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
靜波法師講(一)
尊敬的上可下明大和尚,尊敬的各位老前輩、各位法師:
因爲我的學長允觀法師的因緣,能夠有因緣來到天臺宗的祖庭國清寺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在我邁進國清寺山門那一刹那我的心情是不平靜的。因爲我出家的寺院是哈爾濱極樂寺,那也是一座天臺宗的道場,倓虛法師所建;所以回到祖庭的感覺是追本溯源。可遺憾的很,對于天臺宗我不是內行,但是我願意……我願意追隨祖師的足迹……
昨天我同上可下明大和尚交談的時候,知道國清寺的曆史讓我感動,有那麼多的老前輩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在這裏堅守陣地,維護道場,真的讓我非常非常的感動。在感動之余呢,我在想佛法是代代相傳的,在代代相傳之中,有一種精神的動力,就是前輩的人格魅力。因爲這樣的人格魅力才激勵著我們這一代人,乃至我們的後來人沿著佛法的足迹走下去……走下去……
雖然我在北京的佛學院學了幾年,但是面對佛法的真修行,我是慚愧的。我僅僅是學了一點點文字般若而已,所以實實在在不敢班門弄斧。因爲都是老前輩啊!尤其是在這天臺宗的道場,但是盛情難卻啊!
只好如古德所說的:“以有畏之心,登無畏之座”;“以木讷之口,釋解義之言”。
那麼面對經王華嚴經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品入法界品。那麼經王啊!衆經之王,經王裏曾經有這樣一句話是我記憶猶新呢!
“抛一微塵出大千經卷”讓我目瞪口呆。爲什麼目瞪口呆?
華嚴經的境界實實在在太博大了!太博大了……所以佛陀最初說華嚴的時候沒有人能接受它。所以佛陀只好說阿彌陀經。爲什麼?因爲不契機,衆生的根基未能達到啊!那麼華嚴經的最後一品也稱爲“大方廣佛華嚴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講的時候仍然是惴惴不安的,的的確確是這樣的;因爲面對這樣的場景、這樣的道場、這樣的老前輩、的的確確是第一次。所以呢,講錯了請老前輩們指點;一定要請老前輩們指點,因爲這不是我有意……
那麼因爲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所以有“百城芫荽,童子難尋”一說。從文殊菩薩開始,大乘佛法華嚴經五十叁參,以普賢王菩薩爲終止。整個一個過程之中,無非告訴我們一個我們尋找一條修行的路,可以訪道尋師,便參諸善知識。爲了什麼?爲了尋求佛法的真谛應該如此,那麼尋求佛法的真谛之後應該是什麼?告訴我們一定要身體力行,去實踐!普賢菩薩行願指的就是去行,去走這樣一條路,去實踐這樣一條路。如果學佛僅僅停留在“說”,僅僅停留在研究學問上。那是非常可怕的,那就是世間人的學問。他們爲了自己的學位,爲了自己的工資,可能去研究去鑽研。但是出家人他們的目的是什麼?解脫啊!成佛啊!
我們跟世間人的價值觀念是完全不能等同的。若然去等同的話,就忘記了我們的方向。忘本!如果忘本的話,那穿著這身衣服……淩遲不複。正如挂羊頭賣狗肉,其實非常非常麻煩,所以學佛就要落到實處。
那麼如此啊!我們就想到了四大名山給我們的啓示。
四大名山,四大菩薩,那麼五臺山文殊菩薩給我們的啓示是什麼?文殊菩薩,騎個獅子,拿個劍,無所畏懼,獅子吼嗎!無所畏懼。代表佛法的知見,代表智慧無所畏懼,沒有這個根就沒有普賢行。所以說我們在想啊!因爲有了文殊菩薩的智慧,才有了普賢菩薩騎著大象穩穩的一步一步的、源源不斷在走,踏踏實實的啊……當然了我們也考慮到觀世音的慈悲,地藏王菩薩的大願,因爲有了知見、有了智慧,所以佛教怎麼叫空王,因爲有了空,所以才能夠慈悲于衆生,因爲與衆生同體,因爲是空。所以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應該是這樣的感受。
那麼我曾經在年前第一次來天臺山的時候,我的目的是朝普陀山觀世音菩薩,來到這裏的時候,突然間感覺到應該到祖庭看一看,爲什麼要去朝普陀山呢?我有這樣的一個想法。
在小的時候,看到一篇文章,說俗有二僧一貧一富,兩個人都發心哪……要朝拜南海大士。貧者突然間來到富和尚的房間裏說:“我已經去過了”,朝拜過南海大士了;這個富和尚、富僧問:“我這麼多年來,一直都想買船去南海,一直都沒有走成,你憑什麼去呀!”“我只是一缽一瓶,只是一個吃飯的飯碗,一個成水的瓶子而已。”富者聽了面有慚色……
其實學佛還是要去實踐,不要老是說。當然在沒有明白、沒有明理之前還是要說的。
那麼如果有一天臨命終時,是否能面對普賢菩薩行願品所說的最後刹那?人終是要死的,無論它活的年齡多大,這是一個事實。佛教徒不回避死亡,若然回避死亡,非佛教徒。
正是因爲如此,最後刹那,就是最後的一念呢!最後的一念!一切諸根悉皆散壞。我們的四大不調了,馬上就要散壞了。一切眷屬悉皆舍離,就是說必須要舍離;我們所有的緣分都要了了,如果你不了的話你就放不下,必須面對這個現實。如果你不了的話就真的能夠不了嗎?不可能!所以說面對這樣的一個現實。
