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明鏡論》講記 二

  《因果明鏡論》講記(二)

  智海法師講述

  2009年5月21日·四川內江聖水寺

  今天請大家翻到法本第四面。第一章,總說業因果。第一節,誰是創造者。我們來看賴以生存的大宇宙,還有無數的星球,無數的山川湖海,還有無數的飛潛動植:天上飛的、海裏潛水的;動物、植物。世間上的零零種種,都在應著它自己的節拍持續不斷地律動,晝夜在更替,四季在變遷,日月在運轉,生命在繁衍。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誰在主宰著宇宙當中的萬物?究竟是誰在推動萬有諸法不息地運轉?這些問題隨時隨地,也許我們都會覺察,非常奇妙。

  每一個人都有生老病死,每一個家庭都有悲歡離合,每一種事業總有興衰成敗,而每一顆心靈都離不開喜怒哀樂。有情的世界好像是一個舞臺,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錯綜複雜、瞬息萬變的,各種各樣的戲劇。這幕後的操縱者究竟是誰呢?我們再看看此刻,周圍呈現的森羅萬象:一片樹葉、一朵花、一聲話語乃至一個表情,這裏面竟然沒有相同的兩個事物,即使是孿生的姊妹都有彼此的差別。天賦不一樣,性情不一樣,命運不一樣。究竟是哪一個高明的畫家,在描繪著這些景象萬千而又絲毫不混雜的整個大宇宙的圖卷呢?

  關于這宇宙情器世間萬物的作者,從古到今,中外的人們一直都在不斷探索之中。比如說古印度,外道六師。它們對世界,有的說無因而生;有的說是由大自在天而所造作;還有的說爲地、水、火、風所成;今天的科學界的唯物思想,它說世界是基本粒子的組合,或者說是能量場的變現。總之各種各樣的說法,千奇百怪,言之鑿鑿,好像都抓到了世界的根本,但是仔細分析起來,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各執一端,不見事物的真相。

  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誕生了釋迦牟尼佛。爲了尋求宇宙人生的真谛,舍王位而出家,遍尋名師,六年苦行,終于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豁然開悟。在成道的中夜分,佛陀開發了清淨、廣闊的天眼,現量見到了全宇宙各個不同的生命是如何消亡又如何新生,每個生命如何依他自己所造的善業惡業,恰如其分地獲得各自的安樂和痛苦。佛陀已經徹見了宇宙的因果律。能看出情器世間是有因有果。從此之後,佛陀就把這個業感緣起的真理帶到了人間,向人類傳播真理的法音。是業創造了一切,業就像藝術家一樣;業組成了一切,猶如舞蹈家,跳出世界上各種各樣幻化之舞;世間都是由業所生,以自己所造的善業惡業,來描繪出各人的痛苦和歡樂;世間上一切事物的興衰成敗,都是由緣聚業生,以業來感受各自的苦樂。今天我們一切的感覺都是從自業而産生。我們爲什麼痛苦?爲什麼歡樂?仔細分析起來,和自己的業息息相關。一個是業,由業把自己內心的思維、習慣、分別、習氣約束在一定的範疇之中。你爲什麼喜歡這種東西?爲什麼痛恨這種東西?你喜歡的東西別人爲什麼不喜歡?你痛恨的事物別人爲什麼又不痛苦?這裏面玄機很深。每個人把因果規律參透以後,也就能夠找到自己苦樂的根本。要想離苦得樂,就得要認識業果的規律。

  所以,第二節,業的規律。它有幾個方面,第一個是自作自受;第二個是苦樂法則;第叁個是因微果著;第四個是未作不遇;第五個是已作不失。這五個方面,就是業的規律。大家要把這五個方面能夠仔細學習領會。

  第一個方面,自作自受。什麼叫自作自受?就是我們的業由誰造作的?自己所造作的。我們的苦樂誰造作的?也是自己所造作的。自己沒有造作這樣的業,遇不上這樣的苦樂。今天任何感受都是自己業的顯現。所以說,沒有別人造業我們受苦的。我們所受到的一切苦樂,都是自己的業所決定的。

  佛陀在《百業經》當中開示我們:一切善惡業果不會成熟于地、水、火、風四大之上,只會成熟在自己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上。什麼意思?我們自己所造作的業,它會成熟與地水火風之上嗎?不會。它時時刻刻不離于自己身心世界。佛教平時所說的蘊、處、界,就包含我們自己的身心世界。所以我們如今在身心、環境上所感受到的一切果報,都一定源于自己往昔所造的善業惡業,並不是神靈、強權或者自然力等等他法加諸于自己的身心之上。所以說今天很多人怨天尤人:“上帝不公!”怨神靈。他沒有明白因果法則不是上帝決定的,而是我們自己的業所造成的。也不是世間上的帝王將相,或者公司的老總,家裏的父母親決定你的苦樂,而是自己的業決定自己的苦樂。還有自然界,春夏秋冬,它造成我們自己的苦樂嗎?不是。它僅僅是一種外緣,一種條件,而根本因還在于自己的業。所以,我們只要沒有明了因果規律,往往把自己的因果讓別人負責任,就是要推于別人。我們所說的心外求道,往往都是這樣。自己的苦樂,自己不負責任;自己的業,自己不掌握;自己受到苦樂結果以後,怨天尤人,希望別人承擔責任。那就是尋助于他,就是外道,沒有明了思想裏面因果的法則。

