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的苦受,都是來源于往昔造作惡業的結果,絕對不會有從善業産生痛苦的可能。”所以說,要明白這樣的因果規律。明白這樣的因果規律以後,我們就不再有僥幸心理了。今天很多人就是不明了因果規律,往往在做惡事的時候,希望有快樂的結果發生。可不可能?不可能。沒有這樣的規律和法則。所以,不要起一絲一毫僥幸的心。
“痛苦與安樂又有各種各樣的差別,同樣這是從善惡業的種種差別當中而引申的,沒有絲毫混亂,各別相應而感召得到的。”所以,有共業有別業。我們的個業引起自己的苦樂感受,沒有人能夠替代;我們大家都做了惡業以後,惡業的結果你也享受,他也享受,共業。比如說,我們都處在內江,這裏天氣一熱,環境所引起的各種感受,我們都要承受。這叫共業所感。但是,雖然有共業所感,今天同樣是叁十度,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有的人說:“叁十度我太喜歡了,正好適合遊泳。”有的人覺得:“叁十度溫度太高了,太熱了,我不喜歡!”每個人歡喜不歡喜,痛苦還是快樂,感受不一樣。同樣的環境,不同的感受。哪怕住在一個家庭裏,同樣的父母,不同的子女,感受一樣嗎?都不一樣。所以,共業當中有個人的別業,都是自己的業相應感召而來的。
佛陀用他一切智智現量照見萬事萬法的因緣果報,關于人道之中種種的苦樂差別從什麼地方而來,佛陀曾經開示說:國王、長者地位尊貴,是從禮敬叁寶得來的。你能夠禮敬佛法僧叁寶,地位就不一樣。你能夠尊敬叁寶的緣故,甚至你能夠尊敬一切衆生的緣故,所以說自己地位尊不尊貴,來源于能不能夠自尊,能不能夠尊人,能不能夠尊重叁寶。所以,這樣的因果要好好地體驗。叁寶是一切對境中最殊勝的,你對佛法僧叁寶的感覺還沒生起來,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感受就可以體驗到。你尊重別人,相應的別人也尊重你;如果你不尊重別人,馬上就會遭到報應。爲什麼?你不尊重我,我有必要尊重你?所以說,世間上就是這樣。一般人的相處原則就是這樣。在所有對境當中最殊勝的佛法僧叁寶,對最值得恭敬的我們不恭敬,這個果報比一般人來得更強烈。自然而然就能想通。所以,我看到四柱八卦的邵偉華專門解釋了叁世因果的道理,他是一個學佛的。在我們的經書流通處,經常讓他們翻譯一些邵偉華解說的叁世因果規律,讓你也看看,那些算命的,易經八卦的,四柱的,也是信佛的。從信佛的角度,來揭示因果規律,它不是迷信。今天世間很多人,不能夠了解其間的隱微道理,說:“爲什麼恭敬佛寶就能夠得到地位尊貴呢?”從一般人的原則上可以體驗,體驗到以後,你看它是不是迷信?不是迷信。你把這種原則學會以後,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你尊重他人,相應的你也能夠得到尊重。這就是一條規律。
大富貴之人,財物無量。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從布施當中得來的。布施得富貴寶,你讓別人有東西,你就會讓自己有東西;你讓別人富貴,你就可以富貴;你讓別人有智慧,你就有智慧;你讓別人的生活安穩快樂,你自己的安穩快樂必將來臨。所以,你對別人付出什麼,就將收獲什麼。你對衆生付出的是惡言惡語,你就會感受到周圍的惡言惡語;你對衆生布施愛語,你走到哪裏都享受到愛語;你給別人獻鮮花,你走到哪裏鮮花也將回饋你。原因何在?因果法則。
長壽的人健康無病,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從持戒當中得來的。所以,我們今天很多人都在生病。他自己得了病就感到痛苦,痛苦了以後就抱怨:“我上輩子不知道造了什麼業?得這樣的病!”其實,你要從這裏來反思一下就好了,但他僅僅是說一句話而已,他是抱怨的心態。並沒有真真實實從自己不持戒,違犯因果規律,整人害人上反省。所以,我們要想健康,就要好好持戒。要持戒,就要好好認識因果規律。認識到以後,今天任何一個行爲必將引起結果。會引起什麼結果?要善于觀察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所以要好好地持戒,我們才能夠健康。比如說,不該想的不要想,不該起的惡念頭起了,惡念頭當下就可以損傷我們自心,身心不健康。久而久之,心靈不健康必然會在身體某個部位引生相應的病痛。等到病嚴重的時候,自己的業已經很顯著了。有的時候,哪怕是你吃藥也醫治不了。爲什麼?“藥醫不死病,醫救有緣人。”你要有這種不死的業,才能救得過來,沒有這種業還救不過來。所以說,還得看自己的業。
