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寶鬘論頌▪P2

  ..續本文上一頁

  實語施靜慧,具此四善王,

  猶如四妙法,人天共贊歎。

  直言意清淨,慧悲純無垢,

  與之共相處,慧法亦恒增。

  說利語者鮮,聽者更少見,

  逆耳然有利,隨行者更罕,

  是故雖逆耳,知利當速行,

  爲病愈亦服,益我苦口藥。

  恒思命無病,國政無常性,

  後具真精進,始終勤修法。

  知曉定死亡,亡後罪感苦,

  即便暫時樂,作惡非應理。

  有時見無怖,有時見恐怖,

  設若信其一,何不畏另者?

  飲酒世間蔑,誤事亦耗財,

  癡迷行非事,是故恒戒酒。

  賭乃貪憂嗔,谄诳渙散源,

  妄绮惡語因,是故恒斷除。

  多數貪女者,思女色淨生,

  實則女人身,絲毫無清淨。

  口乃稠唾涎,齒垢不淨器,

  鼻流膿液涕,眼出淚眵器。

  腹內即糞尿,肺肝等之器,

  愚者未見女,貪愛彼身體。

  如有無知者,貪著髒瓶飾,

  世人由愚癡,戀女亦如是。

  身境極臭穢,本是離貪因,

  世人過貪彼,依何引離貪?

  猶如豬倍貪,屎尿處嘔物,

  如是屎尿源,欲者如豬貪。

  身城不清淨,布滿出孔道,

  愚者由此于,執爲歡喜因,

  汝見屎尿等,各自不淨已,

  于集彼之身,如何生悅意?

  精血混合中,不淨種子生,

  本知不淨體,欲者何貪此?

  不淨蘊彼濕,由皮所包裹,

  與之同臥者,眠女內髒已。

  容色美或醜,年老或年幼,

  女色皆不淨,汝貪由何起?

  如糞色雖美,新鮮形狀妙,

  于彼不宜貪,女貌亦複然。

  內腐外皮包,爛屍此自性,

  顯現極醜惡,如何未曾見?

  謂皮亦非糞,猶如寶劍性,

  不淨身之皮,如何成清淨?

  裝滿糞便瓶,外飾亦厭棄,

  不淨自性身,髒滿何不厭?

  若汝賤糞穢,于令淨香鬘,

  飲食成不淨,此身何不厭?

  如于自或他,糞便皆厭惡,

  自他不淨身,爲何不生厭?

  如女身不淨,汝自身亦然。

  是故于內外,豈非應離貪?

  九孔流不淨,自雖常沐浴,

  不了身不淨,爲汝說何益?

