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神通第一的目犍連,時常入于五趣遊觀。遊觀之後,便返回南贍部洲,以現量所見爲四衆弟子宣說輪回諸苦。
【諸有共住[106]、近住[107]弟子不樂梵行,即便引彼付第一雙,請爲教誨。二人受已教誨彼等,得教授已,愛樂梵行,便能證得殊勝上德。】
有些共住、近住的弟子不樂梵行,修行懈怠,就將他們交付給第一雙教誨。第一雙接受之後,爲他們講述輪回之苦。這些弟子獲得教授之後,認識了苦谛,就自然愛樂梵行,能修行證得殊勝功德。
【大師見此,問阿難陀。】
大師佛陀見到這一現象,就問阿難。
【啓白其事。】
阿難向佛禀告,是第一雙的教育方法好。
【佛曰:一切時處,不能遍有如第一雙,應于門房畫生死輪,分爲五分,周圍當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其次乃興畫生死輪。】
佛陀說:不可能一切時處都有如第一雙的老師現身說法,因此應當在寺門的房屋外牆畫生死輪,分爲五個部分,在生死輪的外圈與圈外應當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圖。此後才興起畫生死輪的傳統。如今,西藏許多寺院的外牆上都畫有生死輪。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雲:“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是故我今敕諸比丘,于寺門屋下畫生死輪……應差比丘于門屋下坐,爲來往諸人婆羅門等,指示生死輪轉因緣。”(世尊吩咐諸比丘在寺門的房屋下畫生死輪,並派比丘坐在寺門屋下,爲來往的人指示生死輪轉的因緣。)
巳二、介紹生死輪的組成及意義
生死輪圖總的是要表示四谛:生死輪的主體表達的是苦谛與集谛的涵義;左上方的月亮,表示滅谛;佛陀以手指向月亮和兩首偈的偈文,則表示道谛。
生死輪的主體分成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生死輪最內圈畫有豬、蛇、雞,比喻愚癡、嗔恚、貪欲叁毒。叁毒煩惱是讓我們不斷輪回生死的根本原因,所以畫在最核心的部位。
在旁生中,雞的特征是貪欲強、不知滿足;蛇是嗔恚的象征,只要輕輕碰一下蛇,它馬上就會發怒、咬人還擊;豬是表示愚癡,沒有認識辨別所知法的能力,豬不會辨別好壞淨穢,只會狼吞虎咽地吞食所有東西,這是愚癡的相。
另外,畫中蛇和雞都被豬咬住,從豬的口中出來,這是表達貪嗔源自愚癡的涵義。由于我們愚癡,耽著自我,這樣才會對可愛境生起貪欲,又在得不到所欲時生起嗔恚,這就是貪嗔由愚癡出生的道理。
生死輪的第二圈是由黑白兩個半環的部分組成,是表達有關生死與中有的教法。
第叁部分,在黑的半環中,畫有受生旁生、餓鬼、地獄道的中有,背景是黑色,表示這叁種中有的顯色如陰暗夜色,這些生前造作黑業的中有都是眼睛向下倒著走,這是將墮落受生惡趣之相;另一半環,畫的是善趣天、人、阿修羅的中有,這些中有的顯色如白衣光或者晴明夜色,所以背景畫成白色,他們頭部向上,表示造白業將會向上受生在善趣中。
第四部分,黑白圈的外圈描述了輪回的處所——六道的情形,圖中分成六格,每一格畫的是六道某一道的景象。
第五部分,生死輪的最外圈,畫有十二緣起的表示圖。十二個圖各自比喻的意義,上文已經宣說,此處不再重複。
整個生死輪被死主閻羅王控製,他用雙手抓住、用口咬住,表示一切六道衆生上至有頂下到地獄,都逃不出死主的掌握,即:只要不能斷除貪嗔癡,就無法脫離生死之輪,必定會相續不斷地結生。
生死輪之外,畫有十二緣起還滅,也就是道谛和滅谛的內涵。左上方的月亮表示苦和苦因寂滅的滅谛境界。佛以手指向兩段偈文和月亮,這是引導我們按照偈文中的教法行持,最終就能如佛一樣達到如月亮般諸苦寂滅的涅槃。
兩段偈文寫到:“汝當求出離,于佛教勤修,降伏生死軍,如象摧草舍,于此法律中,常爲不放逸,能竭煩惱海,當盡苦邊際。”
你們應當尋求出離生死,精進修持佛法,常常不放逸地持戒、修定、觀修無我空性。依靠戒定慧叁學就能降伏生死魔軍、枯竭煩惱大海,就像大象一腳踩壞惑業苦組成的草房,從此脫離生死苦海,抵達苦的盡頭。(改編自《生死之輪》)
巳叁、以公案策勵精進
【又爲仙道大王寄佛像時,于下繪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而爲寄之。大王受已,至天曉時,結跏趺坐,端正其身,住對面念,善觀緣起二種道理而證聖果。】
