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二品 輪番說因果▪P3

  ..續本文上一頁惡論的陋規,以此危害整個世界,致使世人心不歡喜,也有反目成仇的現象,世人心不歡喜也就不會歸服,相互之間一直懷恨在心,由此也使自他現世及後世也是憂腦愁腸,互相欺惑,這是必然規律,因而一定要舍棄惡規。

    癸二、譴責陋規:

  

無利惡趣道,欺他苦難忍,

  一切錯亂慧,如何真明知?

  如果跟隨不能成辦人們所希求之利益的惡規,那麼唯一的去路就是惡趣之道。重視或竭力欺騙誘惑他衆,只能招致惡趣的難忍劇苦。對高尚正規懵然不懂的一切錯亂邪慧又如何能了知人們的利益呢,因爲唯一對衆生顛倒作害的緣故。

  

勵力欺他人,如何具正規?

  依彼千百世,唯一欺自己。

  此外,趨入惡規的所有國王的事,時時刻刻就是不遺余力地欺騙他人、自己的一切子民等,因而,要想利益人們,就要具足妙規,否則,治國安幫的一切事都成爲顛倒。以惡規治國多生累世中都是成爲自欺欺人。《十地經》中雲:“何事國王爲,若未行彼事,如象王入池,毀滅自國度。”

    癸叁、正法規範殊勝:

  

怨敵縱加害,棄過依功德,

  由此自獲利,敵亦不歡喜。

  假設仇敵以前曾經加害過自己,斷除心中對此一直耿耿于懷等一切過失後,反而對他修慈心等,依止高尚正士的功德。依此因不僅對國王你自己無害反而會獲得大利;對他衆奉行慈愛等法而使衆人歸服自己,如此對方無法勝伏你,而國王卻能製伏他衆,這樣一來,縱然怨敵再不痛快,自己也不會出現絲毫罪過。因而,理所應當依止這樣殊勝無比的法規。《般若攝頌》中雲:“勝士安忍之铠甲,阻擋蠻人言詞箭,變成稱歎彼等花,聲譽之鬘真悅意。”這是指容忍怨敵即生的利益。

    辛二(修學增上生之特殊因)分叁:一、修學四攝;二、修學實語等四德;叁、依止善緣助伴。

    壬一、修學四攝:

  

布施及愛語,利行與同事,

  當依此一切,攝世與正法。

  世人喜愛布施,通過施舍財物等而將衆生攝受爲眷屬,增上生決定勝中要說合意的愛語而令人起信,引導他衆的方便自己也要身體力行,此爲利行,教誡實地行持暫時究竟的功德利益即是同事。應當依靠這所有四攝來成熟內心,進而再攝集暫時世間與究竟妙法,成辦弘法利生的大事。

    壬二(修學實語等四德)分二:一、分別宣說;二、歸納而宣說。

    癸一(分別宣說)分四:一、修學實語;二、修學布施;叁、修學寂靜;四、修學妙慧。

    子一、修學實語:

  

國王唯實語,令生堅固信,

  反之說妄語,最令失信心。

  無欺即實語,轉心非真實,

  唯利他故真,不利故爲妄。

  身爲國王,縱然具有其他許多過失,但如果唯一擁有說實語的美德,那麼現世中也值得他人信賴,並可感得令人生起穩固不退的誠信,相反,如果一味說妄言,也是最能令他人喪失信心的主要因素。所以,唯一要言說實語。《叁摩地王經》中雲:“時刻言談不粗魯,溫和適度且動聽,令具緣士起信心,亦生堪爲信賴處。”又雲:“恒常言說真實語,獲得世間師言教。”言說不欺诳他衆的語言即是說實語,相反則不真實,表面似乎真實,但由轉變別人心思或想法所生的不具意義的語言實際也是不真實的妄語。借助具有意義的言詞唯一利益他衆就是說實語;由于對他不利的緣故,反方面的詞語是妄言,表面似乎實事求事,但也並不真實,只對他衆有害。所以,絕對要斷除妄語。《毗奈耶經》中雲:“有情說妄語,已違一正法,毀壞其余世,此無不造罪。”

    子二、修學布施:

  

國王之諸過,一施明能遮,

  如是悭亦摧,所有諸功德。

  即便國王的過咎多之又多,但依靠懷有施舍心而慷慨博施,家喻戶曉的這一光明便能隱沒其過。同樣,以吝啬或悭吝的這一過患也能摧毀國王們所擁有的信心、智慧、名聲等一切殊勝功德之財。因此,要斷除吝啬之心而竭力布施。

    子叁、修學寂靜:

  

寂靜深邃故,令起勝敬重,

  受敬具威信,是故依寂靜。

  斷掉放蕩不羁等行爲謹護根門,叁門寂靜、英明勇敢等,令人感到深不可測,由此可使其他衆生起無比恭敬之心,如果將心思散亂的面目全盤顯露,就不能起到這樣的效果。由于倍受人們敬重,而使自己具有難以親近的威嚴,並且語言也有份量,誰也不敢冒犯。正因爲能獲得這些功德,所以再難也應當去做,希望(大王)依止寂靜。

    子四、修學妙慧:

  

