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明鏡論》講記 七

  《因果明鏡論》講記(七)

  智海法師講述 2009年5月28日·四川內江聖水寺

  今天請大家翻到《因果明鏡論》二十六面。前面我們把一切的業總攝爲十種業道。十種業道,從惡業方面來說,就是十種惡業;從善業方面來說,就是十種善業。能夠深入細致地把這十種業道理解,體會,認知,這個很重要!我們修行最基礎的基礎,就是要能夠分得清楚善惡。善有哪些善,惡有哪些惡呢?首先你要學習過,認知起來比較容易一些。

  八 貪欲

  昨天,已經把十種惡業的前七種,身體上的殺、盜、邪淫;口業上的妄言、绮語、兩舌、惡口,這七個方面學過了。今天是第八種,貪欲。貪欲,它所針對的是什麼?是別人的東西。我們針對別人的東西,總是在想別人的東西怎麼樣跑到我這裏來;人家兜裏面的錢怎麼裝到我兜裏面來。這個世間上好的東西太多,見了好的東西難免就會生這種非分之心。所以,它的基是屬于他人的東西,屬于他人的財物。貪欲的發心,第一個是認知方面的。屬于他人的東西,我們認識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二個,發起心。就是想將他人的東西據爲己有,這就是發心。加行,就是由上面的兩種發心進行實際的行動。怎麼樣才能夠把別人的東西據爲己有呢?想盡千方百計。所想的這些方法,所付諸施行的方法,都叫做加行。究竟,就是你所念的財物,最終屬于自己了,這就算貪心圓滿了。總之一句話,對于他人的財物,我們反反複複這樣盤算:“我怎麼樣才能夠得到他呢?”凡是對他人的財物生起一種欲求之心,這都是貪心。對于那些不屬于我們的東西,妄起非分之想,希望占爲己有,這些都屬于貪心。

  貪心,它要究竟圓滿的話,必須要具足下面的五種相。第一個方面,有耽著心。就是特別執著,守護自己的財物。屬于自己的財物特別耽著,想盡千方百計都要把它守住。這個是耽著心。從我們自己要好好觀察,從周圍的衆生身上你也要好好觀察。比如像那只狗,它的窩邊上你要走過去,它就警覺了:“這個人走到那兒,是不是要拿我的什麼東西?”它立馬就跑過來,觀察觀察你想幹啥,這樣守護自己的東西。還有一個,它認爲是自己的地盤,聽到有一些這樣那樣的響動,它立馬兩只耳朵豎起來了,就要叫。爲啥呢?就是不要別人走進自己的東西,它就要守護。我們是不是這樣子呢?我們也是這樣的。你有什麼東西,腰包裏面揣上一萬塊錢,要是誰挨著你坐的話,你就小心了:“诶,這個人挨著我這麼近,是不是知道我身上有錢?”也許別人不知道,但是你就是要起這種防護心理。那就是自己的財物而耽著,而守護。這就是對于我們自己的財物産生耽著心。

  第二個方面,有貪婪心。心裏面總是渴望這些物質能夠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很希望天下的好東西,都爲自己所擁有。所以,我們的心裏面,錢不嫌其多,好東西不嫌其多。我們很多人就往自己家裏搬東西,啥都往家裏搬。家裏面都塞不下了,他還想往家裏搬。實際上就是一個增長財富的心。不管什麼東西,只要他認爲看得起的,基本上都朝他家裏搬。希望這些財物輾轉增長,很喜歡積累這些東西。

  第叁個方面,有饕餮心。什麼叫饕餮心呢?就是對于他人所擁有的資金、財物,看到別人擁有的覺得就是好,自己擁有的,擁有了他就不珍惜了,自己的再好也比不上別人的。總是看見別人的東西,他就垂涎叁尺,羨慕不已。凡是別人的東西,他都覺得好。只要拿到自己手裏面了,那就無所謂了。拿進來以後,再想別的東西。我們的心,在日常生活過程當中是太突出了。這叫饕餮。過分的貪婪。

  第四個方面,有謀略心。什麼叫謀略心?我們心裏面盤算:“這個人的財物怎麼樣才能夠歸我所有呢?”心裏面就在起這樣的念頭,起那樣的念頭,想盡千方百計,怎麼樣把別人的東西弄爲己有。所以,對他人的東西希望去取得,心裏面來思慮、謀劃。這叫謀略心。

