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一▪P2

  ..續本文上一頁去。大家都莫名其妙!說宰相在幹什麼,是不是發神經病?轉來轉去,大家在探討、在研究,突然間有一個人說宰相穿了一條裙子。那麼,于是乎,宰相把這塊布解下來,纏到自己的頭上,誰都知道印度的帽子是一塊布,那麼這個時候,大家看來看去,大家又說宰相帶了一頂帽子,因爲它僅僅就是一塊布。那麼,當宰相聽到這個的時候,他又把這塊布解下來,把它爲在脖子上。大家看了之後又得出一個結論,宰相帶了一條圍巾。那讓我們來探討,整個的一個過程,有裙子、有帽子、有圍巾嗎?我們說“有”,你不能說沒有,你若說沒有的話,佛法講是斷滅。你不能說沒有,雖然是“有的”但是它是假有,他是幻有。因爲它個根僅僅是一塊破布而已。所以這就是中道,不能否定曾經存在過的,所謂的裙子、帽子、圍巾……但是他所有的外在的表象都是那塊布導演的。

  所以我們說這個清靜心就是那個空性。你可以做天堂,你可以做地獄、你可以作惡鬼、你可以做畜生。你的心決定著你的業報。有人說:“那我想做佛……”那你就去耕耘好了,你若能覺悟,若能不執著事物存在的假象,比如說裙子、帽子、圍巾…….你能不執著的話,你一定可以做。但是能嗎?無始以來的業力招感,無始以來的習氣始然……使我們已經習慣執著,若然不執著的話,你恐怕感覺到人生很茫然。你不知怎麼樣去面對一個現實。

  但是佛教徒有辦法,佛教徒有辦法……所以呢!當一心可以具備十法界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若能夠把握住所謂的清靜心,也就是空性的話.你一定是解脫的。你一定不會在六道輪回之中,所以這是容易的。但同時一定要理智,這又是艱難的,因爲我們不願意走出來……….我們實實在在不願意走出來啊!所以我們面對心經的時候,說“照見五蘊皆空”,你不願意照見啊!你一旦覺得五蘊皆空的時候你就茫然了。一定要清醒啊!下面還有度一切苦厄,所有的問題都會煙消雲散了,土崩瓦解了。包括你的苦難,你的挫折,你的障礙,一切都會如此。因爲我執是最可怕的,當然還有法執。“心經”裏說的“是諸法空相”也是一樣的道理,主觀的我是不真實的,也是一樣的道理。客觀的現象界也是不真實的,但是我們已經習慣了,就像我們剛才說的,我們無法自拔。

  所以有一句話,就是說“你意識的局限,導致你世界的局限”。因爲你意識是局限的,所以你的世界也是局限的。比如說:“井裏的蛤蟆,它看到天就是有井那麼大”,他無論如何也想想不到天到底有多大。因爲它很局限,它呆在井裏……….呆在井裏。那麼河伯,他不知道大海是什麼樣的,他覺得這個大海有我的河大嗎?所以中國才有了夜郎自大。一個非常非常小的國家,他自己覺得很陶醉,他覺得漢朝和我哪一個大?他頂多是一個小小縣城,但是他很自負,他很不理智,這就是現實。兩相比較我們太狹隘了,不是佛法對不起我們,是我們辜負了佛法。我們常常拿最好的佛法可能去換糖吃,它不是那樣的價值。它是摩尼寶珠。所以所謂的空性你認識到了,就是一種自在,是一種解脫。你一定會感受到,抛一微塵出大千經卷是何用意。當然了,我們面對現實呀!我們把一朵最漂亮的花,也當作無所用。爲什麼?因爲對于牛來講……對于牛來講,在漂亮的一朵花無非就是一把草而已。所以呢!意識的局限,導致我們世界,我們現在果報的差異,這是難免的。因爲我們探討了所謂清靜心也就是空性而已。

  所以我們最終明白了,龍樹菩薩在中觀論中講的:“已有空亦故,一切法得成,”因爲空所以才能生萬物。如然,一切都是定法,那沒有辦法,又怎麼辦呢?若無空亦故,一切法不成”。包括我們的修行,如果該命中注定,我們毫無辦法,如果說還能改變的話,我們才能有所作爲。

  我們已經走慣了六道輪回的怪圈,我們若然想要走出來的時候,一種慣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業力,已經阻礙了我們走路。所以當汽車在前面走的時候,我突然間刹車,我們會由一種慣性向前傾一下,爲什麼?那就是我們的習氣,我們所謂的業力,業力其實就是慣力。我們已經習慣了,按照這樣的一個既定的法則,思想觀念、行爲作實、已經習慣了。若然不如此,你一定感覺到不正常。就象在社會上的人們,你爲什麼當和尚,難道你失戀了嗎?難道有病麼?許許多多的問題擺在你面前,是啊!若然我們清楚,如果有比世間的所謂的利益和所得更好的東西,你一定會放棄那些世界人所謂最高貴的東西,最可愛的東西,最珍貴的東西,你一定會舍棄。當然,古德先賢已經給我們做出了最好的榜樣。