我們就要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無論你生前你多有權威,那你都要退失。爲什麼?因爲你已經無能爲力了,你必須向你擁有的一切告別,向你擁有的一切再見,這就是人生。所以說輔相大臣,宮城內外,相馬車乘,珍寶伏藏所有一切無複相隨,哪怕你貴爲國王啊!那麼你的大臣,你的宰相、乃至你的宮殿所有一切無複相隨,你的國城啊!所有……所有的一切包括你的相、馬;你的所謂的華麗的車乘,國王座的肯定與衆不同;那麼珍寶,你所有珍寶,所有收藏的一切,什麼古玩呢,字畫啊!如是一切,無複相隨,無論你積累多少財富沒有辦法帶走一文的。
連這個……啊……曾經在歐洲的大帝,它在臨死的時候他讓人們呢……給那個棺材摳了兩個窟窿,它告訴他的臣子,你把我的手放在外邊,他的臣子們不明白,說陛下何意呀?他說我要告訴人們的一個道理,我兩手空空的來了,我又兩手空空的去了……
這就是人生,這就是現實。不論你願意不願意,你放得下放不下,你都得面對這樣一個現實。那麼爲此願望不相舍離,普賢菩薩行願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所以這個爲什麼?這個五十叁參最後回向西方極樂世界,說明我們的娑婆世界的衆生是極苦的,我們一定要同極樂的……西方的極樂世界淨土相應,因爲極苦的必然能用極樂的去接引,正是因爲這樣的因緣,所以我們倍加珍惜淨土一門。
那麼作爲一個佛教徒,我們面對這樣的一個人生的結果、一個過程,能夠真的面對我們的死亡,面對我們所曾經眷顧的一切嗎?所以這是需要我們反思的。正是應爲這樣一個道理,所以我們走進了普賢行願品,去發現普賢王的足迹,它的功德、他的願力、它的行,所以循著這樣的一條足迹我們去追隨于他,所以我們扪心自問,我們也能夠向普賢王一樣嗎?無有挂礙,于西方淨土相應相契嗎?這是一個問題,所以我們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對于我們學佛來講,是沒有意義的。今天來探討普賢行願品來講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以佛法不懂的時候一定要說,懂了時候還說什麼呢?那就去做了,沒有什麼余地可說,所以面對一個佛教徒,尤其是作爲一個出家人就是要去做了,一定找准自己所在的位置。一定找准自己所在的位置,華嚴經作爲修行的可行之路,給我們提供了一條光明大道。我們追尋佛陀導演的光明之路,深受其意吧!我們只能夠這樣了,你要去學,你一定要去學,你就一定要清楚,普賢王菩薩的願力!你就一定要清楚佛陀的悲心!爲什麼?因爲如果我們去讀誦的時候,一定要清楚,那是普賢王的經驗。如果我們什麼也沒有感受,那麼我們可以說我們又把它還給了佛陀。于我們絲毫無益,所以正是因爲如此我們必須走進去,必須同它相應相契。
那麼讓我們來解釋經題,我們來探討經題:“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那麼所謂“大”也是說十法界共有之心體,在我們的晚殿裏面我們會經常念華嚴經的一個偈子,“若人預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其實心最大”。大,是指心體而言,指法體而言,一切唯心造,可見十法界同一心法.十法界同一心法,一心經十法界,所以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但是呢!!面對我們今天的衆生來講,斤斤計較,小肚雞腸,看不開人生。所以總是拘泥在那麼一點恩恩怨怨那一點矛盾之中,不能走出來,在那裏唉聲歎氣,所以說人生苦啊!苦啊!人生真的苦嗎?佛陀針對于衆生所以說苦,其實沒有苦,是衆生的貪欲所造成的結果。可見那十法界同一心法。“界”雖有十種,佛、菩薩、聲聞、緣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天、人十法界衆生,其法體只是一心淨而已,什麼是心呢?這個心就是空性。空性,怎麼樣才能探討空性呢?空性就是所謂的我們剛才所說的心,同一心法,唯心造……一切心法唯心造。這個心呢!在楞嚴經理面也講過,七處增心,心在內,心在外,心不在兩中間。心不再根裏,最後阿難哭泣。爲什麼呢?因爲他不甘心沒有心。不甘心沒有心呢!最後的,自己的執著才導致了自己的恐懼,所以他哭泣。
那麼在彌陀要結裏面也曾經說過,心不在內,不再外,不再兩中間,你到底在哪裏?這個心
心是無所得的,是空性。怎麼樣認識空性呢?在印度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國家,一個王國….當然有國王、又宰相,這個宰相是非常有智慧的,當然他是最好的佛教徒了,他經常唱的一首歌是什麼?所有的人都是瞎子,包括國王。那麼,國王看見宰相的時候心裏很不是滋味,他也知道宰相是一個智者,那麼,于是乎宰相就做了一個遊戲。他拿了一塊布,讓後把他包在自己的屁股和腿上,讓後在王宮裏轉來轉…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