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處理它。
改變愚癡的想法
煩惱有時候是因爲我們愚癡的想法, 而這個就好處理了。關于這愚癡的想法, 我舉個例子, 比方說有些人怕鬼, 懷疑他家裏有鬼, 而他就在那邊憂愁了。這是因爲他一種愚癡的想法(心念)引起的。佛教裏有一個故事:有一位老太婆, 有兩個女兒, 大女兒嫁給一個做面線的, 這個做面線的, 每天都要曬面線;二女兒嫁給一個農夫, 農夫就需要天下雨, 好讓農田裏有水。每當天下雨時, 這位老太婆都會很憂愁, 擔心大女婿的面線沒得曬了;當天沒下雨時, 她也憂愁, 擔心二女婿的農田裏沒有雨水, 所以不管天下不下雨她都很憂愁。這就是什麼呢?就是沒有智慧而引起的憂愁了。怎麼說呢?有一天, 她遇到一個出家人, 談起了這件事, 她說她很苦惱。出家人就跟她說:“爲什麼你不顛倒過來想呢?天下雨時, 你應該想“我很高興, 今天我二女婿的農田有雨水了。”有太陽的時候就想“我大女婿的面線曬得很好了。”這樣你就不用煩惱了嘛!”老太婆因爲出家人這樣說, 念頭轉了過來, 的確就看開了。就因爲她愚癡的想法, 讓她兩頭都煩惱, 她看得開, 換另一種想法, 就兩頭都高興。
改變錯誤的見解
但以佛法來說, 這兩種想法都不對。爲什麼呢?整個問題是她執著她的女兒、執著她的女婿。如果她兩個女兒都沒嫁出去的話, 天下不下雨都跟她毫無關系, 爲什麼嫁了女兒會有這回事?這就是她心中有求, 她要求她的女兒、女婿過得好, 要求老大老二都一樣好, 兩邊她都想要, 這叫求不得苦, 並不是她的念頭轉過來(換另一種想法)的緣故。當然, 這個(第一種)想法造成她錯誤, 她就更煩惱了。
所以有很多煩惱是因爲我們自己錯誤的想法造成的, 例如有些人, 當碰到考試時, 就很緊張了。他沒有去想“我緊張能夠解決問題嗎?”。其實根本沒解決到問題。你緊張了要去考試;不緊張也一樣要去考試, 要解決的是什麼呢?啊!你好好的掌握這段時間多讀一點書, 希望你讀的題目能夠在考題上出現, 這才是你真正應該做的事。如果你在那邊緊張, 那才是傻瓜一個。這是因爲我們對東西有求, 怕它失去了, 一旦害怕失去, 你「求不得」的煩惱心來了, 你沒看清楚, 就會以爲是考試帶給你煩惱。並不是, 是因爲你求不得苦。剛才說, 因爲你的見解改變, 你的煩惱就放下了。這要你有一定的智慧。所以一些比較有智慧的人, 在面對這一類的煩惱時, 他都能較輕松的處理了。
要忏悔、呵責自己
另外, 當煩惱來了, 我們要做些什麼呢?根據佛法說, 如果煩惱來了, 而你又陷了進去, 過後你就要忏悔, 就是自己對自己呵責說“我以後不要再做了。”這樣子慢慢、慢慢的, 你就能夠約束自己的心以後不要再那樣。但在這樣做時, 一些佛教徒會生起另外一些煩惱, 覺得說“我學佛之前原本沒這麼多煩惱, 學了佛法之後更多事情,這樣也不可以, 那樣也不可以,更煩了”。很多人有這樣的概念:學了佛法, 越學越煩惱。還有一些人呢, 學靜坐, 還沒靜坐之前並不怎樣, 靜坐以後他覺得“我不靜坐還好, 靜坐了更煩惱。”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我前面說過的:一般人都滿足于自己的煩惱, 凡是「貪」的煩惱我們平時都盡量去滿足, 但學了佛以後要你戒除「貪」的煩惱, 爲了要戒除「貪」的煩惱, 佛法說很多東西你盡量不要做, 那你就很煩了, 是這樣的緣故。而如果是「嗔」的煩惱呢, 佛說你不要做, 你也很樂意不要做。因此我們要知道很多人說“學了佛之後更煩”是什麼原因?因爲他「貪」的煩惱被佛法說不應該做了。關于這點, 我們該怎樣處理呢?