具慧心不動,穩固不隨他,

  亦不受人欺,故王勤修慧。

  具有辨別取舍的智慧,自己的事,他者無法控製,因而心不被他奪;不仰仗他人;心不被是是非非所改變,穩如泰山;不會遭受惡友所欺騙,這四種功德的果,作爲國王實該擁有,因此唯一要策勵修行辨別取舍的智慧。無有智慧的愚者心被他所奪,而上當受騙。如果擁有智慧,則怨敵也不能奈何?從前,一位居士赴海,當地住的天神准備損惱他,于是顯出一副醜相,而問他:“比這更醜者在贍部洲有嗎?”他說:“造不善業轉生惡趣的身體比這更醜陋。”天神又顯出一副美麗的形象,如前一樣問他(“比這更美者在贍部洲有嗎”),他說:“行善投生到善趣的身體比這更美。”于是天神又顯示一捧水,問:“海水與此二者哪個多?”他回答:“一捧水多。”天神問:“爲什麼?”他說:“因爲大海會被劫末火窮盡,如果將這一捧水供養佛陀等,則功德無窮無盡,甚至比海水增上得還多。”由此那位天神生起信心,于是對他鼎力相助。

    癸二、歸納而宣說:

  

實語施靜慧,具此四善王,

  猶如四妙法,人天共贊歎。

  當然還有其他功德。擁有實語、布施、叁門寂靜與如理辨別取舍的智慧此四勝法並爲之莊嚴的君主,如同具有四種善法的大德一樣,則將爲世間主尊天神與人類共相頂戴、稱頌。因而要力求具足四法。

    壬叁(依止善緣助伴)分叁:一、良友之法相;二、理當隨從;叁、恒修死亡無常。

    癸一、良友之法相:

  

直言意清淨,慧悲純無垢,

  與之共相處,慧法亦恒增。

  應當交往增上正法具有四種法相的助緣良友,對國王不阿谀奉承,而一概直言不諱忠言相告,知足少欲、意樂清淨、無有谄诳等心態,具有對正法與世間之事見多識廣、高瞻遠矚的智慧,心平氣和、希望利樂他衆,無有損害的悲心莊嚴而無有違品垢染,彼此慈愛,在分析問題時,能獻計獻策,如果與之共處,則常常也是被友伴的善良品性功德力所熏染,依此方便智慧與正法也可與日俱增。因而理當依止,如同長期與妙香共存的平凡之物一樣。

    癸二、理當隨從:

  

說利語者鮮,聽者更少見,

  逆耳然有利,隨行者更罕,

  是故雖逆耳,知利當速行,

  爲病愈亦服,益我苦口藥。

  雖然聽起來不入耳,但對自己有利、適宜的話語應當聽取。說利于他人之語者極其鮮少,難逢難遇,而且能夠洗耳恭聽者與之相比就更是非常罕見。與此二者相比,想到話雖難聽,但具有說有利之語的性質,了知實際有利而迅速遵照執行的人更是少得可憐。因此,大王,如果別人對你說的言語表面聽起來似乎刺耳難聽,但如果對方的確是想利益你,那麼知曉此話具有實際利益之後要快速觀察予以實施。例如,爲了治愈所患的嚴重疾病,以好心好意利益我,所給予的苦口良藥也要欣然服用。《毗奈耶經》中雲:“親友饒益之言語,若不執其爲真實,如烏龜口失木棒,彼落千丈受痛苦。”

    癸叁、恒修死亡無常:

  

恒思命無病,國政無常性,

  後具真精進,始終勤修法。

  假設認爲:生命等恒常住留的緣故,可以一步一步地做。

  然而壽命、健康常常由衆多冤家包圍、摧毀的現象屢見不鮮,因而自己與國政絕對是無常性,變成怎樣、何時遷變都無有定准,認識到這一點後要恒時思量,如果屢屢修行隨念死亡,就會明白有爲法無有穩固性之言,從而産生厭離,堅持不懈,具備真實的精進自始至終全力以赴修行法與世間中唯一的妙法。《夜賢經》中雲:“誰知明日死,今日當精進,死主彼大軍,豈是汝親友?”又雲:“如已熟果實,衆生將死亡。”

    庚二(斷除惡趣之因)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辛一、略說:

  

知曉定死亡,亡後罪感苦,

  即便暫時樂,作惡非應理。

  有時見無怖,有時見恐怖,

  設若信其一,何不畏另者?

  勿庸置疑,壽命完結便會走向死亡,死後並非一了百了,以殺生等不善罪業所感,善趣滿業和惡趣引業、滿業,從而必然要遭受痛苦,以智慧照見這一點。顛倒享受妙欲盡管暫時看起來快樂幸福,但最終只會深受其害,所以造殺生等惡業是極不應理的。

  如果憶念死亡,就不會造惡業。《念住經》中雲:“何者起死念,贊爲念之最,憶念死主怖,如何心向過。”關于作惡之人的過失,《念住經》又雲:“何者依罪業,彼盡不吉祥,初中後惡劣,正士所譴責。”由于做某些事,有些人即生見到無有惡果的恐怖,而在後世的某時卻將親睹惡果的巨大恐怖。假設你信賴沒有見到畏懼的一種情況,那麼國王你爲什麼不害怕見到恐怖的另一種情況呢?理當害怕,因爲理由相同。有些注釋中將(有時見無怖,有時見恐怖)這兩句講解成即生之中見到與未見到。

    辛二(廣說)分四:一、製止貪…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二品 輪番說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