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

  静波法师讲(一)

  尊敬的上可下明大和尚,尊敬的各位老前辈、各位法师:

  因为我的学长允观法师的因缘,能够有因缘来到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讲《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在我迈进国清寺山门那一刹那我的心情是不平静的。因为我出家的寺院是哈尔滨极乐寺,那也是一座天台宗的道场,倓虚法师所建;所以回到祖庭的感觉是追本溯源。可遗憾的很,对于天台宗我不是内行,但是我愿意……我愿意追随祖师的足迹……

  昨天我同上可下明大和尚交谈的时候,知道国清寺的历史让我感动,有那么多的老前辈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在这里坚守阵地,维护道场,真的让我非常非常的感动。在感动之余呢,我在想佛法是代代相传的,在代代相传之中,有一种精神的动力,就是前辈的人格魅力。因为这样的人格魅力才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乃至我们的后来人沿着佛法的足迹走下去……走下去……

  虽然我在北京的佛学院学了几年,但是面对佛法的真修行,我是惭愧的。我仅仅是学了一点点文字般若而已,所以实实在在不敢班门弄斧。因为都是老前辈啊!尤其是在这天台宗的道场,但是盛情难却啊!

   只好如古德所说的:“以有畏之心,登无畏之座”;“以木讷之口,释解义之言”。

   那么面对经王华严经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品入法界品。那么经王啊!众经之王,经王里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是我记忆犹新呢!

  “抛一微尘出大千经卷”让我目瞪口呆。为什么目瞪口呆?

  华严经的境界实实在在太博大了!太博大了……所以佛陀最初说华严的时候没有人能接受它。所以佛陀只好说阿弥陀经。为什么?因为不契机,众生的根基未能达到啊!那么华严经的最后一品也称为“大方广佛华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讲的时候仍然是惴惴不安的,的的确确是这样的;因为面对这样的场景、这样的道场、这样的老前辈、的的确确是第一次。所以呢,讲错了请老前辈们指点;一定要请老前辈们指点,因为这不是我有意……

  那么因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所以有“百城芫荽,童子难寻”一说。从文殊菩萨开始,大乘佛法华严经五十三参,以普贤王菩萨为终止。整个一个过程之中,无非告诉我们一个我们寻找一条修行的路,可以访道寻师,便参诸善知识。为了什么?为了寻求佛法的真谛应该如此,那么寻求佛法的真谛之后应该是什么?告诉我们一定要身体力行,去实践!普贤菩萨行愿指的就是去行,去走这样一条路,去实践这样一条路。如果学佛仅仅停留在“说”,仅仅停留在研究学问上。那是非常可怕的,那就是世间人的学问。他们为了自己的学位,为了自己的工资,可能去研究去钻研。但是出家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解脱啊!成佛啊!

  我们跟世间人的价值观念是完全不能等同的。若然去等同的话,就忘记了我们的方向。忘本!如果忘本的话,那穿着这身衣服……凌迟不复。正如挂羊头卖狗肉,其实非常非常麻烦,所以学佛就要落到实处。

  那么如此啊!我们就想到了四大名山给我们的启示。

  四大名山,四大菩萨,那么五台山文殊菩萨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文殊菩萨,骑个狮子,拿个剑,无所畏惧,狮子吼吗!无所畏惧。代表佛法的知见,代表智慧无所畏惧,没有这个根就没有普贤行。所以说我们在想啊!因为有了文殊菩萨的智慧,才有了普贤菩萨骑着大象稳稳的一步一步的、源源不断在走,踏踏实实的啊……当然了我们也考虑到观世音的慈悲,地藏王菩萨的大愿,因为有了知见、有了智慧,所以佛教怎么叫空王,因为有了空,所以才能够慈悲于众生,因为与众生同体,因为是空。所以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应该是这样的感受。

  那么我曾经在年前第一次来天台山的时候,我的目的是朝普陀山观世音菩萨,来到这里的时候,突然间感觉到应该到祖庭看一看,为什么要去朝普陀山呢?我有这样的一个想法。

  在小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说俗有二僧一贫一富,两个人都发心哪……要朝拜南海大士。贫者突然间来到富和尚的房间里说:“我已经去过了”,朝拜过南海大士了;这个富和尚、富僧问:“我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想买船去南海,一直都没有走成,你凭什么去呀!”“我只是一钵一瓶,只是一个吃饭的饭碗,一个成水的瓶子而已。”富者听了面有惭色……

  其实学佛还是要去实践,不要老是说。当然在没有明白、没有明理之前还是要说的。

  那么如果有一天临命终时,是否能面对普贤菩萨行愿品所说的最后刹那?人终是要死的,无论它活的年龄多大,这是一个事实。佛教徒不回避死亡,若然回避死亡,非佛教徒。

   正是因为如此,最后刹那,就是最后的一念呢!最后的一念!一切诸根悉皆散坏。我们的四大不调了,马上就要散坏了。一切眷属悉皆舍离,就是说必须要舍离;我们所有的缘分都要了了,如果你不了的话你就放不下,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如果你不了的话就真的能够不了吗?不可能!所以说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

