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明鏡論》講記 叁

  《因果明鏡論》講記(叁)

  智海法師講述

  2009年5月22日·四川內江聖水寺

  今天請大家翻到《因果明鏡論》第十面。昨天我們已經學到了業的規律。業的規律裏面分了五個方面,前兩個方面已經學習過了。業的規律,第一個方面是自作自受。我們自己做的業,自己來受結果。從結果上來說,我們所遭受到的一切結果,都是自己所造的善惡業召感的,不會因爲別的原因。雖說是我們自己造的業而召感的結果,它從哪些方面顯現出來呢?一個方面,是五蘊。你有什麼樣的身體,有什麼樣的感受,習慣于什麼樣的思維,習慣于什麼樣的造業,習慣于什麼樣的分別,我們過去所造的業就在五蘊當中顯現出來。如果你能夠把它消化了,就明白身體上你長得胖、瘦、高、矮、黑、白,這些跟我們往昔時候的業息息相關。在一生當中,我們的感受是苦,是樂,是無記,這也跟我們所造的善惡業成熟所感召的結果是相關的。我們內心的思維,內心的分別,乃至今天喜歡造善業還是喜歡造惡業,這跟我們過去的業都息息相關。這是從五蘊當中來。

  如果說從十二處當中來,就是六根進入六塵。有的人眼根進入色境的時候,別人看到都是如意的,你看到的也許都不如意。爲什麼?都是從自己過去世的惡業當中所結的果。別人看到如意的,從什麼地方來?從善業當中來。耳朵,有的人一輩子聽的都是奉承話,別人都贊美他;但是有的人,耳根裏聽進去的都是別人誹謗他,批評他,說他壞話。心裏高不高興?不高興。爲什麼會這樣?還是善惡業的結果。有的人一輩子聞的都是好的香氣,有的人走到哪裏聞的都不如意。是什麼原因?還是善惡業的結果。所以說,六根對六塵,我們有什麼樣的六根,你的六根好不好,具不具全,它能夠遇上什麼樣的環境,這是跟我們的業息息相關的。所以,你把這些消化了,吃透以後,就要在日常生活過程當中,好好地把業果觀念生起來。不要去報怨所遭遇到的環境,不要抱怨自己的身體狀況,也不要抱怨自己感受如何,要抱怨就抱怨我們往昔時候造的業。所以,真實能夠忏悔業障的時候,要從這裏來忏悔。所以把《因果明鏡論》學了以後,緊跟著還要跟大家一塊學習《利器之論》,那就是因果的利用。把因果正見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利用起來,怎樣來發心,怎樣來思維,怎樣來消除煩惱,怎樣來發願,怎樣來積累善根福德資糧。只是懂了因果道理,怎麼用呢?很多時間不一定會用。所以祖師大德講得很細致,把修行的竅訣都告訴我們了。所以我們先把道理要學懂。

  從十二處,還有十八界。什麼樣的六根對于什麼樣的六塵,中間能夠起什麼樣的分別,內心的心識怎樣思維,怎樣分別,也跟我們的業息息相關。有人說:“師父,我這些天就喜歡念佛。”爲什麼喜歡念佛?還是有因有果的。就像《金剛經》上所說:“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種出善根。”所以,你今天能夠進入法門當中,能夠好好地學習,能夠好好地念佛,真是多生累世修集而來的,不是平白無故就能夠得到這些結果的。所以,我們自己的善惡業果,就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當中顯示出來,不會顯示在其它地方。這是自作自受。

  第二個原則,是苦樂法則。要是做了善業,一定有好的結果,能夠讓你賞心悅目,心情愉快。享受結果的時候,就感覺到那麼舒心,那麼順暢。我們不舒心的時候,往往都是惡業的結果。所以,能不能讓我們高興,怎麼讓我們高興,要知道原因,也就是因果法則:善有樂報,惡有苦報。這個原則是不會違背的。所以,我們把這種苦樂原則要能夠吃透。