長得相好之人,隨時隨地容光煥發、膚色潔白,是從哪裏來的?從忍辱得來的。你一發火生嗔恨心的時候,臉上是一層黑氣。老百姓經常說:“今天誰又惹你了?臉上像塗了黑炭一樣!”當你一生氣,臉色變了。當你很歡喜的時候,膚色很潔白;但是一生氣,全身變黑了。黑臉關公、紅臉關公,種種顔色都出來了。爲什麼我們今天不健康?爲什麼我們長得不好看?爲什麼我們一次又一次進美容院,但是出來以後還是改變不了,原因在哪裏?業沒有改過來。你想憑美容就能美嗎?所以真正的美容要從心裏美,心裏美容貌自然就能美。要從忍辱當中來。今天不管合理不合理,或者說了你的壞話,你能不能忍辱?不能忍辱的時候就火冒叁丈,叁個月想不通。對這個發火,對那個發火。這就是不能忍辱。我們說,這世間不管是合理的事情還是不合理的事情,其實都是鍛煉我們的,要做好准備,隨時隨地都要忍辱。有的人說:“師父,你這句話有點不太合理。要是合理的我就忍,要是不合理的我堅決不忍。”他做出一副鬥士的樣子,要打遍天下,有理走遍天下。結果你試試看,是不是有理走遍天下?不一定。這一切的一切,合理的,你當然不應該生嗔恨心,哪怕就是不合理的你也不應該生嗔恨心。爲什麼?業是自作自受的。他要做業,讓他去做,我不上當,不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我不去因爲他而生嗔恨之心,那就和他的惡業不相關聯了。你要和他的惡業關聯起來,生生世世這個冤家都離不開。這一輩子他要收拾你,下一輩子他還要收拾你。離不了。原因是什麼?原因就是我們一環一環套得非常緊,真的要想解脫還得從出離心當中來,從忍辱心當中來。
勤奮的人,很喜歡聞思修,很喜歡利人利己,做善事;但是懶惰的人,每天躺在被子裏,叫他掃地,“太辛苦!”叫他念經,“太辛苦!”叫他坐禅,“太辛苦!”爲什麼這些人喜歡做善事呢?它也有因果的。是從往昔時候,善業的精進當中得來的。什麼叫精進?歡喜做善事,這就是精進。由于往昔時候歡喜做善事,所以今生今世見了善事很歡喜做。禮佛、誦經、參禅、打坐、講經、說法,利人利己,不知疲倦。相反,叫你課誦,你懶得做,怕做;叫你念佛,怕辛苦;叫你幹點事,怕付出。非常懶惰,非常懈怠。來源于什麼地方?來源于過去不歡喜學佛,不歡喜造善。是不是一種習慣?所以,我們說今天你要是不喜歡聽經,往後你看到聽經的場面,聽不進去,很受折磨:“聽這些聽不進去,太難受了!”爲什麼?還不是自己所造作的。你要造作歡喜的因,以後哪裏有講經說法的場面,你跑得比誰都快。它從什麼地方來?還是從業的熏習當中來。
安詳的人,不管言語還是行爲都非常審慎。小心謹慎,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從禅定當中得來的。一心一意地反照自我,觀照自己的行爲,深怕做了一個惡業。由于有這種警覺之心,由于有這種定力,由于有這種自覺能力,所以今天的言語很小心,很謹慎。但是,有些人說話不經過思考,說出來之後才趕緊捂上嘴:“說錯了!”做事也不叁思而後行,往往做了以後:“做錯了,怎麼辦?”傻了。所以,不經過頭腦思維,不經過自心好好考慮,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原因就是習慣于懶散、放逸、昏沈、散亂。所以,今天你的說話、行爲,人家都看不懂。原因是什麼?就是這樣的原因。
聰慧的人,非常通澈明達,不管對人情世故,還是對世出世間各種法則,都非常通達明了。這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從修慧當中得來的。今天很多同修在反應:“師父,我的腦袋怎麼這麼笨?聽了以後什麼也不記得。”我說:“你好好反省一下,聽了以後你修過嗎?一座一座地如理思維,思維過嗎?”沒有思維過。當你沒有思維過的時候,對這些法義的了達從什麼地方來?你看別人聰明,但你沒有看到聰明者的背後下了多少功夫!你看別人能夠記憶,出口就成章。一對一對的道理,能夠說服自己,也能說服別人。來源于什麼地方?來源于別人聽了道理很歡喜。有歡喜之心,你在睡覺,在看電視的時候,他一座又一座地想:“這個道理太殊勝了!太圓滿了!一想就能對治煩惱!”他是不斷歡喜地如理思維。有了修慧以後,聰慧就達到了。你不歡喜去思維,不歡喜去看書,不歡喜去打坐,你說聰明了達從什麼地方來?所以,別人說一分錢,一分貨。修了多少因,感召多少果。
還有的人音聲非常清澈,讓人喜聞樂見,是因爲過去歌詠叁寶得來的。所以,今天叫大家大聲地贊詠叁寶,贊歎諸佛菩薩。唱歌、唱贊子或者誦經,或者講經說法,來贊歎諸佛菩薩。但是今天沒有聲音。叫你上早殿晚殿,所有人都把聲音藏起來。但是,什麼時間你的聲音又出來了呢?罵人,吵嘴,說惡語。不要擴音筒,聲音像打雷一樣,滿世界都能聽見。所以你的聲音怎麼能好呢?正當叫你用的時候,用不出來;讓你唱的時候,你不唱;讓你念誦的時候,不念誦。你怎麼能夠得到熏習?所以,音聲往往都是惡聲。爲什麼是惡聲?罵人的時候就出來了,它怎麼不是惡聲呢?吵嘴的時候就出來了,它爲什麼不是惡聲呢?所以好好地思維一下,如是因,如是果。
有的人身心清淨,沒有病痛,是從過去修慈悲心當中得來的。多修慈悲!我們今天沒事的時候,就來長養自己的慈悲心。打坐,看看怎麼生慈心,能夠給予衆生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快樂;生悲心,怎麼替衆生解決痛苦。要想盡千方百計,把我們內心慈悲的素質生起來!把慈悲之心生起來了,相應的結果…
《《因果明鏡論》講記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