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与平等

  慈悲与平等

  ——静波法师开示节录(录音整理)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 未经校稿 错漏之处 敬请指正

  整理人:慧鑫

  所谓平等就是没有差别的意思。

  

  人与人、人与动物,应该具备平等、尊重,是这样的一个基本原则。所以有人说:佛教不杀生、不吃肉,其实就是平等所引发的一种结果。如果你发现了那只猪、那头牛、那只羊……我们之间是平等的,你凭什么要吃它?你没有资格吃它嘛,就是你觉得:它就应该被我吃,理直气壮的去吃,所以你干了坏事,而你自己还觉得理直气壮。佛教要体现一种慈悲,首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你和他之间都有一样生存的权利,都是生命,你有什么权利剥夺他的生命,而维持你的生命?我觉得是没有权利的。所以学佛不杀生不是一种恐惧,不是下地狱,重要的问题是因为平等,平等而引发的一种慈悲。必须具备这一点!如果没有这一点那有可能我们就误解了佛教。佛教今天不杀生不吃肉是将来“我”怕还债。对不起,根本不在这,有这种可能性,但他不是绝对性的。

  

  慈悲是对他人、对其他动物的关怀。

  

  慈悲是“我”对其他人对其他动物的关怀。所以叫慈悲。他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在遇到危难的时候,“我”能够及时的伸出手来,帮他一把,这就叫慈悲!所以慈悲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没有平等,就没有慈悲。所以平等是根,慈悲是运用。因为有了平等,你才可能慈悲啊。你们之间本来就不平等,你怎么可能慈悲呢?那种慈悲不过是一种居高临下而已 ,是因为你吃不了饭你给他。“我”觉得嗟来之食,你吃不了的把剩饭给“我”,那能是平等的么?对不对。“我”吃的东西就应该跟你一起分享,这叫平等。或者“我”还没有吃,“我”愿意把它给你,这叫慈悲,这叫平等。

  

  平等是慈悲的基础,慈悲是平等的体现。表现形式表现出来的。佛陀主张: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姓平等。佛陀一直主张。婆罗们是宗教家;刹帝利是王族、国王;吠舍是平民百姓;首陀罗是奴隶。这四种种姓都是平等的。佛陀为什么看见了平等?因为一切都是无常!而每个人必定要为自己所作所为付出一种平等驾御倾向。就是你将来受报,你是要平了这些。所以都平等,死都一样。你播种什么你得什么。你说能不平等么?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面的。有人说了释迦牟尼佛的平等只是一种理想。不对的!释迦牟尼佛的这种慈悲是平等的。其实是体现在业果报应的平等性的。而不是因为今天你是个奴隶你非要当个国王去发号示令,那就是胡闹!因为个人的因缘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不必要在“相”上去执着什么,在“性”上你知道,每个人的因缘、果报都要自作自受。不是国王做了国王就不受报;不是婆罗门做了婆罗门不受报……都要受报。每个人的业缘因果都是这样的。所以平等啊,这个平等给我们带来的希望:我们也可以做国王;我们也可以做什么?——可以做佛!而不是我们今天学佛之后我们永远就是出家人,就是在家人,不是的。他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无限的天地,让我们能够改造我们自己的命运。随着自己的努力方向而改变,这是可能的。

  

  不仅仅是性相平等,同时也是业报轮回方面的平等。平等即:无论什么出身,都将一律按照自己造业的情形获得相应的果报。你自己干了好事就有好报;你干了坏事就有坏报。没办法,这就是平等。平等应该是这样的。一讲起平等,别人就老是跟你讲:你是这样的“我”也应该是这样的,好象理直气壮的。对不起,你还不知道佛法。

  

  在《华严经》里有这样的说法:“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记住:这不是“相”!“相”上肯定有差异,但在“性”上都是无常的,没有主宰。他们之间真是平等的,都是维系着空性,平等在空性。所以古大德有偈:“十方共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谁能够空掉执着,空掉烦恼,那你就是进了选佛场,你将来必定成佛,你将来一定能成佛。所以说,我们应该清楚,平等应该建立在“性”上。“性相界”是差异的,是表象,不是真实的,不是永恒的。张三和李四长的不一样,因为张三和李四的因缘不一样。但是张三和李四都是遵循着因果的法则:“无常无我”。这就是必然的一个规则。张三和李四因为所做的业果不一样,将来他按照一个业果的法则来受报,这是平等的。都一样,你这样做了,你肯定有一种报,你那么做了也肯定有一种报。有人说了:“我”就去学佛。学佛就改变了你受业报的方向,因为你给它加了一种力。就象这杯水一样。水——白水,加点糖,甜了;加点盐,咸了。它不一样,为什么?你努力了,就那样,你不努力那就这样了。所以学佛的人,因果是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来得以改变的。只是告诉大家:就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习气、毛病、我执”太重了,所以很难改变。每个人都想不一样,最后都差不多的一样。为什么都一样呢?因为“贪、嗔、痴”是人的共性。所以你们常常都差不多,所以你真的想跟别人不一样,那你必须脱胎换骨、洗心革面。但是你又不愿意,因为你怕疼啊,你怕疼怎么办呢?那只好就这样,糊哩糊涂的轮回吧,差不多那就算了,就是那样。甚至你会一直很骄傲的讲:我比张三强多了;我比李四强多了……你仅仅比张三强比李四强,李四要堕地狱,你肯定就是饿鬼;李四要变饿鬼,你就是畜生……顶多是这样,不可以这么比。所以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样一个离起见,建立起“平等大慈,同体大悲”。众生和“我”是一体,“我”杀了一个众生就等于杀了“我”自己,所以这个时候平等么?