  于此不淨身,美語作贊歎,

  嗚呼真僞愚,嗚呼士所恥。

  無知暗遮蔽,衆生數多爲,

  求此起爭論,如爲不淨犬。

  搔癢則安樂,無癢更安樂,

  具世欲安樂,無欲更安樂。

  如是觀則汝,縱未成離貪,

  然由貪薄弱,于女不貪著。

  短命怖及苦,地獄根本因,

  以獵野獸例,堅決常戒殺。

  如塗不淨身,毒蛇極恐怖,

  依誰令衆生,畏懼彼真惡。

  如湧大雨雲,農夫皆生喜,

  依誰令衆生,皆悅彼真善。

  故應舍非法,不懈依正法。

  欲自世間衆,得無上菩提,

  菩提心爲本,堅固如山王,

  悲心遍十方,不依二邊智。

  大王若欲求,大士卅二相,

  莊嚴汝身體,如是當谛聽。

  敬佛塔應供,聖者及長者,

  感得手足輪,所飾轉輪王。

  王恒于正法,穩固真受持,

  由此當得成,足善住菩薩。

  以施與愛語,利行及同事,

  感得成吉祥,手足缦網相。

  施授最上等,極豐之飲食,

  感手足細軟,七處隆滿相。

  不害作放生,感身廣洪直,

  長壽指纖長,足跟廣滿相。

  弘揚正受法,感吉祥妙色,

  足踝骨不露,身毛上靡相。

  恭敬受與施,工巧等明處,

  感銳利智慧,腨如鹿王相。

  若求己財物,以速施禁行,

  感手過膝相,成世間導師。

  親友互離間,真實作調解,

  感吉祥陰藏,密而不露相。

  博施諸精舍,及舒適臥具,

  感得如純金,極其柔滑色。

  予以無上權,如理隨上師,

  感一孔一毛,白毫莊嚴相。

  言說美悅語,隨順他善說,

  汝感肩頭滿,上身如獅子。

  服侍患者愈,感得肩臂圓。

  本性安穩住,感得最上味。

  引導如法事,汝感無見頂,

  猶如無憂樹,縱廣量等同。

  長時而言說,真實柔和語,

  王感廣長舌,且具梵音聲。

  恒常不間斷,宣說谛實語,

  感得獅颌輪,具力難勝伏。

  尤爲敬承侍,隨理而行持,

  感齒極潔白,具澤且平整。

  無有離間語,長久而串習,

  感得四十齒,悉皆齊而密。

  無有貪嗔癡,仁慈視有情,

  感得目绀青,睫如牛王相。

  如是略爲因,此等叁十二,

  獅子大士相,如此當謹知。

  隨好八十種,由慈等流生,

  本論恐繁冗,未于王汝說。

  一切轉輪王,雖有此等相,

  淨嚴及明顯,不及佛一分。

  輪王盡所有,妙相及隨好,

  由于能仁王,一分淨心生。

  百俱胝劫中,專一積累善,

  亦非能形成,佛一毛孔相。

  猶如日光芒,微似熒火光,

  諸佛之妙相,微似轉輪王。

  第二品終

  

第叁品 積菩提資

不可思福中,出生佛妙相,

  大乘聖教說,大王如實聽。

  能生諸緣覺,有學及無學,

  無余世間福,如世無有量。

  以此十倍福,成就一毛孔,

  佛陀諸毛孔,皆與彼同成。

  能生諸毛孔,所有之福德,

  以彼之百倍,許成一隨好。

  盡彼福德數,感得一隨好,

  究竟即如是,直至八十間。

  成就八十好,所有福資糧,

  以此百倍成,大士一妙相。

  成卅二相因,乃是大福德,

  此等千倍成,滿月白毫相。

  白毫相之福,十萬合爲一,

  能生無見頂,怙主之肉髻,

  成頂髻相福,廣大千萬倍,

  當知能生一,十力者法螺。

  此福雖無量,然如說十方,

  世界皆十倍,略言具限量。

  佛陀色身因,亦如世無量,

  爾時法身因,如何有所量?

  一切因微小,尚生廣大果,

  佛因無有量,難思果有量。

  諸佛之色身,由福資所成,

  法身若攝略,由慧資所生。

  是故此二資,獲得正覺因,

  如此總言之,恒依此福智。

  由正理教說,令得安慰因,

  成就菩提福,于此勿懈怠。

  諸方虛空地,水火風無邊,

  如是許苦難,有情無邊際。

  菩薩以慈悲,于彼無邊衆,

  救離諸痛苦,決定置佛位。

  如是堅定者,無論醒或眠,

  自真實受起,縱有放逸時,

  有情無邊故,常積無邊福。

  由彼無邊因,不難證佛果。

  誰住無量時,爲無量有情,

  求無量菩提,欲無量善法。

  菩提雖無量,以四無量資,

  無需長久時,何故不獲得?

  依于無邊福,以及無邊智,

  迅速能消除,身心之痛苦。

  罪感惡趣身,遭饑渴等苦,

  彼止惡修福,他世無苦楚。

  由癡生意苦,貪嗔怖欲等,

  彼依無依慧,迅速得消除。

  若以身心苦,全然損無害,

  乃至世間際,引世何厭離?

  苦短尚難忍,何況時久長?

  無苦安樂時,無邊有何妨?

  既無身之苦,豈有意之苦?

