地獄,也是由于顛倒見境界、生起前往的願望而受生的。唐譯說:“複起是心而往趣之,謂我與彼嬉戲受樂,習諸技藝。彼于爾時顛倒,謂造種種事業,及觸冷熱。(在屠羊等非律儀中有受生地獄以外,又有一類中有心想:我和他們一起嬉戲受樂,練習技藝,而趣往受生之處。當時心識顛倒,見做各種事業或者觸到冷熱。)若離妄見如是相貌,尚無趣欲,何況往彼。若不往彼,便不應生。(如果沒有顛倒見這些相貌,尚且沒有往趣的樂欲,更何況是真實趣往。如果不趣往那裏,就不會在那裏受生。)”
午九、四生中濕生、化生、卵生之相
【《俱舍論》雲:“余求香宅舍。”謂濕生欲香,化生求舍,而受生也。】
《俱舍論》中說:“胎生之外的受生相,是內心希求香氣和屋舍。”其中,濕生有情心中希求香氣,化生有情貪著住處。
夏天河邊的草中,出生很多小蟲,即是貪求草的住處而受生的。
【複如釋說,若是當生熱那洛迦,希求暖熱,生寒地獄,希求清涼,中有遂往。】
這是說化生的受生情形,按照《俱舍論自釋》所說,要受生熱地獄時,中有希求暖熱而前往受生,要受生寒地獄時,中有是希求清涼而受生。
【諸卵生者,《俱舍論》說亦同胎生。】
卵生的受生方式,《俱舍論》說也與胎生相同。
下面一並交待出處。
【死沒及結生之理,無特外者,皆如《本地分》說。】
上述死殁和結生的道理,除特殊幾處之外,幾乎都是按《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而宣說的。
發起希求解脫意樂的方便有二種,以上已經宣說了由苦集門思惟,爲了更清晰地認識如何由集生苦之相,以下宣說如何由十二緣起思惟,目的也是爲了發起希求解脫之心。
中士道•發起求解脫心的方便
◎十二緣起
寅二、由十二緣起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別 二、支分略攝 叁、幾世圓滿 四、此等攝義
【第二由十二緣起門中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別;二、支分略攝;叁、幾世圓滿;四、此等攝義。】
緣起是佛法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其涵義是“此有則彼有”,即一切內外諸法都是依仗因緣而起,由于有此因,則必定有彼果。此處以無明等十二支開示內有情流轉的緣起。
認識了十二緣起,就明了生死既不是無因生,也不是從自在天等邪因生,而是由十二有支從前前引生後後,環環相扣地不斷流轉。
有人問:爲什麼要思惟十二緣起?答:不認識生死流轉的緣起律,就始終執著輪回中有我、有樂、有實義等,由此便障礙了趣入解脫正道;而經由思惟十二緣起,觀察到輪回純一是苦、是無我後,便能引發求解脫心。
外道教法中也有苦苦、壞苦、粗無常等教義,而十二緣起則是佛教獨有的法門。在《般若經》、《稻稈經》、《緣起經》、《緣起心要頌》、《瑜伽師地論》、《緣起經釋》(世親菩薩所造)、《俱舍論》、《緣起經廣釋》(功德慧所造)、及《稻稈經釋》(蓮花戒所造)等教典中,都有闡述十二緣起的教義。
爲什麼佛陀在初轉*輪時首先宣說四谛十二緣起呢?《陀羅尼自在王經》中有一喻,有位摩尼寶師欲開發寶性山中的摩尼寶,他首先以方便除去摩尼寶的外層粗垢。比喻佛察見衆生樂著生死,便首先開示四谛十二緣起,使其認識輪回的真相而發起厭離心,趣入解脫道。凡夫難以破除耽著生死的心,是由于不了知生死真相。如果由觀察十二緣起而明見生死體相,便能引發希求解脫的意樂。
總之,思惟十二緣起旨在引發求解脫心。重點應放在觀察十二支中從前前支引生後後支的流轉規律及方式上。
卯一、支分差別分叁:一、總說 二、分說 叁、攝義
辰一、總說
【十二緣起支中。】
由于凡夫心中本來就具足十二支及其緣起規律,因此在學習十二支時應當結合自心來思惟,而不能脫離自心單純地學一種知識。比如,學習“由受緣生愛”這一條時,就要觀察在自己心上是否存在這一規律。就像物質世界的規律,並不是物理學家發現了才有,沒發現就沒有,而是本來就存在的。但是不作具體的觀察,也無從了解。同樣,生死流轉的規律本來就存在于凡夫心中,而且一直在起作用。但是如果不在自心上如理觀察,也不能清楚地觀見。佛已經揭示了十二緣起這個流轉公式,關鍵是學人能不能通過思惟去認識它。
辰二、分說分十二:一、無明 二、行 叁、識 四、名色 五、六處 六、觸 七、受 八、愛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
巳一、無明分二:一、無明體性 二、無明差別
午一、無明體性分叁:一、大小乘共許的無明體性 二、持薩迦耶見爲無明之宗所許無明之體性 叁、許無明與薩迦耶見並非一體之宗所許無明之體性
第一支,如大黑暗般的無…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