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不二法門品
靜波法師講于新加坡
(第叁講 下)
本文根據錄音整理 錯漏之處 敬請指正
整理人 慧雪 校稿 悲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無上甚深微炒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那麼沒有有漏也沒有無漏,即無有此想。沒有這樣的想法你就沒有這樣挂礙,如是你就會不著相了,你也不再認爲死就是斷滅了,你也會不認爲生就是一種榮幸,不再這麼認爲了。因爲生是假生,死是假死。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真正解脫就是改變觀念,所以你不著相。但是你也不執著無相。不執著有相也不執著無相,你就覺得沒有了、斷滅也是不行的。該是男人就是男人,該是女人就是女人,該是什麼就要是什麼。但是你要面對這種是什麼而不去執著,就是進入于不二法門。這就是證入不二法門。這是很難得的,大家都是停留在表面上。沒有透視沒有大智慧,于是都消化不良,都是局限,學來學去都是心量很小,沒有突破,沒有突破這種二元中間那條界限,打破他一定打破他,打破他你有希望的。
下邊經文“淨解菩薩曰:有爲無爲爲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得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第十一位菩薩站起來發言談自己對不二法門的感悟。這位菩薩見解純正無染,所以稱爲淨解,正知見,學佛按照西藏的佛教的說法,學佛要有叁個條件。第一個要有出離心,你要從固定的觀念行爲走出來,不要再執著,出離畫地爲牢,佛教講的如意,如意是什麼意思呢?是回頭才如意。如意是帶鈎的,如意像雲彩卷一樣,如意像靈芝一樣。因爲雲是變化的,變化的你怎麼可以執著他呢,他一直在動,回頭就吉祥回頭就如意。而且他還告訴我們如果你不再執著了,回頭都是靈丹妙藥,能夠療治百病。人的病都是貪嗔癡引發的,到老了得腫瘤得癌症,說實在的,你不愛生氣的人你心量非常大的人不會得這樣的病,那個不是一天兩天才完成這個病竈的出現,所以你要回頭你知道他不固定,你不要上當不要受騙,你的病改變了。很多學佛的人確實改變了他自己的疾病。在北京居士林的時候我們認識幾位居士原來是癌症,學佛了之後癌症有的一直也沒有發展,有的就轉化不是癌症了,我們認識一個居士本來是肝硬化,通過聽經之後聽法之後,幾個月之後到醫院一化驗都正常。你想想,改變了思想你就會改變行爲,改變了行爲你就會改變你的命運,所以改變疾病很正常,人情緒最容易生病了,所以說學佛有很多好處,生也安樂死也安樂,也不在乎生也不在乎死,也不怕生也不怕死,一直活得很大氣。他站起來說: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即心有造作和心無造作,一個是有爲法,一個是無爲法。凡夫與二乘人以爲有二法。凡夫人以爲有爲法和無爲法是兩個,是對立的,一個是解脫的,一個是輪回的。他們之間格格不入。我們很多人愛憎分明,受傷的是自己。當然有人說,法師你說不愛憎分明,和稀泥嗎,不是,我們要講原則,但是你心裏不要執著,你要告訴別人錯了或者對了,但是你不能執著這個對了或者錯了。因爲什麼,因爲你爲了恒順世間法,恒順衆生,你告訴別人對了還是錯了,只要你告訴叁遍之後,你不要再告訴他了,因爲他不接受你的時候就是因緣,不可強求。所以我們說這不是放棄這叫放生,放生暫時先保持一點距離,讓他反醒一下,有一天他要感恩你,他會感謝你,如果你要求他太高,他會恨你,他會煩你。所以作爲一個在家的佛教徒怎麼樣,首先以身作則,化解煩惱,笑口常開,心裏面法喜充滿,歡喜自在,你就會影響別人。佛教徒做得很好呀,承當快樂,負責任,不是很好嗎,還要去努力,還要去讓別人感覺到你很成功,這就很好呀。所以有人說佛教徒消極,誰說消極,不消極呀,是你誤會了,看明白更積極。我知道今天我不講經,我把今天也會浪費,怎麼樣,我就得講,我講了多心裏塌實呀,我也改變我了,我也改變別人了,活得才有價值呀,要不然你浪費生命呀。
