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不二法门品
静波法师讲于新加坡
(第三讲 下)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 错漏之处 敬请指正
整理人 慧雪 校稿 悲贤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炒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那么没有有漏也没有无漏,即无有此想。没有这样的想法你就没有这样挂碍,如是你就会不著相了,你也不再认为死就是断灭了,你也会不认为生就是一种荣幸,不再这么认为了。因为生是假生,死是假死。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真正解脱就是改变观念,所以你不著相。但是你也不执著无相。不执著有相也不执著无相,你就觉得没有了、断灭也是不行的。该是男人就是男人,该是女人就是女人,该是什么就要是什么。但是你要面对这种是什么而不去执著,就是进入于不二法门。这就是证入不二法门。这是很难得的,大家都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透视没有大智慧,于是都消化不良,都是局限,学来学去都是心量很小,没有突破,没有突破这种二元中间那条界限,打破他一定打破他,打破他你有希望的。
下边经文“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得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第十一位菩萨站起来发言谈自己对不二法门的感悟。这位菩萨见解纯正无染,所以称为净解,正知见,学佛按照西藏的佛教的说法,学佛要有三个条件。第一个要有出离心,你要从固定的观念行为走出来,不要再执著,出离画地为牢,佛教讲的如意,如意是什么意思呢?是回头才如意。如意是带钩的,如意像云彩卷一样,如意像灵芝一样。因为云是变化的,变化的你怎么可以执著他呢,他一直在动,回头就吉祥回头就如意。而且他还告诉我们如果你不再执著了,回头都是灵丹妙药,能够疗治百病。人的病都是贪嗔痴引发的,到老了得肿瘤得癌症,说实在的,你不爱生气的人你心量非常大的人不会得这样的病,那个不是一天两天才完成这个病灶的出现,所以你要回头你知道他不固定,你不要上当不要受骗,你的病改变了。很多学佛的人确实改变了他自己的疾病。在北京居士林的时候我们认识几位居士原来是癌症,学佛了之后癌症有的一直也没有发展,有的就转化不是癌症了,我们认识一个居士本来是肝硬化,通过听经之后听法之后,几个月之后到医院一化验都正常。你想想,改变了思想你就会改变行为,改变了行为你就会改变你的命运,所以改变疾病很正常,人情绪最容易生病了,所以说学佛有很多好处,生也安乐死也安乐,也不在乎生也不在乎死,也不怕生也不怕死,一直活得很大气。他站起来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即心有造作和心无造作,一个是有为法,一个是无为法。凡夫与二乘人以为有二法。凡夫人以为有为法和无为法是两个,是对立的,一个是解脱的,一个是轮回的。他们之间格格不入。我们很多人爱憎分明,受伤的是自己。当然有人说,法师你说不爱憎分明,和稀泥吗,不是,我们要讲原则,但是你心里不要执著,你要告诉别人错了或者对了,但是你不能执著这个对了或者错了。因为什么,因为你为了恒顺世间法,恒顺众生,你告诉别人对了还是错了,只要你告诉三遍之后,你不要再告诉他了,因为他不接受你的时候就是因缘,不可强求。所以我们说这不是放弃这叫放生,放生暂时先保持一点距离,让他反醒一下,有一天他要感恩你,他会感谢你,如果你要求他太高,他会恨你,他会烦你。所以作为一个在家的佛教徒怎么样,首先以身作则,化解烦恼,笑口常开,心里面法喜充满,欢喜自在,你就会影响别人。佛教徒做得很好呀,承当快乐,负责任,不是很好吗,还要去努力,还要去让别人感觉到你很成功,这就很好呀。所以有人说佛教徒消极,谁说消极,不消极呀,是你误会了,看明白更积极。我知道今天我不讲经,我把今天也会浪费,怎么样,我就得讲,我讲了多心里塌实呀,我也改变我了,我也改变别人了,活得才有价值呀,要不然你浪费生命呀。
