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認識空性顯現的世俗因果谛,這叫空有圓融,性相圓明,這叫慧眼。所以說“澈大千”,叁千大千世界、萬事萬物,一切因果的本性,一切本性的因果,都能夠圓滿了知。“如如因果不虛誤”,如其因,如其果,一點都不虛假,真真實實地給我們揭示,一點都沒有誤差。因果是怎麼樣的,他就怎麼樣覺悟,有這樣的智慧。“亘古亘今常宛然”,雖然說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揭示出來的,但是這樣的因果之理,釋迦佛出世也是這樣,不出世也是這樣。那是法爾如是的道理。雖然說法爾如是的性相道理,但是沒有諸佛這種大善知識,我們就不能夠圓滿地認知。雖然說現實的道理就是這樣,但是你因爲不能夠明了,不能夠認知,所以說往往是背離而行,與因果道理往往是不合拍的,不相應的。就由于我們不合拍、不相應,所以說才造成了我們今天受苦、煩惱,習氣毛病越來越深沈。所以說,我們根本受苦的原因在這個地方。這是頂禮釋迦文佛。爲什麼要頂禮他?因爲他有圓滿的智慧,能夠給我們揭示恰如其分的因果觀念,能夠把法爾如是的真理揭示給我們。
“稽首觀音同體悲,滔天業海幾多淚,欣樂未曾播善種,避苦依然造苦因;”這就是頂禮觀世音菩薩。爲什麼要頂禮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了悟自性以後,從自性當中生起同體大悲心,慈憫一切衆生。慈憫他們幹什麼?慈憫我們陷在滔天的業海當中。“業海”,就是我們自己行爲所種的種子,它的一種行爲,它的一種結果。種子太多了,所以說稱之爲海。善善惡惡,這樣的惡,那樣的惡,積累在一起數之不盡,窮之無底。所以經上說:假如我們自己所造的業有形有相,四大海水容納不盡;要把它堆起來,須彌山不足以形容其高。我們的業有多少?無量無邊,就像大海一樣的深廣。大海還是有限量的,但是我們自己的業沒有限量。所以說,稱之爲業海。爲什麼叫“滔天”?業海當中所起的波浪太大了。就像臺風、飓風,海翻卷起來。你到大海邊去看,錢塘江的浪潮,卷起來十幾丈、二十幾丈,不得了。我們善善惡惡的業堆積在一起,今天給我們掀起的滔天巨浪,可以說淹沒了一切,給我們製造了多少的災難。我們陷在這樣的苦海當中受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淚。這些淚積累起來,可以說數之不盡。四大海水多不多?多。但是不足以形容我們所受的苦,所流的眼淚。就因爲我們現在的業果,就因爲我們業海的滔天巨浪,受了不知道多少苦,流了多少淚。所以說,觀世音菩薩從同體大悲當中來憐憫我們。
大家反思一下這一兩年,我們所受的苦還少嗎?非典、瘟疫、戰爭、地震、水災、旱災,到今天又是豬流感。我們所受的苦還少嗎?不少。每一年都有新出的問題,都讓我們膽戰心驚。每一年我們都期望明年會好一些,但是一年一年層出不窮的問題,讓我們連家門都不敢出。如果說你沒有遭遇到這樣的災難,還有一絲僥幸之心,但是去年的地震就發生在我們自己身邊。也許我們有多少親人被淹沒在地震的巨浪當中,人沒了,錢沒了,什麼都沒了。這些不是我們所受的苦嗎?我們想不想離開這些苦?想。但是,你雖然想離苦,想得到真實的快樂,但是世間上的人很稀奇、很古怪,一點善種都沒有播種下去。人家說,地震以後有一部分人變得很聰明了,變得很行善,很積德,對身邊的人很慈悲,很寬容了。我覺得,地震的苦難對這一部分人真真實實起到一種加持作用。還有一部分人,變得更加醉生夢死。他在想:“地震來了,什麼都沒有了,我存了幾十萬的錢要是以後一旦地震來了,吃也沒有吃好,玩也沒有玩好。算了,我現在還是及時行樂吧!”趕緊把這些錢取出來,該吃的吃,該玩的玩。結果,加促了他對世俗五欲的墮落過程,加促了他造業的過程。他自己對前途感到很渺茫,人在地震面前變得很脆弱,他對于人生的未來也沒有把握,所以到今天變得更消極,更沈淪,更享受世俗五欲。世間的善業乃至出世間的善業,不願去播種。如果說我們是這樣,能夠脫離苦海嗎?能夠得到真實的快樂嗎?每一個人反省反省。我們連年遇上這些災難,發沒有發願爲改變這些災難而做多少善業?沒有。就在那裏流眼淚,就在那裏哭:“好恐懼!”但是到頭來,無所作爲。這是一種非常可悲的現象。希望我們從悲痛當中走出來,化悲痛爲智慧,化悲痛爲力量。要認識因果道理,要趕緊發善心,做善業,播善種,早日結善果,讓我們從惡劣的命運當中,走出陰影,那就好了。
