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果明镜论》讲记 三

  《因果明镜论》讲记(三)

  智海法师讲述

  2009年5月22日·四川内江圣水寺

  今天请大家翻到《因果明镜论》第十面。昨天我们已经学到了业的规律。业的规律里面分了五个方面,前两个方面已经学习过了。业的规律,第一个方面是自作自受。我们自己做的业,自己来受结果。从结果上来说,我们所遭受到的一切结果,都是自己所造的善恶业召感的,不会因为别的原因。虽说是我们自己造的业而召感的结果,它从哪些方面显现出来呢?一个方面,是五蕴。你有什么样的身体,有什么样的感受,习惯于什么样的思维,习惯于什么样的造业,习惯于什么样的分别,我们过去所造的业就在五蕴当中显现出来。如果你能够把它消化了,就明白身体上你长得胖、瘦、高、矮、黑、白,这些跟我们往昔时候的业息息相关。在一生当中,我们的感受是苦,是乐,是无记,这也跟我们所造的善恶业成熟所感召的结果是相关的。我们内心的思维,内心的分别,乃至今天喜欢造善业还是喜欢造恶业,这跟我们过去的业都息息相关。这是从五蕴当中来。

  如果说从十二处当中来,就是六根进入六尘。有的人眼根进入色境的时候,别人看到都是如意的,你看到的也许都不如意。为什么?都是从自己过去世的恶业当中所结的果。别人看到如意的,从什么地方来?从善业当中来。耳朵,有的人一辈子听的都是奉承话,别人都赞美他;但是有的人,耳根里听进去的都是别人诽谤他,批评他,说他坏话。心里高不高兴?不高兴。为什么会这样?还是善恶业的结果。有的人一辈子闻的都是好的香气,有的人走到哪里闻的都不如意。是什么原因?还是善恶业的结果。所以说,六根对六尘,我们有什么样的六根,你的六根好不好,具不具全,它能够遇上什么样的环境,这是跟我们的业息息相关的。所以,你把这些消化了,吃透以后,就要在日常生活过程当中,好好地把业果观念生起来。不要去报怨所遭遇到的环境,不要抱怨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要抱怨自己感受如何,要抱怨就抱怨我们往昔时候造的业。所以,真实能够忏悔业障的时候,要从这里来忏悔。所以把《因果明镜论》学了以后,紧跟着还要跟大家一块学习《利器之论》,那就是因果的利用。把因果正见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利用起来,怎样来发心,怎样来思维,怎样来消除烦恼,怎样来发愿,怎样来积累善根福德资粮。只是懂了因果道理,怎么用呢?很多时间不一定会用。所以祖师大德讲得很细致,把修行的窍诀都告诉我们了。所以我们先把道理要学懂。

  从十二处,还有十八界。什么样的六根对于什么样的六尘,中间能够起什么样的分别,内心的心识怎样思维,怎样分别,也跟我们的业息息相关。有人说:“师父,我这些天就喜欢念佛。”为什么喜欢念佛?还是有因有果的。就像《金刚经》上所说:“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出善根。”所以,你今天能够进入法门当中,能够好好地学习,能够好好地念佛,真是多生累世修集而来的,不是平白无故就能够得到这些结果的。所以,我们自己的善恶业果,就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当中显示出来,不会显示在其它地方。这是自作自受。

  第二个原则,是苦乐法则。要是做了善业,一定有好的结果,能够让你赏心悦目,心情愉快。享受结果的时候,就感觉到那么舒心,那么顺畅。我们不舒心的时候,往往都是恶业的结果。所以,能不能让我们高兴,怎么让我们高兴,要知道原因,也就是因果法则:善有乐报,恶有苦报。这个原则是不会违背的。所以,我们把这种苦乐原则要能够吃透。