如果离开一切名言概念,所以上面那句话“若离一切数”,这个数就是名言概念,他是张三,他是李四,他是人,他是老虎,他是椅子,他是麦克风,那个是供果,那个是佛像,都是一切数,名言概念。是我们人规定的呀,有些是外来的,我们接受这种信息这种观念,我们认为他是实在的,那么就必须要突破这种名言概念。因为你认为这种名言概念是实在的,他就会影响你,他就会困扰你,他就会束缚你。但是如果你突破他,你就是达到了无所得的境界。本来没有实在性,他在变化,我们也在变化。所以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哪里是实在,所以你认为实在你上当你受骗了,所以你的世界会因为你的执著生命的质量下降,如果你不执著,提升了。如果你无所得,你走出来了。就是这样,非常说理。当然你说我习惯了,习惯是什么,就是业力,习惯了贪嗔痴,就像有人说如果我不跟他计较是不是显得我很窝囊呀,是不是显得证明我很怕他,不是这样的。如果你有这样的观念就说明你还是没有突破,你突破了就没有这样的比量了。是不是我怕他,你要逞英雄吗?是没有必要的。轮回才这样,不轮回不会是这样,当然你可能改变他的时候你可能会引导他会开示他,当你不能够改变他,你就不要去引导不要去开示,怎么样呀,沉默。沉默能解决很多问题呀。希腊哲学家说“沉默是金,雄辩是银。”此时无声胜有声,到最终的时候维摩居士就是沉默的,是无话可说的。真正的感悟就是这样,是你的因缘不是别人的,如果知识可以,互相交流可以,但是对于佛法的感悟就靠你自己的因缘了。我们面对净解菩萨,我们也要反思,我们也要去琢磨我们自己做的哪方面的缺陷去改善一下,这种改善非常有意义,这就是修行。修行是什么,修行就是改变。我原来那样,我现在这样了,不困难,思想的改变。错觉,原来你认为那是错觉。就像我们比喻过,说你戴着红色的眼镜,你看谁都是红的,你看世界都是红的。如果你戴绿色的,你看谁都是绿的,你看这个世界也是绿的。学佛就是要包容你要换位思考,别人和你不一样,你为什么一定要求别人和你一样呢,不现实吧。包容允许别人那样,但是这不是目的,这仅仅是最初的开始,目的把眼镜摘下来,你发现什么也没有,你调过头来你再去人们在争在斗呀,你是我非呀,然后你才发现似是而非,都是没有摘下自己的我执的眼镜,这个时候你自在了,所以要去突破呀,所以要去离开一切的名言概念。所以你不要被名言概念所束缚,说你好你美呀,特别高兴。你是菩萨呀,你高兴。你业障鬼呀,你马上就急了,上当了。说我菩萨我也坦然,说我业障鬼我还是坦然,那你就不二法门了。当然你说让一个本来对佛法没有多少认知的人达到这种境界,不可能,他会抱怨这个法师今天对我不好,所以我不去了。他会觉得另一个寺庙好,你要知道《六祖坛经》有一句话,“苦口的是良药,逆耳的是忠言”,苦口良药利于行的,利于病的。所以大家要珍惜让我们成长的因缘,而这个因缘往往是棒喝的。就像明代的德山宣见和尚在禅堂里,拿着一个棒子,问什么是佛,下面的人说佛就是觉者就是醒来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砰一棒子,一下就打懵了。错了,一下就懵了,就没有错呀,旁边的人也懵了,就这么学的就这么教的,就这么看书来的呀。他还问,什么是佛,这个时候就没人敢说话了,旁边有个出家人,他呯就给一棒子,他说我没说呀,你打我干什么,他说我看你要说呀,说和不说都是不能执著的。说也不对不说也不对,都不对了,都不要去执著。当然今天你打谁都跟你急,把棒子抢下来,不打你才怪呢。这就是事实,不愿意开悟,不愿意成长,不愿意解脱,所以说佛法是契理的,契机的,面对今天的因缘我们大家还是要珍惜,百千万劫难遭遇。可以这样讲,容易得到我们不会珍惜。义净三藏,他在做法师,中国的法师到印度去取经,做一首诗,最后有这样一句,“后人如未按斯旨”,后人不知道,十个法师去了,回来的只有两三个,那几个中途都死掉了,因为你要通过爬山呀、过河呀,艰难至极呀,所以把这个经典取回来。经过千辛万难,不容易的,所以后人如未按斯旨,不能够理解这其中的苦辣酸甜,往往讲经容易看哪,很容易呀,资讯越发达人的信心减少了,降低了,并不因为这增加了。如此就会达到平等没有差别,也就是心有造作心无造作,有分别无分别,有为法无为法,从这里面走出来都是不可得的,都是缘起的。如此心与虚空等同,这个心一点不执著一点不挂碍,那你跟虚空就一样了。所以祖师说学佛走的是什么道呀,大家不知道说菩萨道,有的人说什么佛道,错了,鸟道。天空中飞的鸟有痕迹吗,没有痕迹呀,自在,鸟道才自在,佛道菩萨道,就是要走鸟道,鸟道才自在,随缘自在,我想这么飞就这么飞,想那么飞就那么飞,那你一定自在,心里了无牵挂,没有痕迹可寻,所以是鸟道。因为证得清净的空慧,清净就是没有执著没有的挂碍的,平等的,所以是空慧,因为你跟空相应了,不再执著了,智慧现前。你知道空,而你并没有相应,这是什么,这叫文字般若,说你会念这《维摩诘经》那不是本事。说我会消化我会理解我会用,这个是本事,因为这个文字般若是要通达实相般若,空平等,但是还不够,因为你并没有证悟,所以你要去观照,观照般若才是真般若,观照是你要去相应,你要去受益,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清净空慧的这种获将会使我们没有障碍,没有任何障碍,你想迈哪一只脚就迈哪一只脚。当然你到寺院里你看别人随缘迈那只脚你就迈那只脚,别人在这边走迈那只脚你也迈那只脚,但是你心里没有那种挂碍。当别人迈错了,你也没有说也不会说你错了你…
《入不二法门品 第三讲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