  彼憫世間苦,長久而安住。

  故成佛經久,智者不懈怠,

  爲盡罪功德,恒常當勤此。

  了知貪嗔癡,是過盡斷除,

  知無貪嗔癡,是德敬依止。

  由貪轉餓鬼,以嗔引地獄,

  癡多成旁生,相反得人天。

  舍過取功德,是增上生法,

  以智盡執著,乃決定勝法。

  興建起敬仰,佛像與佛塔,

  壯觀之經堂,廣設敷具等。

  諸寶所鑄造,形狀極莊嚴,

  佛像端坐于,精製蓮花上。

  殷重而護持,正法比丘僧。

  黃金寶璎珞,佩諸佛塔上,

  金剛金銀花,珊瑚及珍珠,

  帝青吠琉璃,藍寶供佛塔。

  于諸說法師,供養及承侍,

  做生歡喜事,六法敬依止。

  事師而恭聆,服事與問訊,

  及諸菩薩前,恒常敬供養。

  莫于他外道,敬供及頂禮,

  愚者依彼緣,將執具過者。

  繕寫佛經典,彼生之諸論,

  先前當惠施,經函及筆墨。

  境內辦學堂,師資諸事宜,

  田地定當賜,爲智得增長。

  爲除老幼病,有情之苦惱,

  于境醫發師,賜田令安居。

  旅舍及花園,橋池議事廳,

  泉榻食草木,令慧巧匠造。

  于諸村寺城,修建集會處。

  于諸缺水路,令人造水渠。

  于病無依怙,苦逼下劣者,

  悲憫恒攝受,撫育敬親近。

  應時之飲食,啖食谷水果,

  乞求彼等士,施前用非理。

  靴傘濾水器,除刺之用具,

  針線及涼扇,置于涼亭中。

  叁果與叁辛,酥蜂蜜眼藥,

  消毒置涼亭,亦書咒藥方。

  塗身足頭油,搖籃及糊羹,

  瓶盤板斧等,請置涼亭中。

  芝麻米糧食,糖油皆具足,

  淨水所裝滿,小缸置涼處。

  蟻穴之洞口,食水糖谷堆,

  恒常記心中,亦爲衆人行。

  餐前與餐後,恒常于餓鬼,

  犬蟻鳥類等,隨意施飲食。

  災害饑馑年,壓迫及瘟疫,

  戰敗之領地,廣攝諸世人。

  于諸苦農夫,攝以種子食。

  廢除強賦稅,分支皆消減,

  振災而濟貧,減免關卡稅。

  彼等門前候,苦難亦當除。

  自境或他境,盜匪須平息。

  貨潤須平衡,價值令合理。

  群臣所禀奏,自當皆知曉,

  有益世人事,一切應常做。

  如凡利已者,汝即有恭敬,

  凡謂利他事,如是汝敬之。

  如地水火風,藥草及林木,

  自于一須臾,令他隨意用。

  若行七步頃,懷舍諸物心,

  菩薩所生福,無量如虛空。

  貌美之女兒,若賜所求者,

  依此分別得,受妙法總持。

  往昔大能仁,同時而賜予,

  八萬裝飾女,及一切資具。

  種種光亮衣,及諸裝飾品,

  香鬘諸受用,愍施諸乞者。

  何者無法義,極度生憂傷,

  即刻賜彼樂,此施最殊勝。

  若于誰有利,毒亦作布施,

  佳肴若無益,于彼莫施予。

  猶如被蛇咬,斷指謂有利,

  佛說若利他,不樂亦爲之。

  于妙法法師,本當勝承侍,

  恭敬而聞法,亦作法布施。

  莫愛世間語,應喜出世言,

  如自欲功德,亦令他生起。

  聞法無厭足,攝義且分析,

  供養上師尊,恒常敬呈禀。

  莫讀順世論,斷除诤義慢,

  不贊自功德,評說敵功德。

  莫中他要害,亦莫以惡心,

  揭露他過咎,當觀己過錯。

  他由何種過,常爲智者責?

  自應盡斷彼,有力亦止他。

  他害莫嗔恚,應念宿業感,

  爲後不受苦,自當離諸過。

  毫不求回報,于他行饒益。

  有苦唯自受,樂與求共享。

  縱然富如天,亦莫起驕慢,

  窮困如餓鬼,亦莫生怯懦。

  縱說真實語,損己失王位,

  恒說爲自利,莫言其他語。

  如此說禁行,恒常依此行,

  由此具吉祥,亦成正量者。

  汝恒于一切,叁思而後行,

  由見真實義,而不隨他轉。

  由法王位安。名聲之華蓋,

  廣大遍諸方。群臣盡敬重,

  死緣何其多,生緣何其少,

  彼等亦死緣。是故恒修法。

  如此常修法,自與諸世間,

  悉皆心悅意,以此爲最佳。

  由法眠安穩,安樂而覺醒。

  由內無過咎,夢中亦見樂。…

《中觀寶鬘論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