  

  “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我”无缘,“我”跟他没有任何因缘,但是“我”也慈悲,“我”也对他“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慈能给众生欢乐,悲能够把众生的痛苦解救出来,这就是慈悲的内涵,慈悲的含义。所以正是因为慈悲有了这样一个底蕴,就是建立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建立在空性,建立在法界的基础上,所以我们觉得慈悲是有根据的,不是无缘无故的。佛法的慈悲,一定是有依据的。

  

  大乘佛教,把慈悲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种是小慈小悲。小慈小悲是指:对待众生如嗣子,而“与乐、拔苦”。这是凡夫的慈悲,也有人,你能力不够,对待与众生,怎么样呢?就象自己的孩子一样。能够给他快乐,能够给他拔去痛苦,这是凡夫的慈悲,因为你仅仅是说,仅仅是理论上,你并没有落在实处去。因为你根本做不到这一点,而我们自己还不惭愧。觉得自己真正成佛菩萨了,那这个是没有说服力的,所以这是小慈小悲。

  

  第二种是中悲中慈:指开悟了。开悟,你想想看啊,小慈小悲,为什么?因为有一个“我”在,你怎么可以把“我”唯一的一杯茶给别人呢?不可能!只有你喝饱了,剩了一点:你拿去吃吧。然后别人还很感谢你,其实这就是小慈小悲。中呢,就是做到无“我”了。“我”是什么?“我”是假的呀,那“我”就能够慈悲。“我”就能够真正能把“我”拥有的这个,“我”给别人吃,“我”就能够这样做。 这一种是阿罗汉的境界。那么也就是即有一切存在的现象,没有实在的主宰的一个这样的一个理,一个空性,而引发的一种慈悲。在这个时候你能够做的比较心甘情愿,原来你做的很不情愿,凭什么啊?曾经有一个老和尚来跟我讲道理:“难舍能舍,难忍能忍”。他拿了一串念珠,一串很漂亮的念珠,我说:请把你的念珠给我结缘吧。“不行”——马上就不行,不行就不要说漂亮的话。所以我希望佛法落到实处,有说服力的,这样一个与实际生活之中的,不然不要讲那些漂亮话,没有用!你讲的越多人家越瞧不起你。这样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你说一套做一套,有什么说服力?所以这要“空达诸法无我”才是中慈中悲。也就是说你已经比小慈小悲上了一个台阶。但是这还是不够的。因为你这个时候你可能“空达诸法无我”了,你可能不慈悲了——“我”跑了,“我”何苦呢?渡众生这么难渡,你跟他说了半天不但他不理解,他反而还误会了。你怎么老说“我”呢?,你怎么就看“我”别扭呢?那这就误会了,那怎么半呢?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说:你若对佛法有缘,你若对我讲的佛法有缘,那你就坐在这里;你要是觉得没缘,你就可以走了,我没办法,对不对,我还要说吗?没有必要说我硬要把你栓在这里。请你来听法,来了你们不听,我有什么办法,我照样是我。

  

  那么是阿罗汉和初地菩萨以上的慈悲,因为初地菩萨会得到等觉,《华严经》把菩萨把成佛(的菩萨)分做五十二位,那么等觉之前的九亿菩萨,也就是说都在“空达诸法无我”,这样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没有无我的慈悲的是狭隘的,是不究竟的。只有以“空达无我”的,而“我”的真正不是真的,不是主宰的,是一个过程,这生命在变化啊。想一想人生,拥有的只是死之前的这一块。无论你多年轻,没办法,我只能告诉你死之前的这一块属于你,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这个没有办法,如果让我们讲真话,那就应该是这样的事。那么这种慈悲叫中慈中悲。

  

  第三种:大慈大悲,指由无分别心而升起的平等无差别的智慧,所导衍的绝代慈悲。那么没有差别就叫智慧,就觉得“我”和你本体了,“我”和他也一样,都是平等的,到最后大家才能够真正的慈悲。那种慈悲是绝对完全的付出,完全象《华严经》说的:“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只有到了这种境界,完全的付出,没有对自己的一点好。对不起,我们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我很诚实的告诉大家:我做不到这点。但是我们要训练自己。去努力朝这个方向努力。不然的话,你没有任何的理由说,任何资粮说我能去极了世界,去不了。因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你缺乏这个东西,你就没有办法朝那个方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我们一方情愿,绝对…

《慈悲与平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