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果明镜论》讲记 七

  《因果明镜论》讲记(七)

  智海法师讲述 2009年5月28日·四川内江圣水寺

  今天请大家翻到《因果明镜论》二十六面。前面我们把一切的业总摄为十种业道。十种业道,从恶业方面来说,就是十种恶业;从善业方面来说,就是十种善业。能够深入细致地把这十种业道理解,体会,认知,这个很重要!我们修行最基础的基础,就是要能够分得清楚善恶。善有哪些善,恶有哪些恶呢?首先你要学习过,认知起来比较容易一些。

  八 贪欲

  昨天,已经把十种恶业的前七种,身体上的杀、盗、邪淫;口业上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这七个方面学过了。今天是第八种,贪欲。贪欲,它所针对的是什么?是别人的东西。我们针对别人的东西,总是在想别人的东西怎么样跑到我这里来;人家兜里面的钱怎么装到我兜里面来。这个世间上好的东西太多,见了好的东西难免就会生这种非分之心。所以,它的基是属于他人的东西,属于他人的财物。贪欲的发心,第一个是认知方面的。属于他人的东西,我们认识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二个,发起心。就是想将他人的东西据为己有,这就是发心。加行,就是由上面的两种发心进行实际的行动。怎么样才能够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呢?想尽千方百计。所想的这些方法,所付诸施行的方法,都叫做加行。究竟,就是你所念的财物,最终属于自己了,这就算贪心圆满了。总之一句话,对于他人的财物,我们反反复复这样盘算:“我怎么样才能够得到他呢?”凡是对他人的财物生起一种欲求之心,这都是贪心。对于那些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妄起非分之想,希望占为己有,这些都属于贪心。

  贪心,它要究竟圆满的话,必须要具足下面的五种相。第一个方面,有耽著心。就是特别执着,守护自己的财物。属于自己的财物特别耽著,想尽千方百计都要把它守住。这个是耽著心。从我们自己要好好观察,从周围的众生身上你也要好好观察。比如像那只狗,它的窝边上你要走过去,它就警觉了:“这个人走到那儿,是不是要拿我的什么东西?”它立马就跑过来,观察观察你想干啥,这样守护自己的东西。还有一个,它认为是自己的地盘,听到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响动,它立马两只耳朵竖起来了,就要叫。为啥呢?就是不要别人走进自己的东西,它就要守护。我们是不是这样子呢?我们也是这样的。你有什么东西,腰包里面揣上一万块钱,要是谁挨着你坐的话,你就小心了:“诶,这个人挨着我这么近,是不是知道我身上有钱?”也许别人不知道,但是你就是要起这种防护心理。那就是自己的财物而耽著,而守护。这就是对于我们自己的财物产生耽著心。

  第二个方面,有贪婪心。心里面总是渴望这些物质能够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很希望天下的好东西,都为自己所拥有。所以,我们的心里面,钱不嫌其多,好东西不嫌其多。我们很多人就往自己家里搬东西,啥都往家里搬。家里面都塞不下了,他还想往家里搬。实际上就是一个增长财富的心。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他认为看得起的,基本上都朝他家里搬。希望这些财物辗转增长,很喜欢积累这些东西。

  第三个方面,有饕餮心。什么叫饕餮心呢?就是对于他人所拥有的资金、财物,看到别人拥有的觉得就是好,自己拥有的,拥有了他就不珍惜了,自己的再好也比不上别人的。总是看见别人的东西,他就垂涎三尺,羡慕不已。凡是别人的东西,他都觉得好。只要拿到自己手里面了,那就无所谓了。拿进来以后,再想别的东西。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过程当中是太突出了。这叫饕餮。过分的贪婪。

  第四个方面,有谋略心。什么叫谋略心?我们心里面盘算:“这个人的财物怎么样才能够归我所有呢?”心里面就在起这样的念头,起那样的念头,想尽千方百计,怎么样把别人的东西弄为己有。所以,对他人的东西希望去取得,心里面来思虑、谋划。这叫谋略心。

