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一▪P2

  ..续本文上一页去。大家都莫名其妙!说宰相在干什么,是不是发神经病?转来转去,大家在探讨、在研究,突然间有一个人说宰相穿了一条裙子。那么,于是乎,宰相把这块布解下来,缠到自己的头上,谁都知道印度的帽子是一块布,那么这个时候,大家看来看去,大家又说宰相带了一顶帽子,因为它仅仅就是一块布。那么,当宰相听到这个的时候,他又把这块布解下来,把它为在脖子上。大家看了之后又得出一个结论,宰相带了一条围巾。那让我们来探讨,整个的一个过程,有裙子、有帽子、有围巾吗?我们说“有”,你不能说没有,你若说没有的话,佛法讲是断灭。你不能说没有,虽然是“有的”但是它是假有,他是幻有。因为它个根仅仅是一块破布而已。所以这就是中道,不能否定曾经存在过的,所谓的裙子、帽子、围巾……但是他所有的外在的表象都是那块布导演的。

  所以我们说这个清静心就是那个空性。你可以做天堂,你可以做地狱、你可以作恶鬼、你可以做畜生。你的心决定着你的业报。有人说:“那我想做佛……”那你就去耕耘好了,你若能觉悟,若能不执著事物存在的假象,比如说裙子、帽子、围巾…….你能不执著的话,你一定可以做。但是能吗?无始以来的业力招感,无始以来的习气始然……使我们已经习惯执著,若然不执著的话,你恐怕感觉到人生很茫然。你不知怎么样去面对一个现实。

  但是佛教徒有办法,佛教徒有办法……所以呢!当一心可以具备十法界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若能够把握住所谓的清静心,也就是空性的话.你一定是解脱的。你一定不会在六道轮回之中,所以这是容易的。但同时一定要理智,这又是艰难的,因为我们不愿意走出来……….我们实实在在不愿意走出来啊!所以我们面对心经的时候,说“照见五蕴皆空”,你不愿意照见啊!你一旦觉得五蕴皆空的时候你就茫然了。一定要清醒啊!下面还有度一切苦厄,所有的问题都会烟消云散了,土崩瓦解了。包括你的苦难,你的挫折,你的障碍,一切都会如此。因为我执是最可怕的,当然还有法执。“心经”里说的“是诸法空相”也是一样的道理,主观的我是不真实的,也是一样的道理。客观的现象界也是不真实的,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了,就像我们刚才说的,我们无法自拔。

  所以有一句话,就是说“你意识的局限,导致你世界的局限”。因为你意识是局限的,所以你的世界也是局限的。比如说:“井里的蛤蟆,它看到天就是有井那么大”,他无论如何也想想不到天到底有多大。因为它很局限,它呆在井里……….呆在井里。那么河伯,他不知道大海是什么样的,他觉得这个大海有我的河大吗?所以中国才有了夜郎自大。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国家,他自己觉得很陶醉,他觉得汉朝和我哪一个大?他顶多是一个小小县城,但是他很自负,他很不理智,这就是现实。两相比较我们太狭隘了,不是佛法对不起我们,是我们辜负了佛法。我们常常拿最好的佛法可能去换糖吃,它不是那样的价值。它是摩尼宝珠。所以所谓的空性你认识到了,就是一种自在,是一种解脱。你一定会感受到,抛一微尘出大千经卷是何用意。当然了,我们面对现实呀!我们把一朵最漂亮的花,也当作无所用。为什么?因为对于牛来讲……对于牛来讲,在漂亮的一朵花无非就是一把草而已。所以呢!意识的局限,导致我们世界,我们现在果报的差异,这是难免的。因为我们探讨了所谓清静心也就是空性而已。

