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明镜论》讲记(二)
智海法师讲述
2009年5月21日·四川内江圣水寺
今天请大家翻到法本第四面。第一章,总说业因果。第一节,谁是创造者。我们来看赖以生存的大宇宙,还有无数的星球,无数的山川湖海,还有无数的飞潜动植:天上飞的、海里潜水的;动物、植物。世间上的零零种种,都在应着它自己的节拍持续不断地律动,昼夜在更替,四季在变迁,日月在运转,生命在繁衍。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谁在主宰着宇宙当中的万物?究竟是谁在推动万有诸法不息地运转?这些问题随时随地,也许我们都会觉察,非常奇妙。
每一个人都有生老病死,每一个家庭都有悲欢离合,每一种事业总有兴衰成败,而每一颗心灵都离不开喜怒哀乐。有情的世界好像是一个舞台,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各种各样的戏剧。这幕后的操纵者究竟是谁呢?我们再看看此刻,周围呈现的森罗万象:一片树叶、一朵花、一声话语乃至一个表情,这里面竟然没有相同的两个事物,即使是孪生的姊妹都有彼此的差别。天赋不一样,性情不一样,命运不一样。究竟是哪一个高明的画家,在描绘着这些景象万千而又丝毫不混杂的整个大宇宙的图卷呢?
关于这宇宙情器世间万物的作者,从古到今,中外的人们一直都在不断探索之中。比如说古印度,外道六师。它们对世界,有的说无因而生;有的说是由大自在天而所造作;还有的说为地、水、火、风所成;今天的科学界的唯物思想,它说世界是基本粒子的组合,或者说是能量场的变现。总之各种各样的说法,千奇百怪,言之凿凿,好像都抓到了世界的根本,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各执一端,不见事物的真相。
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诞生了释迦牟尼佛。为了寻求宇宙人生的真谛,舍王位而出家,遍寻名师,六年苦行,终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豁然开悟。在成道的中夜分,佛陀开发了清净、广阔的天眼,现量见到了全宇宙各个不同的生命是如何消亡又如何新生,每个生命如何依他自己所造的善业恶业,恰如其分地获得各自的安乐和痛苦。佛陀已经彻见了宇宙的因果律。能看出情器世间是有因有果。从此之后,佛陀就把这个业感缘起的真理带到了人间,向人类传播真理的法音。是业创造了一切,业就像艺术家一样;业组成了一切,犹如舞蹈家,跳出世界上各种各样幻化之舞;世间都是由业所生,以自己所造的善业恶业,来描绘出各人的痛苦和欢乐;世间上一切事物的兴衰成败,都是由缘聚业生,以业来感受各自的苦乐。今天我们一切的感觉都是从自业而产生。我们为什么痛苦?为什么欢乐?仔细分析起来,和自己的业息息相关。一个是业,由业把自己内心的思维、习惯、分别、习气约束在一定的范畴之中。你为什么喜欢这种东西?为什么痛恨这种东西?你喜欢的东西别人为什么不喜欢?你痛恨的事物别人为什么又不痛苦?这里面玄机很深。每个人把因果规律参透以后,也就能够找到自己苦乐的根本。要想离苦得乐,就得要认识业果的规律。
所以,第二节,业的规律。它有几个方面,第一个是自作自受;第二个是苦乐法则;第三个是因微果著;第四个是未作不遇;第五个是已作不失。这五个方面,就是业的规律。大家要把这五个方面能够仔细学习领会。
第一个方面,自作自受。什么叫自作自受?就是我们的业由谁造作的?自己所造作的。我们的苦乐谁造作的?也是自己所造作的。自己没有造作这样的业,遇不上这样的苦乐。今天任何感受都是自己业的显现。所以说,没有别人造业我们受苦的。我们所受到的一切苦乐,都是自己的业所决定的。
佛陀在《百业经》当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什么意思?我们自己所造作的业,它会成熟与地水火风之上吗?不会。它时时刻刻不离于自己身心世界。佛教平时所说的蕴、处、界,就包含我们自己的身心世界。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到的一切果报,都一定源于自己往昔所造的善业恶业,并不是神灵、强权或者自然力等等他法加诸于自己的身心之上。所以说今天很多人怨天尤人:“上帝不公!”怨神灵。他没有明白因果法则不是上帝决定的,而是我们自己的业所造成的。也不是世间上的帝王将相,或者公司的老总,家里的父母亲决定你的苦乐,而是自己的业决定自己的苦乐。还有自然界,春夏秋冬,它造成我们自己的苦乐吗?不是。它仅仅是一种外缘,一种条件,而根本因还在于自己的业。所以,我们只要没有明了因果规律,往往把自己的因果让别人负责任,就是要推于别人。我们所说的心外求道,往往都是这样。自己的苦乐,自己不负责任;自己的业,自己不掌握;自己受到苦乐结果以后,怨天尤人,希望别人承担责任。那就是寻助于他,就是外道,没有明了思想里面因果的法则。
