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品 積菩提資
丙二(教誡修學無上菩提之因——二資糧)分六:一、成爲資糧之理;二、是何果之資糧;叁、教誡積累二資不懈怠;四、二資之本體;五、二資之分支;六、積累二資生功德之理。
丁一(成爲資糧之理)分四:一、勸勉國王聽聞;二、福資無邊之理;叁、智資無邊之理;四、彼二之果無邊。
戊一、勸勉國王聽聞:
不可思福中,出生佛妙相,
大乘聖教說,大王如實聽。
從大菩提之主因的角度而言,上文中已宣說了叁種,所有無邊資糧可歸集在二資中,因而在此講解。雖然已經宣說了“如若具足如是身語業而獲得佛果後成爲具如是妙相者”,但卻沒有解釋以何等福德才能成就這些,所以接下來該加以宣講:由不可思議的福德資糧中出生佛陀的一切妙相的道理前文中並沒有作闡述,爲此作者以勸勉的口吻稱呼道:大王,要再度谛聽。應當依照大乘的所有聖教中如何宣說,而如是宣講。
戊二(福資無邊之理)分二:一、真實宣說;二、雖無量但于所化前說爲有量。
己一(真實宣說)分六:一、獨覺等十倍福德資糧能成就佛陀一毛孔;二、成就所有毛孔之百倍福德成就一隨好;叁、形成所有隨好之百倍福德成就一妙相;四、形成所有妙相之千倍福德成就白毫相;五、形成白毫相之十萬倍福德成就無見頂相;六、形成無見頂相之千萬倍福德成就六十梵音相。
庚一、獨覺等十倍福德資糧能成就佛陀一毛孔:
能生諸緣覺,有學及無學,
無余世間福,如世無有量。
以此十倍福,成就一毛孔,
佛陀諸毛孔,皆與彼同成。
能産生一切世界中安住的所有緣覺、小乘的一切有學聖者及無學阿羅漢的福德以及能産生所有世界無一剩余之善趣的一切福德,如同世間界無量一樣,也不可估量,以此等福德的十倍數,能成就佛陀的一毛孔,佛陀的所有毛孔均是與之相同福德而形成的。
庚二、成就所有毛孔之百倍福德成就一隨好:
能生諸毛孔,所有之福德,
以彼之百倍,許成一隨好。
盡彼福德數,感得一隨好,
究竟即如是,直至八十間。
能生成所有毛孔的百倍福德承許爲成就一隨好,盡其福德所有數量,才能形成一隨好,直至最終,都是如此類推,乃至究竟形成八十隨好之間。
庚叁、形成所有隨好之百倍福德成就一妙相:
成就八十好,所有福資糧,
以此百倍成,大士一妙相。
成就八十隨好的所有福德資糧,再換算成百倍,以此成就大士的一妙相。
庚四、形成所有妙相之千倍福德成就白毫相:
成卅二相因,乃是大福德,
此等千倍成,滿月白毫相。
成就叁十二相的因是廣大的福德,將這些福德再換算成千倍,以此能成就大士額頭眉宇間舒展量達一肘、如海螺般右旋、色如滿月的一白毫相。
庚五、形成白毫相之十萬倍福德成就無見頂相:
白毫相之福,十萬合爲一,
能生無見頂,怙主之肉髻,
能形成白毫相的這些福德換算成十萬倍,合而爲一,能生如何觀看也不現、如何衡量也不能盡、怙主佛陀的無見頂相。關于無見頂相,有這樣的曆史:從前,有一名叫持力的聖者其神變于上方無量世間界已到盡頭,但仍不見能仁的頂髻之巅。
庚六、形成無見頂相之千萬倍福德成就六十梵音相:
成頂髻相福,廣大千萬倍,
當知能生一,十力者法螺。
以成就無見頂相的福德廣大千萬倍可以成就十力者佛語深密具六十分支的梵音聲中的一支。大目犍連去往西方無數世界也聽得到佛陀的語聲。由此也可了知這種功德。
己二、雖無量但于所化前說爲有量:
此福雖無量,然如說十方,
世界皆十倍,略言具限量。
如是成就佛陀功德的福德雖然無有限量,但正如上述的世間福德十方無邊無余周遍說成是它們的十倍一樣,佛陀的功德盡管不能定量一概說成“僅此而已”,然而相應所化衆生的意樂,只是爲了令他們生起信心、趨入解脫道,而大略說具有限量罷了。
戊叁、智資無邊之理:
佛陀色身因,亦如世無量,
爾時法身因,如何有所量?