  所以我们最终明白了,龙树菩萨在中观论中讲的:“已有空亦故,一切法得成,”因为空所以才能生万物。如然,一切都是定法,那没有办法,又怎么办呢?若无空亦故,一切法不成”。包括我们的修行,如果该命中注定,我们毫无办法,如果说还能改变的话,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我们已经走惯了六道轮回的怪圈,我们若然想要走出来的时候,一种惯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业力,已经阻碍了我们走路。所以当汽车在前面走的时候,我突然间刹车,我们会由一种惯性向前倾一下,为什么?那就是我们的习气,我们所谓的业力,业力其实就是惯力。我们已经习惯了,按照这样的一个既定的法则,思想观念、行为作实、已经习惯了。若然不如此,你一定感觉到不正常。就象在社会上的人们,你为什么当和尚,难道你失恋了吗?难道有病么?许许多多的问题摆在你面前,是啊!若然我们清楚,如果有比世间的所谓的利益和所得更好的东西,你一定会放弃那些世界人所谓最高贵的东西,最可爱的东西,最珍贵的东西,你一定会舍弃。当然,古德先贤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据说国清寺,许多人往生的特别。听蕴观法师讲,我非常感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就是我们学习得榜样。那么,我们今天也就终于能够理解,“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如果能够“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话,那我们怎么会拘泥人我是非之中呢?恩恩怨怨,人我是非,总是阻碍着我们看的不远,我们总是顾及到眼前的事情;我们带着近视眼镜,我们看不了太远;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有人性的弱点,因为是人,我们看的特别狭隘;所以走出来、走出来,但是很艰难。所以经里说:“以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那毫端和微尘都是极其微小的,但是若然你明白了,那也是代表着空性的话,你的心量一定是博大的;我们现在实在是一个心量的问题,实在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不能改变,若然我们的心量和观念得以改变的话,那我们今天就不应该是这样的一种烦恼啊!痛苦啊!不应该如此。那么所以我们今天来看这个“大”超越于内外超越于好坏,超越于高、低、贵、贱、美、丑;超越,一定是超越的;所以“大”。过去李白讲:“蜀道难,意欲峨巍乎高哉”,高啊!是在是高,现在我们也说“大”呀!实在是大。大到什么程度,它超越……就是在好、坏、高、低、美、丑,在迷和悟之间,它的界限被打破。所以是一种超越;这种超越,不是一种混淆事物存在的假象,不是违背世俗谛这样的名分,只是作为观念上的打破,因为我们存在于一个所谓的二元的世界里,比如说:“好坏、高低、贵贱、美丑”,我们就局限在那里,我们局限在那里的时候,就形成了挂碍。形成挂碍,就会有烦恼,就会有执著,就不能够得以解脱。所以的!就要超越,内外及二元的观念的束缚。二元就是对立,我们以为一切对立的都是真实的,总以曾经有过的辩证法里的说,矛盾是无处不在的,所以矛盾就是对立。但是佛教讲统一是永恒的,因为对立的双方都在不停的变化。因为三法印告诉我们,诸行无常,没有常的东西,都在动,都在变化;诸法无我,没有主宰,佛法从来不承认又一个实在的永恒不变的东西,都在动,都在变化,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不是万能的上帝。

  有人说:“佛法是神,是相信神;是唯心主义”。我说对不起,佛法不是这样的。佛法的心是超越于我们的肉团心,我们的分别心,超越它……不超越就没有办法,所以在这里我们要明白这种二元的界限,这种中间的界限要超越,它不超越就没有办法。比如说好,好到什么程度坏人的朋友,他认为也是好,好人的朋友他认为也是好,好到什么程度,坏到什么程度,非常的微妙;不是一个确定的观点;若然这个观点是确定,那就只有一法则,它不是定法,所以我们不能用一种定性值的观念去给事物下结论。因为那是符号,那是假名安立,因人而异;我们可以运用语言这样一个工具,但是你去表达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时候是苍白的,但佛法恰恰追求的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一切的语言文字仅仅是借助我们一个所用的工具而已。就象我们所说的船与筏的这样一个比喻,它是借助于船筏来到达彼岸。如果你到达了彼岸,船筏已经无用,所以是工具。所以空性,也就是我们的清净心,那么面对于此,所谓的空性,虽周遍一切;“大”太大,但我们太小了,相对之下我们太小了。小到什么程度?小到六道轮回,只好在这样一个圈子去转;所以我们要开发我们的心量。

  所以我们要开发我们的心量,那么就要开阔我们的视野。因为心量就是智慧,那么只是不能。所以以假为真,我们把假的、外在的、存在的,所谓的各种颜色,男女各种宇宙万有的,一切我们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事物,以为是一种实在的,所以就认假为真,认假为真的结果是什么?那么就是把肉团心当作真心。把那种缘影的;也就是本来是影子幻化的分别心。

  我们看到外在的事物都是在动,都是在变化的。比如说你昨天见到一条河流,你见一条河流的时候,你今天又去,但是你的意识里面依然还活在过去,凭着你过去的经验,给这条河流下一个定义,是什么河。但是记住这条河已经流过去。不仅仅是现在流过去了,昨天流过去了,现在正在流过去,将来也会不断的流过去,你能够跟事物的真相同步吗?倘若能跟事物的真相同步,你一定是自在的。但是反观我们自己,当事情一旦发生的时候,我们会采用一种什么态度?采用一种把它留下来,留下来干什么?使自己盲目的欢喜!盲目的痛苦,盲目的……因为你留在第二念,事物已经过去了,你为什么会为过去的事情而烦恼?而盲目呢?

  因为我们相信它是真实的。所以我们要从里面走出来,但是走出来是容易的一件事吗?不是容易的事,就象我们带着眼镜看世界,我们带着红眼镜,我们看到世界就是红的;我们带着绿色的眼镜看到是就它就绿色的;你若让它不相信,它绝对不接受;所以佛法的过程是什么?就是让我们所有人把眼镜摘下来,这个眼镜就是每一个人个体的我执啊!我们愿意;我们相信;我们喜欢;我们希望都带着我在起作用。所以把我执打破,一切的我的以出发点拥有的一切都将烟消云散。但是我们太习惯了!太习惯了……存在的假象。

  过去在佛经里有这样一个比喻;叫做“盲人摸象”,盲人摸象,他只是看到了事物的局部,看到…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