  據說國清寺,許多人往生的特別。聽蘊觀法師講,我非常感動,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這就是我們學習得榜樣。那麼,我們今天也就終于能夠理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如果能夠“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話,那我們怎麼會拘泥人我是非之中呢?恩恩怨怨,人我是非,總是阻礙著我們看的不遠,我們總是顧及到眼前的事情;我們帶著近視眼鏡,我們看不了太遠;因爲我們是人,我們有人性的弱點,因爲是人,我們看的特別狹隘;所以走出來、走出來,但是很艱難。所以經裏說:“以一毫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大*輪”那毫端和微塵都是極其微小的,但是若然你明白了,那也是代表著空性的話,你的心量一定是博大的;我們現在實在是一個心量的問題,實在是一個觀念的問題,不能改變,若然我們的心量和觀念得以改變的話,那我們今天就不應該是這樣的一種煩惱啊!痛苦啊!不應該如此。那麼所以我們今天來看這個“大”超越于內外超越于好壞,超越于高、低、貴、賤、美、醜;超越,一定是超越的;所以“大”。過去李白講:“蜀道難,意欲峨巍乎高哉”,高啊!是在是高,現在我們也說“大”呀!實在是大。大到什麼程度,它超越……就是在好、壞、高、低、美、醜,在迷和悟之間,它的界限被打破。所以是一種超越;這種超越,不是一種混淆事物存在的假象,不是違背世俗谛這樣的名分,只是作爲觀念上的打破,因爲我們存在于一個所謂的二元的世界裏,比如說:“好壞、高低、貴賤、美醜”,我們就局限在那裏,我們局限在那裏的時候,就形成了挂礙。形成挂礙,就會有煩惱,就會有執著,就不能夠得以解脫。所以的!就要超越,內外及二元的觀念的束縛。二元就是對立,我們以爲一切對立的都是真實的,總以曾經有過的辯證法裏的說,矛盾是無處不在的,所以矛盾就是對立。但是佛教講統一是永恒的,因爲對立的雙方都在不停的變化。因爲叁法印告訴我們,諸行無常,沒有常的東西,都在動,都在變化;諸法無我,沒有主宰,佛法從來不承認又一個實在的永恒不變的東西,都在動,都在變化,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不是萬能的上帝。

  有人說:“佛法是神,是相信神;是唯心主義”。我說對不起,佛法不是這樣的。佛法的心是超越于我們的肉團心,我們的分別心,超越它……不超越就沒有辦法,所以在這裏我們要明白這種二元的界限,這種中間的界限要超越,它不超越就沒有辦法。比如說好,好到什麼程度壞人的朋友,他認爲也是好,好人的朋友他認爲也是好,好到什麼程度,壞到什麼程度,非常的微妙;不是一個確定的觀點;若然這個觀點是確定,那就只有一法則,它不是定法,所以我們不能用一種定性值的觀念去給事物下結論。因爲那是符號,那是假名安立,因人而異;我們可以運用語言這樣一個工具,但是你去表達事物的本來面目的時候是蒼白的,但佛法恰恰追求的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所以,一切的語言文字僅僅是借助我們一個所用的工具而已。就象我們所說的船與筏的這樣一個比喻,它是借助于船筏來到達彼岸。如果你到達了彼岸,船筏已經無用,所以是工具。所以空性,也就是我們的清淨心,那麼面對于此,所謂的空性,雖周遍一切;“大”太大,但我們太小了,相對之下我們太小了。小到什麼程度?小到六道輪回,只好在這樣一個圈子去轉;所以我們要開發我們的心量。

  所以我們要開發我們的心量,那麼就要開闊我們的視野。因爲心量就是智慧,那麼只是不能。所以以假爲真,我們把假的、外在的、存在的,所謂的各種顔色,男女各種宇宙萬有的,一切我們看得見的、看不見的事物,以爲是一種實在的,所以就認假爲真,認假爲真的結果是什麼?那麼就是把肉團心當作真心。把那種緣影的;也就是本來是影子幻化的分別心。

  我們看到外在的事物都是在動,都是在變化的。比如說你昨天見到一條河流,你見一條河流的時候,你今天又去,但是你的意識裏面依然還活在過去,憑著你過去的經驗,給這條河流下一個定義,是什麼河。但是記住這條河已經流過去。不僅僅是現在流過去了,昨天流過去了,現在正在流過去,將來也會不斷的流過去,你能夠跟事物的真相同步嗎?倘若能跟事物的真相同步,你一定是自在的。但是反觀我們自己,當事情一旦發生的時候,我們會采用一種什麼態度?采用一種把它留下來,留下來幹什麼?使自己盲目的歡喜!盲目的痛苦,盲目的……因爲你留在第二念,事物已經過去了,你爲什麼會爲過去的事情而煩惱?而盲目呢?

  因爲我們相信它是真實的。所以我們要從裏面走出來,但是走出來是容易的一件事嗎?不是容易的事,就象我們帶著眼鏡看世界,我們帶著紅眼鏡,我們看到世界就是紅的;我們帶著綠色的眼鏡看到是就它就綠色的;你若讓它不相信,它絕對不接受;所以佛法的過程是什麼?就是讓我們所有人把眼鏡摘下來,這個眼鏡就是每一個人個體的我執啊!我們願意;我們相信;我們喜歡;我們希望都帶著我在起作用。所以把我執打破,一切的我的以出發點擁有的一切都將煙消雲散。但是我們太習慣了!太習慣了……存在的假象。

  過去在佛經裏有這樣一個比喻;叫做“盲人摸象”,盲人摸象,他只是看到了事物的局部,看到…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