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與平等

  慈悲與平等

  ——靜波法師開示節錄(錄音整理)

  本文根據錄音整理 未經校稿 錯漏之處 敬請指正

  整理人:慧鑫

  所謂平等就是沒有差別的意思。

  

  人與人、人與動物,應該具備平等、尊重,是這樣的一個基本原則。所以有人說:佛教不殺生、不吃肉,其實就是平等所引發的一種結果。如果你發現了那只豬、那頭牛、那只羊……我們之間是平等的,你憑什麼要吃它?你沒有資格吃它嘛,就是你覺得:它就應該被我吃,理直氣壯的去吃,所以你幹了壞事,而你自己還覺得理直氣壯。佛教要體現一種慈悲,首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你和他之間都有一樣生存的權利,都是生命,你有什麼權利剝奪他的生命,而維持你的生命?我覺得是沒有權利的。所以學佛不殺生不是一種恐懼,不是下地獄,重要的問題是因爲平等,平等而引發的一種慈悲。必須具備這一點!如果沒有這一點那有可能我們就誤解了佛教。佛教今天不殺生不吃肉是將來“我”怕還債。對不起,根本不在這,有這種可能性,但他不是絕對性的。

  

  慈悲是對他人、對其他動物的關懷。

  

  慈悲是“我”對其他人對其他動物的關懷。所以叫慈悲。他在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在遇到危難的時候,“我”能夠及時的伸出手來,幫他一把,這就叫慈悲!所以慈悲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沒有平等,就沒有慈悲。所以平等是根,慈悲是運用。因爲有了平等,你才可能慈悲啊。你們之間本來就不平等,你怎麼可能慈悲呢?那種慈悲不過是一種居高臨下而已 ,是因爲你吃不了飯你給他。“我”覺得嗟來之食,你吃不了的把剩飯給“我”,那能是平等的麼?對不對。“我”吃的東西就應該跟你一起分享,這叫平等。或者“我”還沒有吃,“我”願意把它給你,這叫慈悲,這叫平等。

  

  平等是慈悲的基礎,慈悲是平等的體現。表現形式表現出來的。佛陀主張: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姓平等。佛陀一直主張。婆羅們是宗教家;刹帝利是王族、國王;吠舍是平民百姓;首陀羅是奴隸。這四種種姓都是平等的。佛陀爲什麼看見了平等?因爲一切都是無常!而每個人必定要爲自己所作所爲付出一種平等駕禦傾向。就是你將來受報,你是要平了這些。所以都平等,死都一樣。你播種什麼你得什麼。你說能不平等麼?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面的。有人說了釋迦牟尼佛的平等只是一種理想。不對的!釋迦牟尼佛的這種慈悲是平等的。其實是體現在業果報應的平等性的。而不是因爲今天你是個奴隸你非要當個國王去發號示令,那就是胡鬧!因爲個人的因緣是不同的,所以我們不必要在“相”上去執著什麼,在“性”上你知道,每個人的因緣、果報都要自作自受。不是國王做了國王就不受報;不是婆羅門做了婆羅門不受報……都要受報。每個人的業緣因果都是這樣的。所以平等啊,這個平等給我們帶來的希望:我們也可以做國王;我們也可以做什麼?——可以做佛!而不是我們今天學佛之後我們永遠就是出家人,就是在家人,不是的。他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無限的天地,讓我們能夠改造我們自己的命運。隨著自己的努力方向而改變,這是可能的。

  

  不僅僅是性相平等,同時也是業報輪回方面的平等。平等即:無論什麼出身,都將一律按照自己造業的情形獲得相應的果報。你自己幹了好事就有好報;你幹了壞事就有壞報。沒辦法,這就是平等。平等應該是這樣的。一講起平等,別人就老是跟你講:你是這樣的“我”也應該是這樣的,好象理直氣壯的。對不起,你還不知道佛法。

  

  在《華嚴經》裏有這樣的說法:“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記住:這不是“相”!“相”上肯定有差異,但在“性”上都是無常的,沒有主宰。他們之間真是平等的,都是維系著空性,平等在空性。所以古大德有偈:“十方共聚會,個個學無爲,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誰能夠空掉執著,空掉煩惱,那你就是進了選佛場,你將來必定成佛,你將來一定能成佛。所以說,我們應該清楚,平等應該建立在“性”上。“性相界”是差異的,是表象,不是真實的,不是永恒的。張叁和李四長的不一樣,因爲張叁和李四的因緣不一樣。但是張叁和李四都是遵循著因果的法則:“無常無我”。這就是必然的一個規則。張叁和李四因爲所做的業果不一樣,將來他按照一個業果的法則來受報,這是平等的。都一樣,你這樣做了,你肯定有一種報,你那麼做了也肯定有一種報。有人說了:“我”就去學佛。學佛就改變了你受業報的方向,因爲你給它加了一種力。就象這杯水一樣。水——白水,加點糖,甜了;加點鹽,鹹了。它不一樣,爲什麼?你努力了,就那樣,你不努力那就這樣了。所以學佛的人,因果是可以通過我們自身的努力來得以改變的。只是告訴大家:就是因爲我們自己的“習氣、毛病、我執”太重了,所以很難改變。每個人都想不一樣,最後都差不多的一樣。爲什麼都一樣呢?因爲“貪、嗔、癡”是人的共性。所以你們常常都差不多,所以你真的想跟別人不一樣,那你必須脫胎換骨、洗心革面。但是你又不願意,因爲你怕疼啊,你怕疼怎麼辦呢?那只好就這樣,糊哩糊塗的輪回吧,差不多那就算了,就是那樣。甚至你會一直很驕傲的講:我比張叁強多了;我比李四強多了……你僅僅比張叁強比李四強,李四要墮地獄,你肯定就是餓鬼;李四要變餓鬼,你就是畜生……頂多是這樣,不可以這麼比。所以因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這樣一個離起見,建立起“平等大慈,同體大悲”。衆生和“我”是一體,“我”殺了一個衆生就等于殺了“我”自己,所以這個時候平等麼?