  第五个方面,有覆蔽心。什么叫覆蔽心呢?我们自心为贪欲所占据了,有这种贪欲的时候,我们不知道羞耻,也不知道贪欲的过患,也不能够发起远离贪欲的心。你看心里面有这种烦恼的时候,让你念佛很难念下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个金钱好,那个金钱好。”念佛就念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上去了。所以人家说“念”,上面一个今,下面一个心,就是你当前的心是什么。你喜欢什么东西,不叫你念你也去念了。你说一句阿弥陀佛,这个万德名号,教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好不好?好,太好了。但是叫你念,念不起来。为啥呢?你是嘴巴上说好,内心里面没有真正认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好。为什么没有真正认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好呢?就是现在的世俗五欲,贪欲太重,像财、色、名、食、睡,这个世间上的东西就是好。就由于我们内心地执着,实际上还耽着于现前世俗上的五欲,它把我们的心牢牢地占据了,占有了。所以,你的心是属于世俗五欲的,并不属于阿弥陀佛,并不属于西方极乐世界。为啥呢?就是你的价值取舍观所决定的。你的内心层面认为什么东西好,说给别人听的不一定是真的,挂在嘴上的不一定是真的。要把你内心真正的想法翻出来,看看你内心里面认为什么真正好。所以,学佛就要把价值观念改变过来。世俗五欲的价值观念是世间上的人的,不是学佛人的。今天我们学佛,好坏观念、价值观念要改过来,要与佛法相应。如果我们心里面与佛法不相应,我们的心还是喜欢世俗人喜欢的那套,只要我们有这种贪欲之心,我们这个心就很难办道,很难修行。为啥呢?这个尾巴紧紧地把你拴住了,没有办法。就像泥沼一样,草地里面的泥潭,陷下去以后再想爬出来,已经是很艰难了。所以,我们今天听经闻法主要是要懂这些道理,看看世俗五欲对我们形成的约束。世间上的情爱、家庭,世俗名利、地位,花前月下的享受,山山水水之间的贪婪,我们把这些东西始终丢不掉,我们始终是心向往之。对这些地向往,甚至比对佛法地向往还要来得更深刻,更强烈。这个时候,我们修行往往就没有力量。因为我们的心被这些东西所占据,它就把你的心压服住了,智慧显现不出来。所以,平时我们说五蕴执着,一旦执着色、受、想、行、识这个身心世界,实际上另外一个方面它就叫作“五盖”。什么叫“五盖”?把我们的心覆盖了,智慧显现不出来。所以,我们今天念佛,学习,修行,不管是显密哪一个法门,实际上都要在好恶观念上用心,都要在价值观念上来修行。真正能够转变价值观念的方法,就是好方法,针对我们自己就是有用的方法。你学了之后,对自己的价值观念不能够转变,这种方法对于你仅仅是形式上的法,没有深入到内心。

  所以,当这种贪欲一起来以后,它就让我们自心的智慧覆盖了。我们心里面不知道远离贪欲,对贪欲的过患,不能够见为过患。因为愚痴的关系,因为无明的关系,我们对于无明、过患、贪欲不见为过失,反而见为功德。我就听到好多居士在听经闻法的时候,你跟他这样讲:“这个不好。”“不,这个就是好!”经上说不好,是以佛法的价值观念;他说这个东西好,是占在他自己的价值观念上。用他自己的价值观念,把佛法的价值观念否定了,你说他是学佛,还是学我呢?实际上就是学我。所以,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学佛呢?意识到自己的缺欠,意识到自己没有智慧,意识到我们今天所认识到的东西不一定正确。而佛,他有圆满的智慧,他所说的道理非常清净,非常圆满。所以我们要改换一个标准,把我们自己的标准丢掉,要以佛的标准为标准,要以法的标准为标准。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学佛。如果不然的话,我们就是学自己。学自己学了半天,当然是越学越厉害了,执着是越学越执着,烦恼是越学越烦恼,毛病是越学越深沉,越学越堕落。到最后他说这些佛法没用,你说是佛法没用,还是你没用?当然是我们自己没用。没把这些法宝用起来。所以,当有贪欲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过患,它能够把我们自己的智慧覆盖住,不能够显现自心的觉照能力,不能够显现自心的智慧能力,不能够有一种正确地取舍,这就是覆蔽心。有贪心,有嗔心,有愚痴心,都会覆盖我们自己的智慧。所以这五种心:耽著心、贪婪心、饕餮心、谋略心、覆蔽心。这五种心随便缺其中一种,贪欲的行相都不算圆满。所以要具备这五种行相,贪心就算非常圆满了。

  不是究竟的贪心,它有下面这几种。第一种,内心思维如何让他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如何让他人为自己服务,如何让这个人的生活资具:衣服、钱财、房屋,等等,等等,凡是帮助他生活的东西,能够为我所用。这就是一种心态。是不是一种贪心?就是一种贪心。一个,是针对人来说的,这个人怎么样听我的话,怎么样给我办事,这是一种贪心;二个,是对别人生活所拥有的资具:衣服、钱财、车子、饮食,凡是帮助生活的各种各样的用具,都想为我所用。

  第二种,思维如何能够使国王、大臣等当官的,还有做生意的商人,他们包包里面有钱,还有四众弟子,这些人有东西,有供养,如何让这些人来供养侍奉于我。有钱的拿钱,有东西的拿东西,没有钱没东西的也能够帮我做事,他想尽千方百计,这个就是一种贪心。

  第三种,思维如何让众人知道,我这个人是具足多闻,戒定慧三学功德;要让他们知道,我是精进的,我是修学的,我是正人君子,我是少欲喜欢布施的。把这些好的一面,希望别人了解。为什么希望别人了解自己好的一面呢?因为他了解我好的一面以后,就会赞叹我,佩服我,我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他有好的东西就会拿给我,有钱之后就可以供养我,其实还是一个贪心。所以,我们平时说:“为善怕人知”。为啥呢?真正修善法的,深怕别人知道,那就是做阴德。但是我们今天不是,我们今天稍微做一点什么好事,深怕天下人不知道,到处打广告。我今天做了这个了,明天做了那个了。师…

《《因果明镜论》讲记 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