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父你不知道,我這個人恨虔誠。各種各樣的人都要表白自己。爲什麼要表白呢?希望別人認識自己。爲什麼希望別人認識自己呢?潛意識裏面很多東西就與貪欲相應。
第四種,思維如何能夠讓我上升天界,享受非常美妙的天欲;或者思維如何能夠得到父母、妻子、仆從、同行道友的資具等等。這就是貪心。當有這種貪心的時候,他就要思慮盤算,要想各種各樣的計策。所以,我們說自己所擁有的資具,應該從正當的途徑當中來。正當的途徑是什麼?布施,供養,修行,利益衆生,聞思修。從這些正當的修行當中來,那是你自己的福報。我們不從這樣的正確途徑來,往往就是邪命。邪命的根本因素,就是貪欲。因爲喜歡這些東西,又沒有正確的方法,他只能夠想歪門邪道,不能夠從善業當中好好地去修行,就從貪欲當中,想偷,想搶,想欺騙,哄騙欺詐等等。這都是由貪欲而來的。所以,這一種不究竟的貪心表現在這些方面。
九 嗔心
第九個,嗔恨心。嗔恨心的基,是能夠引發我們自己嗔恨心的對境。這個對境包括人,包括事,也包括情與無情。有的人對人會生嗔恨心,有的人對石頭也會生嗔恨心,老天下雨他會生嗔恨心,冬天太冷他也會生嗔恨心。凡是能夠引發自己嗔恨心的對象,就是嗔恨心的基,就是嗔恨心所針對的環境。每一個人下來以後,你反省一下:“到底是什麼東西讓我不高興?到底是什麼東西經常讓我生嗔恨心?”你要這樣反思過,覺照過了以後,對于自己的嗔恨心就有所了解。
第二個,發心。發心兩個方面:第一,是認識上沒有偏頗,沒有錯誤;第二,是發起的心,發起這種嗔恨心了,要去打衆生,要去侮辱衆生。比如,他思維如何讓其他的衆生遭到殺害,如何把其他的衆生都綁起來,如何使他人的財産耗損掉。所以,你偷東西,或者說前面講的身體上的惡業:殺、盜、淫,乃至于妄言、绮語、兩舌、惡口,這些裏面都有這種成分。或者說因爲貪心而起,或者因爲嗔恨心而起。他要嗔恨別人,有的時候方法很多。一個方面是針對人來說的,能夠欺負這個衆生就欺負他,能夠打他就打他,如果勢力上較量不過別人,他就拿別人的東西出氣,或者說損傷別人的東西,偷別人的東西,總之要讓別人得到損傷,這樣他就高興了。所以說“快意恩仇”,往往就在這個地方産生。所以,這樣的心就叫發起心。嗔恨心發起來了。
加行,就是我們思維各種各樣的東西,讓你心裏面不舒服,不高興,甚至于要罵他,要打他,要殺他,要捆綁他,乃至要讓他所擁有的一切東西,都要遭到損失。就由這種發心思維所發起來的一切行爲,都屬于嗔恨心的加行。你看我們得嗔恨心多不多?一個方面,是不給人家好臉色,黑著一個臉,“你看我不高興你了!”要表現給別人看。二個方面,進一步就是惡言惡語惡口,罵別人,揭別人的短。叁個方面,更進一步就是能夠打他,傷害她,誹謗他;或者說退而求其次,讓他所擁有的東西給別人破壞掉,是他的東西給他偷掉,偷不掉就給他弄壞;看到誰與他關系很好,就誹謗別人,挑撥離間,讓他的好關系得不到延續。嗔恨心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這些過程當中,其實都是嗔恨心的加行。
嗔恨心怎麼才算達到究竟呢?就是我們內心經過這樣反反複複地思維,決定去打衆生,侮辱衆生,損害衆生,這就算達到究竟了。總之,我們以憤恨心這樣想:“我應當如此這樣來損害某一個有情。”對于別人所具有的功德和擁有的財産我們不高興,見不得別人有好的東西,見不得別人出人頭地,就是妒忌心。妒忌心還是這個嗔恨心産生的。他擁有的東西怎麼我沒有呢?她長得那麼高,長得那麼漂亮,我怎麼沒有呢?就開始妒忌,其實還是嗔恨心的一種分位。所以,看到別人被贊揚,發了財了,升了官了,家庭裏面和諧了,他就不高興,其實內在的骨子裏面就是一個嗔恨心;我們思維如何使他人不安樂,不幸福;對他人發生不如意事之後,往往是幸災樂禍,跳起來高興,“該呀,早就該這樣了!”這些心都表現出我們內在的嗔恨心。就像這樣,我們對其他的衆生有情生起損惱之心,這都屬于嗔恨心的範疇。
嗔恨心的圓滿應該具備這樣五種心態:第一個,憎惡心。心裏面憶念對境的時候,他如何如何來傷害自己,如何如何讓自己不高興,一想起這些,我們就與對方的關系慢慢地趨向于惡劣,我們內心就不在歡喜,而是發生一種憎惡之心。這樣也討厭,那樣也討厭。所以第一個心就是憎惡心。
第二個,怒不可忍心。由憎惡逐漸逐漸地加深,對于對方這樣不順我的意,這樣不幫助我,那樣不利益我,心裏面沒有辦法忍受。“他又不跟我說話了,他又跟別人說話去了!”心裏面越看越著急,越看越忍受不了。所以,你只要有嗔恨心,慢慢地它就會增加,達到自己不能夠忍受,乃至于看他什麼都不順眼。越看越不順眼,越看越不高興,越看越不能忍受。