  

  “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我”無緣,“我”跟他沒有任何因緣,但是“我”也慈悲,“我”也對他“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慈能給衆生歡樂,悲能夠把衆生的痛苦解救出來,這就是慈悲的內涵,慈悲的含義。所以正是因爲慈悲有了這樣一個底蘊,就是建立在“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建立在空性,建立在法界的基礎上,所以我們覺得慈悲是有根據的,不是無緣無故的。佛法的慈悲,一定是有依據的。

  

  大乘佛教,把慈悲分爲叁個層次:

  

  第一種是小慈小悲。小慈小悲是指:對待衆生如嗣子,而“與樂、拔苦”。這是凡夫的慈悲,也有人,你能力不夠,對待與衆生,怎麼樣呢?就象自己的孩子一樣。能夠給他快樂,能夠給他拔去痛苦,這是凡夫的慈悲,因爲你僅僅是說,僅僅是理論上,你並沒有落在實處去。因爲你根本做不到這一點,而我們自己還不慚愧。覺得自己真正成佛菩薩了,那這個是沒有說服力的,所以這是小慈小悲。

  

  第二種是中悲中慈:指開悟了。開悟,你想想看啊,小慈小悲,爲什麼?因爲有一個“我”在,你怎麼可以把“我”唯一的一杯茶給別人呢?不可能!只有你喝飽了,剩了一點:你拿去吃吧。然後別人還很感謝你,其實這就是小慈小悲。中呢,就是做到無“我”了。“我”是什麼?“我”是假的呀,那“我”就能夠慈悲。“我”就能夠真正能把“我”擁有的這個,“我”給別人吃,“我”就能夠這樣做。 這一種是阿羅漢的境界。那麼也就是即有一切存在的現象,沒有實在的主宰的一個這樣的一個理,一個空性,而引發的一種慈悲。在這個時候你能夠做的比較心甘情願,原來你做的很不情願,憑什麼啊?曾經有一個老和尚來跟我講道理:“難舍能舍,難忍能忍”。他拿了一串念珠,一串很漂亮的念珠,我說:請把你的念珠給我結緣吧。“不行”——馬上就不行,不行就不要說漂亮的話。所以我希望佛法落到實處,有說服力的,這樣一個與實際生活之中的,不然不要講那些漂亮話,沒有用!你講的越多人家越瞧不起你。這樣就是挂羊頭賣狗肉!你說一套做一套,有什麼說服力?所以這要“空達諸法無我”才是中慈中悲。也就是說你已經比小慈小悲上了一個臺階。但是這還是不夠的。因爲你這個時候你可能“空達諸法無我”了,你可能不慈悲了——“我”跑了,“我”何苦呢?渡衆生這麼難渡,你跟他說了半天不但他不理解,他反而還誤會了。你怎麼老說“我”呢?,你怎麼就看“我”別扭呢?那這就誤會了,那怎麼半呢?我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說:你若對佛法有緣,你若對我講的佛法有緣,那你就坐在這裏;你要是覺得沒緣,你就可以走了,我沒辦法,對不對,我還要說嗎?沒有必要說我硬要把你栓在這裏。請你來聽法,來了你們不聽,我有什麼辦法,我照樣是我。

  

  那麼是阿羅漢和初地菩薩以上的慈悲,因爲初地菩薩會得到等覺,《華嚴經》把菩薩把成佛(的菩薩)分做五十二位,那麼等覺之前的九億菩薩,也就是說都在“空達諸法無我”,這樣是非常有說服力的,沒有無我的慈悲的是狹隘的,是不究竟的。只有以“空達無我”的,而“我”的真正不是真的,不是主宰的,是一個過程,這生命在變化啊。想一想人生,擁有的只是死之前的這一塊。無論你多年輕,沒辦法,我只能告訴你死之前的這一塊屬于你,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這個沒有辦法,如果讓我們講真話,那就應該是這樣的事。那麼這種慈悲叫中慈中悲。

  

  第叁種:大慈大悲,指由無分別心而升起的平等無差別的智慧,所導衍的絕代慈悲。那麼沒有差別就叫智慧,就覺得“我”和你本體了,“我”和他也一樣,都是平等的,到最後大家才能夠真正的慈悲。那種慈悲是絕對完全的付出,完全象《華嚴經》說的:“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只有到了這種境界,完全的付出,沒有對自己的一點好。對不起,我們根本做不到這一點,我很誠實的告訴大家:我做不到這點。但是我們要訓練自己。去努力朝這個方向努力。不然的話,你沒有任何的理由說,任何資糧說我能去極了世界,去不了。因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你缺乏這個東西,你就沒有辦法朝那個方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我們一方情願,絕對…

《慈悲與平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