佛世之時,印度有一位仙道大王。當時影勝王給他回贈禮物,送了一幅佛像。在佛像下方畫有十二緣起流轉還滅的表示圖。仙道大王得度因緣已到,他收到禮物,就在天剛破曉時,結跏趺坐,端身對著緣起圖思惟法義,善觀十二緣起如何流轉、如何還滅的二種道理。之後,以智慧觀見此法,證得聖果。
文中“念”字,是指相應如理作意的正念,以此正念,能遮止黑法、現前白法。比如,由非理作意,則引起貪嗔癡等黑法;而由思惟、討論聖法,引生了相應如理作意的正念,則能增上白法。
癸二、彼生起之量分四:一、真實生起之量 二、雖已生起然須進修 叁、以膚淺的出離心無法真正投入修解脫道 四、應取爲上、中士道教授心要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
“此意樂”是指中士意樂——希求解脫之心。“量”是標准的意思。
確定標准十分重要。因爲只有定好了標准,才能知道自己與標准之間的差距,防止未得謂得、未證言證,策勵自心進修取證。在認定了生起出離心的標准之後,就不應當把暫時生起當作已得穩固,也不能把造作的出離心視爲任運能起的出離心,或者把浮于表面的出離心看作由衷而發的出離心。
子一、真實生起之量
【如是由于苦集二谛及其十二緣起支門,詳細了知生死體相,欲求證得舍離生死及寂滅苦因[108],雖才生此,亦是出離意樂。】
出離心的第一層次:從苦集二谛和十二緣起有支這兩道門進去,按照義理觀察五取蘊,而詳細了知生死的體相,如果能認識生死以苦爲性,則自然生起誓欲證得舍離生死及寂滅苦因的心。此心雖才生起,也是出離意樂。
此中,“詳知生死體相”是引發出離意樂的關鍵。只有清楚地觀察到生死的本相是苦,才會心生厭離。否則,沒有經由觀察而斷定地認識到生死的苦相,則無以發起決志出離的心。所以,要由觀察來認定五取蘊唯一是不斷起惑、造業、感苦的苦器,完全沒有安樂自性。這樣認識五取蘊是苦性後,才欲求止息苦性取蘊。而且,當見到五取蘊純爲苦性、了無安樂可得時,才幡然醒悟:在輪回中求樂,無異于緣木求魚。總之,透過觀察去認定生死的體相,才能徹底轉變人生的方向,生起求解脫心。
【然惟爾許,猶非止足,如《六十正理論釋》雲:“處于無常熾然大火叁地之中,如入火宅,決欲超出。”】
出離心的第二層次:然而僅有此量尚不足夠,應須達到《六十正理論釋》所說之量。釋中說:處在無常熾燃大火恒時燒燃的叁有中,就如同進入了火宅,誓欲超出。
“叁有火宅中熾燃大火恒時燃燒”,是描述行苦周遍世間的相狀。在叁有世間,無論何種色聲香味觸的所緣境,苦樂舍的感受,以及與此等受相應的心王心所,都無不是行苦的自性。外而器界、內而身心,都在念念生滅中走向未來諸苦。我等凡夫就深陷在這樣的苦中,須臾不離。
誤入火宅的人,見火宅中充滿烈火,呆在裏面只有被焚燒致死,因此就決志出離火宅。比喻處在叁有世間,刹那刹那都是苦因,爲行苦逼惱,如果不求出離,就只有一再地被苦吞噬。或者說,深陷在五取蘊火宅中,恒時有無量煩惱種子及苦種子隨逐不離,致使遇緣就立即生起種種苦惱。叁有是如此地遍布苦惱,全無安樂,因此決欲超出。
【又雲:“如囚欲脫獄”等。】
這是引用阿底峽尊者所著《攝求大乘道方便論》中所說的兩頌,具體爲:“如犯從牢獄,若有能逃時,與余事非等,速從彼處逃。此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時,與余事非等,應當出有宅。”
文中以囚徒渴望逃離牢獄的心情來表達出離心所應達到的程度。比喻是說:一位死囚被關押在獄,深知繼續呆下去只有一死,因此只要有一線逃脫機會,就會抛棄獄中的一切,而迅速從中逃出。同理,溺在無邊生死苦海中,只要有一線度脫機會,比任何事更重要的,就是盡快超出叁有。
由此就能區分少許出離心和猛利出離心。在出離心還沒有達到猛利時,雖然有時想出離,實則仍有眷戀,並不是當下就必須出離。比如,一位職員最初覺得工作沒意思時,會想到換工作,但還沒有到非換不可的地步。以後一再地加強厭煩心,最終會發展到一刻也不想幹。類比可知,所謂猛利的出離心,就是對輪回再也無法忍耐,當下就必須出離的心。
總之,少許的出離心只是偶爾生起,並沒有斷定;猛利的出離心是斷定要出離、現在就要出離。
思惟至此,才知道獲得人身的可貴。因爲得到暇滿,就真正擁有了解脫生死的機會與能力。不把握好這次機會,一失人身,不知哪生哪劫才再有機會修解脫道?認識到了這一點,就再不願意把精力耗費在毫無意義的世間事上,會全力以赴地修積解脫資糧。
【如前所引,謂如誤入熾然火宅及墮牢獄,不樂彼處,能生幾許欲脫之心,即當發生如彼心量。】
此處要求的出離心,即是前文所說急欲逃離火宅、牢獄那樣的…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