  所以說,明了因果的法則以後,我們會求助于誰呢?求助于內,求助于己,求助于自己的心。對自己身口意叁業,我們既然能夠明了因果規律,觀察因果規律,不是別人所造成的,這一切的一切都來源于我們自己。于是,我們自己能夠承擔,能夠改變,能夠當自己命運的主人。所以說,今天自己造作的一切,也必將于今生或者來世,或者更遙遠的未來,在自己的生理、心理乃至所處的環境上成熟它的果報。今天我們起心動念有沒有因果?有因果。不要看盡未來際的業果,就是今天起一念善念看看,再起一念惡念看看。語言有沒有因果?你說一句不好的話,看看周圍的人反映是什麼;你再說一句好話,你看看周圍的人他的反應是什麼。那就是因果立竿見影的效果。還有我們爲人處事,這件事情你做對了,周圍的人反映不一樣;這件事情你做錯了,周圍的人反映也不一樣。這還是當下的一種結果,一種花報而已。當下它就可以顯現。要尋之于久遠的話,還有異熟果,還有增上果,還有等流果,等等,等等。因果,很複雜,很奧妙,但是它的根本原則不是別人所造成的,而是我們自己所造作的。我們自己所造作的業,沒有誰能替我們受,必然會在自己身心、環境,各種各樣的地方顯現出來。爲什麼你長得好看,別人就長得不好看?往往都是從自己的業而來的。爲什麼別人長得很高大,你長得很矮小?也是自己的業。爲什麼你要這樣思維,別人不這樣思維?也是往昔時候業的習慣,乃至于爲什麼有的人生在山川明媚的環境中,有的人托生在窮山惡水當中。這些環境的顯現,無一不是自己的業所造成的果報。

  關于這一點,發生在波斯匿王身邊的兩件事情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啓發:佛在世的時候,波斯匿王有個女兒,叫善光,非常聰明,人也長得端正,父母非常憐憫,整個王宮上下非常愛敬于她。有一天,波斯匿王對女兒說:“你很幸福,托生在我家裏面,憑借父王的力量,舉宮都對你很愛敬。”哪知道女兒說:“我是憑自己的業,感得這樣的福報,這並不是憑借父王的能力所招致的。”可以想象波斯匿王當時有多生氣,他說:“我倒要看看你自己的業力如何?”緊跟著,他密令宮中侍從到外面找來一個最貧賤的乞丐,把善光嫁給了乞丐。波斯匿王對善光冷嘲熱諷:“你不是說有自己的業嗎?我今天看你跟著乞丐怎麼過。不要再靠父王我了,今後你自己獨立生活去吧!時間會檢驗你所說的話是不是真理!”這時,善光並沒有畏懼,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沒有後悔,義無反顧地與乞丐離宮而去。在路上,她問丈夫:“你的父母還健在嗎?”乞丐回答:“我的父母先前是舍衛城最大的長者,但是如今已經去世了,留下我伶仃孤苦,在這個世間上每天以乞食過活。”善光又問他:“你先父母的住宅還記得嗎?在什麼地方?”乞丐回答:“當時的宅院已經被毀壞,只留下一片空地,但是地址我還記得。”于是夫婦一起到了故宅。非常奇怪的是,他們在故宅裏不管走到哪裏,隨處都有地下寶藏自然湧現出來。他們夫婦用這些寶藏,雇人建造大宅,一個月的時間還沒到,宮宅已經建好了。有一天,波斯匿王突然之間想起善光了:“倔強的女兒嫁給乞丐了,現在不知道過得怎麼樣?”他就問屬下:“公主現在生活怎麼樣?”有人向他禀報:“不瞞大王你說,公主如今的生活並不比大王差。”波斯匿王很震驚。當天,善光派遣丈夫將父王請到自己家中。波斯匿王看到女兒家宮宅莊嚴、宏偉,大爲驚訝。他就去問佛:“我女兒善光先世究竟作了什麼善業,感得今生生在王家,身有光明?”佛對波斯匿王講述了善光往昔時候的因緣,佛說:“九十一劫前,在毗婆屍佛時代,佛涅槃後,有一位槃頭王,建起一座七寶之塔供佛舍利,他的大夫人見了以後即以天冠拂飾戴在佛像的頂上,又以天冠上的如意寶珠挂于舍利寶塔之頸,同時大夫人發願:願我將來身有光明,紫磨金色,尊榮豪貴,願我永離叁惡八難之處。這就是我們說的,在布施供養的時候要好好地發願回向,她就得到這種方法了。而當時的夫人,就是善光的前身。後來迦葉佛出世的時候,有一位婦人以美食供養佛陀和僧團,但是遭遇到丈夫的阻攔,當時這位婦人委婉地勸她丈夫:“我今天既然已經把佛請來了,也把僧團請來應供了,你這回還是讓我滿願吧!”結果丈夫聽從了她的勸告。這位婦人,也是善光的前身;她的丈夫是乞丐的前身,由于她的丈夫阻礙她供養,所以說遭受了多生常常貧賤的果報。又因爲他後來聽從了夫人之勸,所以依靠他的夫人又能感得大富貴,離開他的夫人仍然還是貧賤。”這個業是毫厘不爽。

  如果說善光的幸福是來自于父親波斯匿王的蔭庇,那麼她被父王驅逐以後,必定會因此而貧困,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善光的幸福是來自于她自己的善業,所以波斯匿王可以把她驅逐出王宮,但卻不能以此消除她往昔所積累起來的善根福德因緣。所以,不可能以威勢將貧賤之苦加諸于善光。因…

《《因果明鏡論》講記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