  今天是讲第三个业的规律,因微果著。什么叫因微果著?就是你种因的时候,也许是不起眼的一个因,但是等到它结果那可不得了。一个很小的因,它能结很大的果。就讲这个方面。不是你投入一点,就只接一点果。我们看到法本第十面。佛陀时代,迦维罗卫国与舍卫国之间有一棵大树,这树叫尼俱类树。高二十里,枝叶散布开来方圆覆盖达到六十里。所以,这树结的果实常常有数千万斛之多。果实味道非常美,非常香甜,果实成熟自然就堕地了。一天,佛见比丘在树下拾果实,就对阿难说:“天下万物都各自有往昔的因缘,人们修善业,修福报,就像这棵树,先是从一棵种子开始。种子得到阳光,得到滋润,得到它应该要的营养,以后就逐渐生长,最终发芽,开花,长成了大树,它的果实就会像这棵树一样,多得无量无边。” 你拿一颗谷种,播入谷田里,一到秋季,一颗谷种能结多少颗谷子?那就多了。就像今天,我们把小小的种子种在土里,慢慢地种子长大发芽了,长成大树了,一年又一年,结多少的果实!我们今天一念善心,一念恶心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只要起心动念,就播下了种子;只要开言吐语,就播下了种子;为人处事所做的任何事情,也像播了一颗种子一样。它会不会平白无故地消失呢?不会。因为我们的八识田就像土地一样,自己造作的一切身语意三业,在当下就成为一颗种子,含藏到心田里面了。得到滋润的时候,就不断地熏习。我经常说,你今天喜欢什么,也许你当下喜欢,它当下就是一颗种子。这棵种子在日常生活过程当中,今天喜欢,明天喜欢,后天也喜欢,它得到滋润了,得到营养了,这棵种子就不断地被培养起来。同样,我们今天懒惰,明天懒惰,懒惰的种子也不断增长。我们要是嗔恨众生,今天嗔恨这个人,明天嗔恨那个人,这一辈子嗔恨的众生多。而这一颗嗔恨心的种子就不断地增长,不断地成熟。所以我们的嗔心一旦形成习惯以后,不太好改变它。为什么?因为它长成大树了。它所结的果实很丰盛,很多。所以,你今天稍微用一点心能把它改得过来吗?改不过来。我经常听一些刚学佛的居士说:“师父,你看我又倒退了,嗔恨心我又没有对治掉,贪心又长起来了。”很自然,很正常。为什么?因为我们从无始劫以来,多生累世的习气毛病不是一天两天。平时我们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我们今天用功才多久?用的时间太短了。能不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就把自己无量阿僧祇劫积累的恶业种子消除掉?不可能。它还是有一个正常的因果修法。但是不要气馁。今天哪怕你的善念非常微弱,但是今天熏习,明天熏习,天天熏习,这一颗善念种子成不成熟?必然成熟。它的力量增不增加?必然增加。到将来,等这颗善念种子长成大树,显现出力量了,恶法就不能障碍你了。慢慢地恶法就会被对治掉。所以,从今天开始修行,要对因果法则有正确认知,不要急功近利,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们今天遭受到恶业的影响这么大,都是从过去微小的一个恶念引起的。心念的种子,它的力量是这样的不可思议,我们用在修行道路上,善念的力量可思议吗?也不可思议。今天虽然微小,到将来它就不微小了;今天没有力量,并不表示它以后没有力量。所以,心念的种子不可低估。小孩子不可以轻视,小王子不可以轻视。其实,我们这颗心念也不可以轻视。一念恶,一念善,习惯了就会带出无穷无尽的结果。

  所以业的规律就是这样,即使是很微小的善业,也能感发极大的乐果;哪怕是很微小的恶业,等将来条件成熟以后,也能感发极大的苦果。在自然界中,看那些桃树、李树,等等,它的种子都是很小的果核,并不大。但是小小的果核能够长出无量的桃李果实。世间上有形有相的东西,也在给我们昭示因果的规律。与外因果相比,内心因果,心念的力量更是不可思议。小小的一个心念,也许就能危害我们多生累世。所以,把心念的力量明白以后,我们敢不敢放任自己的心?敢不敢胡思乱想?敢不敢对不该想地乱想?不了解因果道理的人,他说:“我想一想又能怎样?没有关系。”但是,想一想就种下恶因了。对这个恶因,今天想一想,没有关系;明天想一想,没有关系;后天再想一想,没有关系。等你想到后面,不想它,它自然而然会出现。那时候,你就感觉到被恶业种子所奴役了。你的心念就不由自主了,到最后你控制不了它。就像养虎为患,老虎小的时候养养它,长大了不得了,那时就控制不了它。心念也是这样。

  从恶业方面这样思维,不能够长养恶念头。哪怕是一念之恶,很微小的恶,也要加以控制,不要放任自流。学佛就是要把功夫落实到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大的恶现在断不了,只能够从小的恶开始断。从什么地方呢?过去的恶,现在好好忏悔。今天忏悔不掉,明天忏悔;明天忏悔不掉,后天忏悔;今生今世忏悔不掉,下生下世还要忏悔。尽未来际地忏悔。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哪怕是重新再起一个恶念,虽然很微小,我也不能故意起。所以,我们今天的能力只能从小的恶念开始断,把恶念扼杀在未萌芽的时候。还没有萌芽,就要让恶业消失。不然,等它作大了,那时候你就只能作小了。它是大哥,你是小弟。叫你干啥你就干啥,没有办法。所以,今天修道的人往往把这个方面忽略掉,看到很大的恶念,很想一下就把它消除掉。但是内心的恶念头,“不管它!”想一想,“没关系!”做错了,“没关系!诸佛菩萨是慈悲的,要原谅我。”今天原谅你,明天原谅你,诸佛菩萨倒是无所谓,是你自己原谅自己。给自己的恶业找了个温床,慢慢地把恶业养大。等到长大了以后,显现结果的时候,你又受不了。那时候想要结束这些恶业,要把恶果完全消灭,但是没有能力,无能为力。原因何在?你不知道从力所能及开始,从它未萌芽的状态就要开始用心。这是从恶业当中来的,从善业当中来,它也是这样。一个善念在我们内心里生发起来,哪怕今天力量不是很大,但是你都应该为它欢喜:“我今天能够到圣水寺听经,因果道理我听了一点点,距离很深奥很圆满的佛法也许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是不怕,今天我听懂这个道理,不知道要积累多少的善业,睡着了都要笑醒!”你要达到这么欢喜的时候,每一天听经你都欢喜,每一天听经你…

《《因果明镜论》讲记 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