  第五個方面,有覆蔽心。什麼叫覆蔽心呢?我們自心爲貪欲所占據了,有這種貪欲的時候,我們不知道羞恥,也不知道貪欲的過患,也不能夠發起遠離貪欲的心。你看心裏面有這種煩惱的時候,讓你念佛很難念下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個金錢好,那個金錢好。”念佛就念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上去了。所以人家說“念”,上面一個今,下面一個心,就是你當前的心是什麼。你喜歡什麼東西,不叫你念你也去念了。你說一句阿彌陀佛,這個萬德名號,教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好不好?好,太好了。但是叫你念,念不起來。爲啥呢?你是嘴巴上說好,內心裏面沒有真正認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好。爲什麼沒有真正認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好呢?就是現在的世俗五欲,貪欲太重,像財、色、名、食、睡,這個世間上的東西就是好。就由于我們內心地執著,實際上還耽著于現前世俗上的五欲,它把我們的心牢牢地占據了,占有了。所以,你的心是屬于世俗五欲的,並不屬于阿彌陀佛,並不屬于西方極樂世界。爲啥呢?就是你的價值取舍觀所決定的。你的內心層面認爲什麼東西好,說給別人聽的不一定是真的,挂在嘴上的不一定是真的。要把你內心真正的想法翻出來,看看你內心裏面認爲什麼真正好。所以,學佛就要把價值觀念改變過來。世俗五欲的價值觀念是世間上的人的,不是學佛人的。今天我們學佛,好壞觀念、價值觀念要改過來,要與佛法相應。如果我們心裏面與佛法不相應,我們的心還是喜歡世俗人喜歡的那套,只要我們有這種貪欲之心,我們這個心就很難辦道,很難修行。爲啥呢?這個尾巴緊緊地把你拴住了,沒有辦法。就像泥沼一樣,草地裏面的泥潭,陷下去以後再想爬出來,已經是很艱難了。所以,我們今天聽經聞法主要是要懂這些道理,看看世俗五欲對我們形成的約束。世間上的情愛、家庭,世俗名利、地位,花前月下的享受,山山水水之間的貪婪,我們把這些東西始終丟不掉,我們始終是心向往之。對這些地向往,甚至比對佛法地向往還要來得更深刻,更強烈。這個時候,我們修行往往就沒有力量。因爲我們的心被這些東西所占據,它就把你的心壓服住了,智慧顯現不出來。所以,平時我們說五蘊執著,一旦執著色、受、想、行、識這個身心世界,實際上另外一個方面它就叫作“五蓋”。什麼叫“五蓋”?把我們的心覆蓋了,智慧顯現不出來。所以,我們今天念佛,學習,修行,不管是顯密哪一個法門,實際上都要在好惡觀念上用心,都要在價值觀念上來修行。真正能夠轉變價值觀念的方法,就是好方法,針對我們自己就是有用的方法。你學了之後,對自己的價值觀念不能夠轉變,這種方法對于你僅僅是形式上的法,沒有深入到內心。

  所以,當這種貪欲一起來以後,它就讓我們自心的智慧覆蓋了。我們心裏面不知道遠離貪欲,對貪欲的過患,不能夠見爲過患。因爲愚癡的關系,因爲無明的關系,我們對于無明、過患、貪欲不見爲過失,反而見爲功德。我就聽到好多居士在聽經聞法的時候,你跟他這樣講:“這個不好。”“不,這個就是好!”經上說不好,是以佛法的價值觀念;他說這個東西好,是占在他自己的價值觀念上。用他自己的價值觀念,把佛法的價值觀念否定了,你說他是學佛,還是學我呢?實際上就是學我。所以,我們今天爲什麼要學佛呢?意識到自己的缺欠,意識到自己沒有智慧,意識到我們今天所認識到的東西不一定正確。而佛,他有圓滿的智慧,他所說的道理非常清淨,非常圓滿。所以我們要改換一個標准,把我們自己的標准丟掉,要以佛的標准爲標准,要以法的標准爲標准。這個時候,我們就是學佛。如果不然的話,我們就是學自己。學自己學了半天,當然是越學越厲害了,執著是越學越執著,煩惱是越學越煩惱,毛病是越學越深沈,越學越墮落。到最後他說這些佛法沒用,你說是佛法沒用,還是你沒用?當然是我們自己沒用。沒把這些法寶用起來。所以,當有貪欲的時候,我們不知道過患,它能夠把我們自己的智慧覆蓋住,不能夠顯現自心的覺照能力,不能夠顯現自心的智慧能力,不能夠有一種正確地取舍,這就是覆蔽心。有貪心,有嗔心,有愚癡心,都會覆蓋我們自己的智慧。所以這五種心:耽著心、貪婪心、饕餮心、謀略心、覆蔽心。這五種心隨便缺其中一種,貪欲的行相都不算圓滿。所以要具備這五種行相,貪心就算非常圓滿了。

  不是究竟的貪心,它有下面這幾種。第一種,內心思維如何讓他人的東西變爲自己的東西,如何讓他人爲自己服務,如何讓這個人的生活資具:衣服、錢財、房屋,等等,等等,凡是幫助他生活的東西,能夠爲我所用。這就是一種心態。是不是一種貪心?就是一種貪心。一個,是針對人來說的,這個人怎麼樣聽我的話,怎麼樣給我辦事,這是一種貪心;二個,是對別人生活所擁有的資具:衣服、錢財、車子、飲食,凡是幫助生活的各種各樣的用具,都想爲我所用。

  第二種,思維如何能夠使國王、大臣等當官的,還有做生意的商人,他們包包裏面有錢,還有四衆弟子,這些人有東西,有供養,如何讓這些人來供養侍奉于我。有錢的拿錢,有東西的拿東西,沒有錢沒東西的也能夠幫我做事,他想盡千方百計,這個就是一種貪心。

  第叁種,思維如何讓衆人知道,我這個人是具足多聞,戒定慧叁學功德;要讓他們知道,我是精進的,我是修學的,我是正人君子,我是少欲喜歡布施的。把這些好的一面,希望別人了解。爲什麼希望別人了解自己好的一面呢?因爲他了解我好的一面以後,就會贊歎我,佩服我,我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他有好的東西就會拿給我,有錢之後就可以供養我,其實還是一個貪心。所以,我們平時說:“爲善怕人知”。爲啥呢?真正修善法的,深怕別人知道,那就是做陰德。但是我們今天不是,我們今天稍微做一點什麼好事,深怕天下人不知道,到處打廣告。我今天做了這個了,明天做了那個了。師…

《《因果明鏡論》講記 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