如果離開一切名言概念,所以上面那句話“若離一切數”,這個數就是名言概念,他是張叁,他是李四,他是人,他是老虎,他是椅子,他是麥克風,那個是供果,那個是佛像,都是一切數,名言概念。是我們人規定的呀,有些是外來的,我們接受這種信息這種觀念,我們認爲他是實在的,那麼就必須要突破這種名言概念。因爲你認爲這種名言概念是實在的,他就會影響你,他就會困擾你,他就會束縛你。但是如果你突破他,你就是達到了無所得的境界。本來沒有實在性,他在變化,我們也在變化。所以金剛經告訴我們“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哪裏是實在,所以你認爲實在你上當你受騙了,所以你的世界會因爲你的執著生命的質量下降,如果你不執著,提升了。如果你無所得,你走出來了。就是這樣,非常說理。當然你說我習慣了,習慣是什麼,就是業力,習慣了貪嗔癡,就像有人說如果我不跟他計較是不是顯得我很窩囊呀,是不是顯得證明我很怕他,不是這樣的。如果你有這樣的觀念就說明你還是沒有突破,你突破了就沒有這樣的比量了。是不是我怕他,你要逞英雄嗎?是沒有必要的。輪回才這樣,不輪回不會是這樣,當然你可能改變他的時候你可能會引導他會開示他,當你不能夠改變他,你就不要去引導不要去開示,怎麼樣呀,沈默。沈默能解決很多問題呀。希臘哲學家說“沈默是金,雄辯是銀。”此時無聲勝有聲,到最終的時候維摩居士就是沈默的,是無話可說的。真正的感悟就是這樣,是你的因緣不是別人的,如果知識可以,互相交流可以,但是對于佛法的感悟就靠你自己的因緣了。我們面對淨解菩薩,我們也要反思,我們也要去琢磨我們自己做的哪方面的缺陷去改善一下,這種改善非常有意義,這就是修行。修行是什麼,修行就是改變。我原來那樣,我現在這樣了,不困難,思想的改變。錯覺,原來你認爲那是錯覺。就像我們比喻過,說你戴著紅色的眼鏡,你看誰都是紅的,你看世界都是紅的。如果你戴綠色的,你看誰都是綠的,你看這個世界也是綠的。學佛就是要包容你要換位思考,別人和你不一樣,你爲什麼一定要求別人和你一樣呢,不現實吧。包容允許別人那樣,但是這不是目的,這僅僅是最初的開始,目的把眼鏡摘下來,你發現什麼也沒有,你調過頭來你再去人們在爭在鬥呀,你是我非呀,然後你才發現似是而非,都是沒有摘下自己的我執的眼鏡,這個時候你自在了,所以要去突破呀,所以要去離開一切的名言概念。所以你不要被名言概念所束縛,說你好你美呀,特別高興。你是菩薩呀,你高興。你業障鬼呀,你馬上就急了,上當了。說我菩薩我也坦然,說我業障鬼我還是坦然,那你就不二法門了。當然你說讓一個本來對佛法沒有多少認知的人達到這種境界,不可能,他會抱怨這個法師今天對我不好,所以我不去了。他會覺得另一個寺廟好,你要知道《六祖壇經》有一句話,“苦口的是良藥,逆耳的是忠言”,苦口良藥利于行的,利于病的。所以大家要珍惜讓我們成長的因緣,而這個因緣往往是棒喝的。就像明代的德山宣見和尚在禅堂裏,拿著一個棒子,問什麼是佛,下面的人說佛就是覺者就是醒來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砰一棒子,一下就打懵了。錯了,一下就懵了,就沒有錯呀,旁邊的人也懵了,就這麼學的就這麼教的,就這麼看書來的呀。他還問,什麼是佛,這個時候就沒人敢說話了,旁邊有個出家人,他呯就給一棒子,他說我沒說呀,你打我幹什麼,他說我看你要說呀,說和不說都是不能執著的。說也不對不說也不對,都不對了,都不要去執著。當然今天你打誰都跟你急,把棒子搶下來,不打你才怪呢。這就是事實,不願意開悟,不願意成長,不願意解脫,所以說佛法是契理的,契機的,面對今天的因緣我們大家還是要珍惜,百千萬劫難遭遇。可以這樣講,容易得到我們不會珍惜。義淨叁藏,他在做法師,中國的法師到印度去取經,做一首詩,最後有這樣一句,“後人如未按斯旨”,後人不知道,十個法師去了,回來的只有兩叁個,那幾個中途都死掉了,因爲你要通過爬山呀、過河呀,艱難至極呀,所以把這個經典取回來。經過千辛萬難,不容易的,所以後人如未按斯旨,不能夠理解這其中的苦辣酸甜,往往講經容易看哪,很容易呀,資訊越發達人的信心減少了,降低了,並不因爲這增加了。如此就會達到平等沒有差別,也就是心有造作心無造作,有分別無分別,有爲法無爲法,從這裏面走出來都是不可得的,都是緣起的。如此心與虛空等同,這個心一點不執著一點不挂礙,那你跟虛空就一樣了。所以祖師說學佛走的是什麼道呀,大家不知道說菩薩道,有的人說什麼佛道,錯了,鳥道。天空中飛的鳥有痕迹嗎,沒有痕迹呀,自在,鳥道才自在,佛道菩薩道,就是要走鳥道,鳥道才自在,隨緣自在,我想這麼飛就這麼飛,想那麼飛就那麼飛,那你一定自在,心裏了無牽挂,沒有痕迹可尋,所以是鳥道。因爲證得清淨的空慧,清淨就是沒有執著沒有的挂礙的,平等的,所以是空慧,因爲你跟空相應了,不再執著了,智慧現前。你知道空,而你並沒有相應,這是什麼,這叫文字般若,說你會念這《維摩诘經》那不是本事。說我會消化我會理解我會用,這個是本事,因爲這個文字般若是要通達實相般若,空平等,但是還不夠,因爲你並沒有證悟,所以你要去觀照,觀照般若才是真般若,觀照是你要去相應,你要去受益,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清淨空慧的這種獲將會使我們沒有障礙,沒有任何障礙,你想邁哪一只腳就邁哪一只腳。當然你到寺院裏你看別人隨緣邁那只腳你就邁那只腳,別人在這邊走邁那只腳你也邁那只腳,但是你心裏沒有那種挂礙。當別人邁錯了,你也沒有說也不會說你錯了你…
《入不二法門品 第叁講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