  今天是講第叁個業的規律,因微果著。什麼叫因微果著?就是你種因的時候,也許是不起眼的一個因,但是等到它結果那可不得了。一個很小的因,它能結很大的果。就講這個方面。不是你投入一點,就只接一點果。我們看到法本第十面。佛陀時代,迦維羅衛國與舍衛國之間有一棵大樹,這樹叫尼俱類樹。高二十裏,枝葉散布開來方圓覆蓋達到六十裏。所以,這樹結的果實常常有數千萬斛之多。果實味道非常美,非常香甜,果實成熟自然就墮地了。一天,佛見比丘在樹下拾果實,就對阿難說:“天下萬物都各自有往昔的因緣,人們修善業,修福報,就像這棵樹,先是從一棵種子開始。種子得到陽光,得到滋潤,得到它應該要的營養,以後就逐漸生長,最終發芽,開花,長成了大樹,它的果實就會像這棵樹一樣,多得無量無邊。” 你拿一顆谷種,播入谷田裏,一到秋季,一顆谷種能結多少顆谷子?那就多了。就像今天,我們把小小的種子種在土裏,慢慢地種子長大發芽了,長成大樹了,一年又一年,結多少的果實!我們今天一念善心,一念惡心就像一顆種子一樣。只要起心動念,就播下了種子;只要開言吐語,就播下了種子;爲人處事所做的任何事情,也像播了一顆種子一樣。它會不會平白無故地消失呢?不會。因爲我們的八識田就像土地一樣,自己造作的一切身語意叁業,在當下就成爲一顆種子,含藏到心田裏面了。得到滋潤的時候,就不斷地熏習。我經常說,你今天喜歡什麼,也許你當下喜歡,它當下就是一顆種子。這棵種子在日常生活過程當中,今天喜歡,明天喜歡,後天也喜歡,它得到滋潤了,得到營養了,這棵種子就不斷地被培養起來。同樣,我們今天懶惰,明天懶惰,懶惰的種子也不斷增長。我們要是嗔恨衆生,今天嗔恨這個人,明天嗔恨那個人,這一輩子嗔恨的衆生多。而這一顆嗔恨心的種子就不斷地增長,不斷地成熟。所以我們的嗔心一旦形成習慣以後,不太好改變它。爲什麼?因爲它長成大樹了。它所結的果實很豐盛,很多。所以,你今天稍微用一點心能把它改得過來嗎?改不過來。我經常聽一些剛學佛的居士說:“師父,你看我又倒退了,嗔恨心我又沒有對治掉,貪心又長起來了。”很自然,很正常。爲什麼?因爲我們從無始劫以來,多生累世的習氣毛病不是一天兩天。平時我們說:“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而我們今天用功才多久?用的時間太短了。能不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就把自己無量阿僧祇劫積累的惡業種子消除掉?不可能。它還是有一個正常的因果修法。但是不要氣餒。今天哪怕你的善念非常微弱,但是今天熏習,明天熏習,天天熏習,這一顆善念種子成不成熟?必然成熟。它的力量增不增加?必然增加。到將來,等這顆善念種子長成大樹,顯現出力量了,惡法就不能障礙你了。慢慢地惡法就會被對治掉。所以,從今天開始修行,要對因果法則有正確認知,不要急功近利,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們今天遭受到惡業的影響這麼大,都是從過去微小的一個惡念引起的。心念的種子,它的力量是這樣的不可思議,我們用在修行道路上,善念的力量可思議嗎?也不可思議。今天雖然微小,到將來它就不微小了;今天沒有力量,並不表示它以後沒有力量。所以,心念的種子不可低估。小孩子不可以輕視,小王子不可以輕視。其實,我們這顆心念也不可以輕視。一念惡,一念善,習慣了就會帶出無窮無盡的結果。

  所以業的規律就是這樣,即使是很微小的善業,也能感發極大的樂果;哪怕是很微小的惡業,等將來條件成熟以後,也能感發極大的苦果。在自然界中,看那些桃樹、李樹,等等,它的種子都是很小的果核,並不大。但是小小的果核能夠長出無量的桃李果實。世間上有形有相的東西,也在給我們昭示因果的規律。與外因果相比,內心因果,心念的力量更是不可思議。小小的一個心念,也許就能危害我們多生累世。所以,把心念的力量明白以後,我們敢不敢放任自己的心?敢不敢胡思亂想?敢不敢對不該想地亂想?不了解因果道理的人,他說:“我想一想又能怎樣?沒有關系。”但是,想一想就種下惡因了。對這個惡因,今天想一想,沒有關系;明天想一想,沒有關系;後天再想一想,沒有關系。等你想到後面,不想它,它自然而然會出現。那時候,你就感覺到被惡業種子所奴役了。你的心念就不由自主了,到最後你控製不了它。就像養虎爲患,老虎小的時候養養它,長大了不得了,那時就控製不了它。心念也是這樣。

  從惡業方面這樣思維,不能夠長養惡念頭。哪怕是一念之惡,很微小的惡,也要加以控製,不要放任自流。學佛就是要把功夫落實到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大的惡現在斷不了,只能夠從小的惡開始斷。從什麼地方呢?過去的惡,現在好好忏悔。今天忏悔不掉,明天忏悔;明天忏悔不掉,後天忏悔;今生今世忏悔不掉,下生下世還要忏悔。盡未來際地忏悔。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哪怕是重新再起一個惡念,雖然很微小,我也不能故意起。所以,我們今天的能力只能從小的惡念開始斷,把惡念扼殺在未萌芽的時候。還沒有萌芽,就要讓惡業消失。不然,等它作大了,那時候你就只能作小了。它是大哥,你是小弟。叫你幹啥你就幹啥,沒有辦法。所以,今天修道的人往往把這個方面忽略掉,看到很大的惡念,很想一下就把它消除掉。但是內心的惡念頭,“不管它!”想一想,“沒關系!”做錯了,“沒關系!諸佛菩薩是慈悲的,要原諒我。”今天原諒你,明天原諒你,諸佛菩薩倒是無所謂,是你自己原諒自己。給自己的惡業找了個溫床,慢慢地把惡業養大。等到長大了以後,顯現結果的時候,你又受不了。那時候想要結束這些惡業,要把惡果完全消滅,但是沒有能力,無能爲力。原因何在?你不知道從力所能及開始,從它未萌芽的狀態就要開始用心。這是從惡業當中來的,從善業當中來,它也是這樣。一個善念在我們內心裏生發起來,哪怕今天力量不是很大,但是你都應該爲它歡喜:“我今天能夠到聖水寺聽經,因果道理我聽了一點點,距離很深奧很圓滿的佛法也許還有很遠的距離,但是不怕,今天我聽懂這個道理,不知道要積累多少的善業,睡著了都要笑醒!”你要達到這麼歡喜的時候,每一天聽經你都歡喜,每一天聽經你…

《《因果明鏡論》講記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