所以说,明了因果的法则以后,我们会求助于谁呢?求助于内,求助于己,求助于自己的心。对自己身口意三业,我们既然能够明了因果规律,观察因果规律,不是别人所造成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我们自己。于是,我们自己能够承担,能够改变,能够当自己命运的主人。所以说,今天自己造作的一切,也必将于今生或者来世,或者更遥远的未来,在自己的生理、心理乃至所处的环境上成熟它的果报。今天我们起心动念有没有因果?有因果。不要看尽未来际的业果,就是今天起一念善念看看,再起一念恶念看看。语言有没有因果?你说一句不好的话,看看周围的人反映是什么;你再说一句好话,你看看周围的人他的反应是什么。那就是因果立竿见影的效果。还有我们为人处事,这件事情你做对了,周围的人反映不一样;这件事情你做错了,周围的人反映也不一样。这还是当下的一种结果,一种花报而已。当下它就可以显现。要寻之于久远的话,还有异熟果,还有增上果,还有等流果,等等,等等。因果,很复杂,很奥妙,但是它的根本原则不是别人所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所造作的。我们自己所造作的业,没有谁能替我们受,必然会在自己身心、环境,各种各样的地方显现出来。为什么你长得好看,别人就长得不好看?往往都是从自己的业而来的。为什么别人长得很高大,你长得很矮小?也是自己的业。为什么你要这样思维,别人不这样思维?也是往昔时候业的习惯,乃至于为什么有的人生在山川明媚的环境中,有的人托生在穷山恶水当中。这些环境的显现,无一不是自己的业所造成的果报。
关于这一点,发生在波斯匿王身边的两件事情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佛在世的时候,波斯匿王有个女儿,叫善光,非常聪明,人也长得端正,父母非常怜悯,整个王宫上下非常爱敬于她。有一天,波斯匿王对女儿说:“你很幸福,托生在我家里面,凭借父王的力量,举宫都对你很爱敬。”哪知道女儿说:“我是凭自己的业,感得这样的福报,这并不是凭借父王的能力所招致的。”可以想象波斯匿王当时有多生气,他说:“我倒要看看你自己的业力如何?”紧跟着,他密令宫中侍从到外面找来一个最贫贱的乞丐,把善光嫁给了乞丐。波斯匿王对善光冷嘲热讽:“你不是说有自己的业吗?我今天看你跟着乞丐怎么过。不要再靠父王我了,今后你自己独立生活去吧!时间会检验你所说的话是不是真理!”这时,善光并没有畏惧,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没有后悔,义无反顾地与乞丐离宫而去。在路上,她问丈夫:“你的父母还健在吗?”乞丐回答:“我的父母先前是舍卫城最大的长者,但是如今已经去世了,留下我伶仃孤苦,在这个世间上每天以乞食过活。”善光又问他:“你先父母的住宅还记得吗?在什么地方?”乞丐回答:“当时的宅院已经被毁坏,只留下一片空地,但是地址我还记得。”于是夫妇一起到了故宅。非常奇怪的是,他们在故宅里不管走到哪里,随处都有地下宝藏自然涌现出来。他们夫妇用这些宝藏,雇人建造大宅,一个月的时间还没到,宫宅已经建好了。有一天,波斯匿王突然之间想起善光了:“倔强的女儿嫁给乞丐了,现在不知道过得怎么样?”他就问属下:“公主现在生活怎么样?”有人向他禀报:“不瞒大王你说,公主如今的生活并不比大王差。”波斯匿王很震惊。当天,善光派遣丈夫将父王请到自己家中。波斯匿王看到女儿家宫宅庄严、宏伟,大为惊讶。他就去问佛:“我女儿善光先世究竟作了什么善业,感得今生生在王家,身有光明?”佛对波斯匿王讲述了善光往昔时候的因缘,佛说:“九十一劫前,在毗婆尸佛时代,佛涅槃后,有一位槃头王,建起一座七宝之塔供佛舍利,他的大夫人见了以后即以天冠拂饰戴在佛像的顶上,又以天冠上的如意宝珠挂于舍利宝塔之颈,同时大夫人发愿:愿我将来身有光明,紫磨金色,尊荣豪贵,愿我永离三恶八难之处。这就是我们说的,在布施供养的时候要好好地发愿回向,她就得到这种方法了。而当时的夫人,就是善光的前身。后来迦叶佛出世的时候,有一位妇人以美食供养佛陀和僧团,但是遭遇到丈夫的阻拦,当时这位妇人委婉地劝她丈夫:“我今天既然已经把佛请来了,也把僧团请来应供了,你这回还是让我满愿吧!”结果丈夫听从了她的劝告。这位妇人,也是善光的前身;她的丈夫是乞丐的前身,由于她的丈夫阻碍她供养,所以说遭受了多生常常贫贱的果报。又因为他后来听从了夫人之劝,所以依靠他的夫人又能感得大富贵,离开他的夫人仍然还是贫贱。”这个业是毫厘不爽。
如果说善光的幸福是来自于父亲波斯匿王的荫庇,那么她被父王驱逐以后,必定会因此而贫困,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善光的幸福是来自于她自己的善业,所以波斯匿王可以把她驱逐出王宫,但却不能以此消除她往昔所积累起来的善根福德因缘。所以,不可能以威势将贫贱之苦加诸于善光。因…
《《因果明镜论》讲记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