第叁個,怨恨心。一次又一次地想別人如何如何對自己不好,當這樣想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一次又一次地受傷害。是別人傷害你嗎?不是,是自己故意傷害自己,自覺不自覺地都在傷害自己。越是想,就越想對別人報複。怎麼樣收拾他,怎麼樣把我吃的虧能夠賺回來。所以,這個心就是想報複別人。由怨恨心,起而想要報複別人。
第四個,謀略心。內心思維如何去收拾對方。要捶他,要打他,或者要殺害他,或者說誹謗他,而想各種各樣的方法。凡是能夠傷害到對方的方法,他就在想。所以說這個是謀略心。
第五個,覆蔽心。你有了嗔恨心以後,我們自己的真心就顯現不出來了,整個的真心全部被拉扯到嗔恨心當中去了,好像滿心滿意就是懷恨不舍。所以,對于嗔恨心我們不知道羞恥。說:“你嗔恨起來,變成包公臉了,內心起強烈的煩惱了,是傷害你自己,不要傷害你自己!”他說:“不行!”他還喜歡嗔恨。一發起脾氣來,誰都勸不了。所以,對嗔恨心不覺羞恥。爲什麼不覺羞恥呢?就是不知道它的過患。即傷害自己,又傷害衆生;即能夠遮蔽我們目前的善法,也能夠障礙我們盡未來際的善法生起來。不知道這些過患。因爲嗔恨心,把我們多生累劫所修行的功德一把火燒光。你看這個過患大不大?過患很大。乃至這一念嗔恨心把自己的前途報廢掉了。你希不希望報廢自己的前途?不希望。你在嗔恨的當下,都是想如何把自己的一切變得更好,但是你在嗔恨的同時,實際上與自己的願望恰恰背道而馳。所以,我們不了解這種過患,從而沒有出離嗔恨心的願望。所以有這五種心,就算是圓滿的嗔恨心,就具足了。
如果思維別人對我已經做了或著正在做的那些無意義的事情,我應當也對他做這樣無意義的事情。“你要傷害我,我就要傷害你!”“你要挑我的毛病,我也要挑你的毛病!”“你說我不對,我更能找到你的不對!”所以,這些心態就像開始我們所說的,要思維如何還報于別人。這樣所起的心慮思維,不管有多少,都是損害心。損害心是損害誰?損害自己,也損害他人;損害目前的善法,也損害將來的善法。就像這樣,我們願他人現在喪失親屬,丟掉資財,或者善法修不起來,還發願讓他人將來墮入于惡趣。“你怎麼不死掉!”“你怎麼不墮落于叁惡道!十八層地獄你都墮不穿,你這個人要墮十九層地獄!”我們以這種惡毒的心詛咒別人,實際上就是希望別人越來越不如意。我們一旦發生這些東西的時候,就是嗔恨心。損傷別人,也損害自己。這種害心雖然屬于嗔恨心的範疇,但是不屬于究竟圓滿的嗔心。嗔恨心就有這些表現形式。但是貪心、嗔恨心,都是我們做一切惡事當中所發起的煩惱,隨時隨地你幾乎都可以看得到,它在我們身口意上的表現。有覺照能力的人,看看自己的心裏面就知道,今天不是在貪心當中,就是在嗔恨心當中,不是在貪心嗔恨心當中就是在愚癡心當中,幾乎沒有一個時刻離開過貪嗔癡叁毒。衆生之所以說爲衆生,凡夫之所以說爲凡夫,生死之所以說爲生死,原因就在這個地方。
十 邪見
下面是邪見。邪見,所針對的環境。第一個,實有義。什麼叫“實有義”?比如說,因果是實實在在有的,還有前世、後世、六道輪回在名言當中是真實存在的法,我們認爲不存在。所以,針對實有的法發生邪見。而環境往往就是真理,往往就是現實。
第二個,發心。發心,一個是想。對我們所持的邪見,做真實想。比如,佛教所說名言當中因果是真實不虛的,但他認爲沒有,而且的的確確認爲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堅持自己的看法,認爲自己的看法才是對的。把自己錯誤的想法當作爲正確,當作爲真實。這是認知上發生轉變了。二個,發起心。發起什麼心呢?基于邪見,對于其它的正見、正思維、正確的道理發生誹謗,不樂意這樣的道理得到傳播。這實際上是一個體的兩個面。只要他有這種邪見,與邪見發生違背的他就不歡喜,一定要去駁斥別人。所以今天搞鬥爭,往往就是這樣。一山不容二虎。一個人他的這種觀念占了上風,另外一個觀念就成不了。你做了善法以後,惡法在我們心裏面就存在不了;你做了惡法,善法就存在不了。我們的心,雖然說是廣闊無邊,但是可以說善惡不兩存。它也有一個訣竅在裏面。善念不去,惡念絕難生得起來;惡念不去,善念絕難生得起來。比如,你在這個位置上,別人來了就占不了。所以修行其實也簡單,針對這個方面的道理來修行,其實也簡單,那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能夠把正念放在我們自己的心中,能夠生起強烈的正見,其它一切惡法都生不起來了。就這麼簡單!所以,當你一心一意念佛的時候,其它的惡法沒有辦法鑽進來,自然而然它就是一種屏障。所以說修法,你只要專心一意地安住于現前的善法當中,有無邊無際的利益,因爲無量無邊的惡法都生不起來。你要能夠心心念念都這樣堅持,持之以恒,修行就成功了。所以,千經萬論教你的方法落到這一點上。簡不簡…
《《因果明鏡論》講記 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