  

  我们就要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无论你生前你多有权威,那你都要退失。为什么?因为你已经无能为力了,你必须向你拥有的一切告别,向你拥有的一切再见,这就是人生。所以说辅相大臣,宫城内外,相马车乘,珍宝伏藏所有一切无复相随,哪怕你贵为国王啊!那么你的大臣,你的宰相、乃至你的宫殿所有一切无复相随,你的国城啊!所有……所有的一切包括你的相、马;你的所谓的华丽的车乘,国王座的肯定与众不同;那么珍宝,你所有珍宝,所有收藏的一切,什么古玩呢,字画啊!如是一切,无复相随,无论你积累多少财富没有办法带走一文的。

   连这个……啊……曾经在欧洲的大帝,它在临死的时候他让人们呢……给那个棺材抠了两个窟窿,它告诉他的臣子,你把我的手放在外边,他的臣子们不明白,说陛下何意呀?他说我要告诉人们的一个道理,我两手空空的来了,我又两手空空的去了……

  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现实。不论你愿意不愿意,你放得下放不下,你都得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那么为此愿望不相舍离,普贤菩萨行愿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所以这个为什么?这个五十三参最后回向西方极乐世界,说明我们的娑婆世界的众生是极苦的,我们一定要同极乐的……西方的极乐世界净土相应,因为极苦的必然能用极乐的去接引,正是因为这样的因缘,所以我们倍加珍惜净土一门。

  那么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面对这样的一个人生的结果、一个过程,能够真的面对我们的死亡,面对我们所曾经眷顾的一切吗?所以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正是应为这样一个道理,所以我们走进了普贤行愿品,去发现普贤王的足迹,它的功德、他的愿力、它的行,所以循着这样的一条足迹我们去追随于他,所以我们扪心自问,我们也能够向普贤王一样吗?无有挂碍,于西方净土相应相契吗?这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学佛来讲,是没有意义的。今天来探讨普贤行愿品来讲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佛法不懂的时候一定要说,懂了时候还说什么呢?那就去做了,没有什么余地可说,所以面对一个佛教徒,尤其是作为一个出家人就是要去做了,一定找准自己所在的位置。一定找准自己所在的位置,华严经作为修行的可行之路,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光明大道。我们追寻佛陀导演的光明之路,深受其意吧!我们只能够这样了,你要去学,你一定要去学,你就一定要清楚,普贤王菩萨的愿力!你就一定要清楚佛陀的悲心!为什么?因为如果我们去读诵的时候,一定要清楚,那是普贤王的经验。如果我们什么也没有感受,那么我们可以说我们又把它还给了佛陀。于我们丝毫无益,所以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走进去,必须同它相应相契。

  那么让我们来解释经题,我们来探讨经题:“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那么所谓“大”也是说十法界共有之心体,在我们的晚殿里面我们会经常念华严经的一个偈子,“若人预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其实心最大”。大,是指心体而言,指法体而言,一切唯心造,可见十法界同一心法.十法界同一心法,一心经十法界,所以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但是呢!!面对我们今天的众生来讲,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看不开人生。所以总是拘泥在那么一点恩恩怨怨那一点矛盾之中,不能走出来,在那里唉声叹气,所以说人生苦啊!苦啊!人生真的苦吗?佛陀针对于众生所以说苦,其实没有苦,是众生的贪欲所造成的结果。可见那十法界同一心法。“界”虽有十种,佛、菩萨、声闻、缘觉、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天、人十法界众生,其法体只是一心净而已,什么是心呢?这个心就是空性。空性,怎么样才能探讨空性呢?空性就是所谓的我们刚才所说的心,同一心法,唯心造……一切心法唯心造。这个心呢!在楞严经理面也讲过,七处增心,心在内,心在外,心不在两中间。心不再根里,最后阿难哭泣。为什么呢?因为他不甘心没有心。不甘心没有心呢!最后的,自己的执著才导致了自己的恐惧,所以他哭泣。

  那么在弥陀要结里面也曾经说过,心不在内,不再外,不再两中间,你到底在哪里?这个心

  心是无所得的,是空性。怎么样认识空性呢?在印度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国家,一个王国….当然有国王、又宰相,这个宰相是非常有智慧的,当然他是最好的佛教徒了,他经常唱的一首歌是什么?所有的人都是瞎子,包括国王。那么,国王看见宰相的时候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也知道宰相是一个智者,那么,于是乎宰相就做了一个游戏。他拿了一块布,让后把他包在自己的屁股和腿上,让后在王宫里转来转…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