所以說,我們喜歡快樂,但是檢點起來,到今天我們沒有播下什麼善種。我們喜不喜歡避開苦難?太想了。但是,我們依然在製造煩惱的業,依然在造惡法,依然在搞陰謀詭計,依然在整人不利己,依然在我們身心世界裏面將就自己的習氣毛病,依舊懶惰,依舊墮落,依舊愚癡,依舊無明,依舊發脾氣。我們非常想避開這些苦難,但是在造惡業的時候,可以說是無所畏懼,比誰都勇敢。但是,一旦所造的業顯現爲果報的時候,我們比誰都要脆弱。所以說,觀世音菩薩就憐憫我們這些愚癡的衆生,也要給我們揭示因果的道理。我們今天受苦,是因爲造作惡業。所以,我們要避開這些苦的話,要趕緊斷掉這些惡法,不要再製造受苦的因,不要再造貪心、瞋心、愚癡心,不要再造殺盜淫妄這些惡業。我們喜歡快樂,就要積累快樂的原因。這樣的道理講起來簡簡單單,但是否我們每一個人都把這樣的道理深入我心,真能夠把這樣的道理落實在我們自己的因果取舍上,這就很關鍵。所以說,我們今天學習這部《因果明鏡論》,是希望這樣的因果觀念,能夠深入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能夠從我們自己起心動念、開言吐語、待人接物這些細節上,來落實因果取舍觀念。
“稽首上師無畏力,濁世說法醒群迷,此回當要慎取舍,莫再失身陷泥犁;”這是稽首上師。上師已經得到一切智慧,圓滿一切功德。斷德、智德、悲心都圓滿了。不管在什麼環境,什麼條件下,他都是無所畏懼的。所以說,能夠給予我們最真實、最圓滿的智慧。在五濁惡世過程當中,講經說法利益衆生,要讓我們從迷夢當中醒過來。所以說,我們這一回應該要痛念上師叁寶的恩德,應該要非常謹慎地把我們自己的行爲好好地反省,好好地觀照。在我們自己價值觀念當中,要非常謹慎自己的取舍,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要落實在因果觀念當中,要上升到戒律觀念當中來。要守戒,不該做的堅決不做。“莫再失身陷泥犁”,不要再陷入于這樣的地獄火坑當中去。所以說,人人都有死的一天。什麼時間死?閻王也沒有通知你。死了以後你到什麼地方去?取決于我們這一輩子的因果行爲。所以說,我們失身于叁惡道,失身于泥犁地獄,究竟是誰在作怪?還是我們自己取舍因果行爲,在起決定作用。從現在開始,我們就發心:不要再做錯誤的事情,不要再把自己失身于叁惡道,失身于六道二十五有的生死輪回裏。要發這種願心。
“秉承依怙法王教,誓造如鏡因果論,”在堪布來說,法王是什麼?就是他的上師。在我們叁界的衆生,法王就是誰?就是釋迦牟尼佛。所以說,堪布發願,要以這樣的發心,要憐憫一切衆生,要把佛的慧眼給每一個衆生都裝上,要把觀世音菩薩的同體大悲心學習好,要把上師的加持,上師說法利益衆生的事業要繼承下來,就要給予衆生因果正見。所以說,來造著這樣的《因果明鏡論》。“祈願衆生重得眼,樂邦有路莫耽延。”希望我們現在的每一個衆生都要長眼睛。長什麼眼睛?每個人摸摸自己:“我有眼睛!我不瞎!”我們現在就是有眼睛的瞎子。你只能夠看到世俗五欲,只能夠看到短暫的世俗利益。沒有法眼,沒有慧眼,看不到因果觀念,看不到萬事萬法的空性,看不到因果規律。所以說,世出世間的因果觀念沒有樹立,這樣的法眼不具備,慧眼不具備。所以,慧眼照空,法眼照有。有,就是體現在這樣的因果過程當中。所以說,我們要每一個衆生都能夠得法眼,都能夠從二谛圓融過程當中,來認識世俗有的顯現,不離一位,如是的因顯現爲如是的果。所以有沒有這種眼?法眼有沒有?所以說,今天學習因果明鏡論,就要幫忙我們每一個人都把法眼樹立起來,要能夠明了這些萬事萬法的因果關系。“樂邦有路莫耽延”,你要說沒有辦法解決苦,那就不要想了,因爲這種苦沒有辦法改變。但是今天佛給我們指出來,這樣的苦是有辦法解決的。它不是銅牆鐵壁一塊,它是沒有自性的,用智慧就可以穿透它。得法得了路子以後,我們就可以真正的離苦得樂。我們歡不歡喜?猶如在黑暗的世界裏面,我們窺見了黎明的曙光。高不高興?到峨眉山,到泰山,到五嶽之巅觀看日出。一看太陽出來了,遊客都在那裏高聲歡呼,很高興。爲啥?我想還是對光明的期盼,對光明的尊重。落實在法當中,那就是對因果的明了。你要有這種法眼,能夠照見如是因顯現如是結果的時候,在我們自己身心世界裏面的的確確就像太陽一樣升起來了。智慧眼、法眼,它就像太陽一樣地升在當空,能夠照亮一切世出世間的萬事萬法。那麼只要能夠看得清楚我們自己腳下的路,你也就不太容易走岔路了。
所以說數千年以來,通過一代代祖師聖賢的教化,善惡因果的觀念理念已深深紮根于我們東方人的內心之中。東方文化,佛、儒、道,哪一家不講因果觀念?佛教,不說了;儒教,“積不善之家必然有余殃,積善之家必然有余慶。”還是講一個因果觀念。所以說因果觀念深入于我們內心當中,成爲我們自己安身立命、求道證真的一大根本。我們今天的修行道路,要修行佛法改變自己的性格、命運、惡業,這就是一大根本。你的因果觀念有沒有?如果沒有因果觀念,那就很糟糕。今天任何人都說:“我相信因果。”你相信什麼樣的因果?明不明了?沒有因果觀念的時候,學習都沒有起點,沒有根本了。
在古印度,思想發達、宗派林立、有許許多多的學說。佛陀出世的時候,記載就有九十六種外道。九十六種…
《《因果明鏡論》講記 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