何時佛陀的色身之因也如世間無邊無際一樣,不可衡量,爾時,具二清淨的法身因——智慧資糧又如何能有所衡量的呢?因爲無邊之故。
戊四、彼二之果無邊:
一切因微小,尚生廣大果,
佛因無有量,難思果有量。
譬如,無憂樹或尼枸盧樹的種子如芥子般微小,但從中能生出枝繁葉茂、樹蔭可容納國王及四大軍隊乘涼其下,同樣,一切果的因盡管微乎其微,但尚能生出廣大之果,那麼成佛之因不可估量,實在難以想象果有限量,因爲以思維無法估量“至此爲止”。比如,依止殊勝對境的善法無論如何微小,但能出生無窮無盡的果報,統治四大洲的我乳國王曾在叁十五代與天王帝釋分享天界的榮華富貴據說也是供養七顆豌豆的果報。成佛的因是菩薩與菩提心,菩薩以善巧方便使一切事無不成爲資糧,如《經莊嚴論》中雲:“具諸大方便,惑成菩提支……”總而言之,堪爲菩薩方便與智慧之本體的二資糧不是由方便、智慧單方面所成就的,智慧以外的布施他衆等五種及四攝等方便的一切資糧稱爲能攝集修行刹土、成熟衆生、眷屬受用廣大、神通、幻化等一切增上生法的善根,智慧是能肯定、清淨此等方便無倒自性的因。尤其關于以菩提心普皆回向的善根增長力,《寶箧經》中說:“文殊,種種妙藥以四大攝持而得增長。文殊,如是善根若皆以菩提心攝持而回向遍知佛果,則得以增上。”以這種方式在無數劫中積累資糧的果報誰衡量也無法測度。
丁二、是何果之資糧:
諸佛之色身,由福資所成,
法身若攝略,由慧資所生。
是故此二資,獲得正覺因,
如此總言之,恒依此福智。
對于某果安立某因,上述諸佛的色身是以無緣智慧作爲俱有緣,由近取因有緣福德資糧所形成,因爲是曆經多劫積累資糧的果報。法身之因雖然不可估量,但歸納而言,即是由多劫修行無緣甚深智慧資糧所生。爲什麼呢?因爲十力、四無畏等一切智慧本體的法,成辦一切利益,如身體般而稱爲身,其近取因是智慧資糧,其他資糧的一切事也是俱有緣。
因此,浩如煙海般的這二大資糧,是獲得無上佛果之因,欲求迅速獲得佛果依靠這樣的因而成就。總而言之,希望恒常依止這些福德、智慧資糧。
第一頌是表示是何果之因,第二頌教誡依止二資糧,應當按照《六十正理論》中所說的回向偈而了知。如《無惱龍請問經》中雲:“依何緣生彼未生,彼生自性並非有,依緣之法彼空性,誰知空性即智者。”阿阇黎龍樹菩薩在《正理集》中所闡述的諸法唯是緣起如幻所有的內容,歸納而言,如此來推理:所知(有法),自性空性(立宗),是緣起故(因),如影像般(比喻)。無自性也就是,無而顯現無欺緣起,如同影像。務必要通達遠離承認“絕對有、絕對無”二谛無別的真如。之後緣成辦二利之果而互不分離,反反複複修行緣顯現許的布施等福德資糧以及無有耽著叁輪等分別念、證悟離戲之智慧資糧,猶如良種的苗芽一樣。以成就所成的無欺緣起能獲得二身雙運任運自成之果。
有些對此頗爲精通之人承許說:“基中觀二谛雙運、道中觀二資雙運、果中觀二身雙運。”如果是中觀,就是離戲,而絕不是無遮單空。所謂的戲論,就是說耽著有無、叁時的心境,緣起顯現許如是不成立,因此說,除顯現許外單獨的中觀或空性不存在。
丁叁(教誡積累二資不懈怠)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戊一、略說:
由正理教說,令得安慰因,
成就菩提福,于此勿懈怠。
由無需感受身心的衆多痛苦、能輕而易舉積累資糧的正理和以叁觀察清淨、能賜予定解的諸多大乘教中所說的發心與積資能使補特伽羅獲得歡喜與安慰的這一原因,將對積累資糧生起莫大的喜悅之情。由于福德資糧決定是成就無上菩提的因等,因此,作者教誡道:對此,切切不可懷有“如果僅積累無邊資糧則不能成佛”的怯懦心裏而懈怠。依靠如上所說微小的因,能生廣大資糧的道理以及慈悲菩提心隨喜他者的善法、普皆回向等菩薩的善巧方便的不共特色,無有困難而集聚資糧。如果生起懈怠的對治法——精進心,則依靠人的身份迅速可成就大菩提。經中說:妙臂,此外,菩薩如是真實回向,成爲獅子、猛虎、豺狼,甚至變成蚊蠅之此等衆生尚且亦將成就真實圓滿正等覺,何況已轉成人,縱爲生命何故退失獲得圓滿菩提之精進?萬萬不可。《宣說夢境經》中雲:“功德縱然何等微,以勝心攝得菩提。”與其他衆生相比,轉生爲人更爲榮幸,堪爲了知方便的殊勝法器,因而如果內外順緣具足,那麼輕易便可成佛。正是考慮到這一點,(至尊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中說:“轉爲人衆生,無量一刹那,得圓滿佛故,切莫甘怯懦。[ 唐譯爲:人身及方處,時節皆無限,叁因菩提得,勿起下劣心。]”
戊二(廣說)分二:一、教誡于福德資糧不懈怠;二、教誡于積二資糧不應懈怠。
己一(教誡于福德資糧不懈怠)分叁:一、發菩提心之福德無邊;二、以彼因而易得佛果;叁、因具四無量故易成佛。
庚一、發菩提心之福德無邊: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叁品 積菩提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