慢慢改, 慢慢放下
我們要知道, 凡夫不可能在聽了佛法後, 就能立刻放下煩惱。煩惱並不是一日一夜, 而是無量劫累積而來, 所以要改變我們的煩惱, 也需要慢慢改變, 一下子是做不來的。當我們學了佛法, 碰到一些事情是佛法說不該做的, 而我們的煩惱心認爲(想)要做, 那你只好照做, 你不做的話會更苦, 你照做了, 知道自己現在改不了, 下次要改, 這樣慢慢、慢慢的改, 你就會比較自在一點, 不然的話, 你會覺得學了佛之後, 好像過的都不是人的生活了。別強逼自己要做聖人, 就算佛教說“你要怎樣怎樣清淨”, 你也想“我要怎樣怎樣清淨”, 否則你就苦了。原本沒有這種要求, 學了佛之後卻有這種要求, 就更苦了。因此我們在學習佛法時要了解到, 對于煩惱, 你若不是有很大的力量, 就只好一分一分慢慢的放下、慢慢的改。
再談嗔心的對治
我們回來談談嗔心的煩惱。在你還沒有起嗔心時, 應該要怎樣做呢?
修「慈心觀」
根據佛法說, 你可以修「慈心觀」, 就是所謂慈悲觀。在你靜坐, 心平靜下來的時候做一些觀想:觀想你跟衆生的關系, 觀想你要怎樣快樂、怎樣將你的快樂給予一切衆生。這個修法是以衆生當成發慈心的對象。在此我就這樣簡單的介紹。當你經常這樣薰習, 你看到一切衆生時都會希望他好, 這樣你的心就不會整天跟衆生斤斤計較, 你嗔心的煩惱就會很快的減輕了。這是在煩惱還沒有生起之前你就先修了, 是佛教所謂的對治法——對治嗔心的方法, 就是修慈心觀。
觀一切衆生與我們過去世都有緣
我們看看世間的父母親, 他們一生忙忙碌碌, 將一切都給予他的子女, 但是你叫他把一切給別人他卻不願意, 爲什麼呢?因爲他對他的子女有貪愛, 所以他願意施舍一切給他的子女。我們也可以利用這樣的方式來克服我們的煩惱, 也就是佛法所說的, 對衆生要有慈悲心, 看待衆生有如看待父母一樣的平等。大乘佛教就是這樣的教導著, 觀一切衆生就有如你的父母。其實這句話不一定對, 我們應該說, 觀一切衆生跟我們過去世都有緣, 有時候是父母, 有時候是子女;有時是師長, 有時是子弟, 都不一定。既然我們有這個緣, 就要盡量的結善緣。要觀想衆生是我們的父母當然可以, 但是很不容易, 如果你真的是一個發菩提心的人, 就會做得到, 要不然是不容易的。佛法裏有這樣說, 觀一切衆生都曾經做過你的父母親, 不只如此, 他們也曾經做過你的子女, 也曾經對你有恩惠, 這樣你就容易看得開了。 那在夫妻和好朋友之間呢?
往好的方面想
當我們起煩惱的時候, 我們都有一種習慣, 就是把過去的一切恩怨, 通通搬出來。平時相處得很好的時候, 對方對待你的一些不良的行爲, 你都可以接受, 不過, 當你的嗔心生起來時, 你就通通搬出來, 清算老帳!以佛法說, 這是一種在煩惱上加上煩惱的作法。其實, 佛法說, 我們應該顛倒來想, 就像前面所說的那位老太婆一樣, 以另外一種角度來看問題:當兩個人在吵架時, 你應該想想當初兩個人要好的時候“我曾經對他怎樣好, 他也曾經對我怎樣好”他現在這樣子對你“是因爲有這樣的境界、因緣, 讓他起了這樣的嗔心煩惱, 那我應該想好的一面。”當你往好的方面想, 你就會越想心靈越放得開。
但人往往不這麼想, 他想“哇!我對你這樣好, 你竟然對我這樣子”。其實, 當初他對你也很好的嘛!對不對?可能有人會說, 這樣不是很阿Q嗎?他現在在罵你, 你卻想他過去對你好。那你應該這樣想“煩惱是我的, 阿Q不阿Q也是我的, 只要我快樂, 我才是真正得到利益的人。”當你這樣想, 你覺得內心放下了、覺得舒服、快樂, 那爲什麼不這樣想呢?人家說你阿Q由他說嘛!爲什麼?因爲如果你不做阿Q的話, 你會越想越嗔, 越嗔越想, 就越煩, 那何必要管別人認爲阿Q不阿Q呢?重要的是自己要得到快樂的利益。所以當我們生起煩惱, 對一些人起嗔心的時候, 千萬記得不要去清算他以前對你不好的行爲, 因爲這只有使你更苦惱而已。
如果你想他曾經對你好, 那就不一樣了。尤其是夫妻。夫妻會經常吵架, 吵過又好、又很恩愛了。一旦吵得很凶而不能克製, 就將過去吵架的事故一一重搬出來, 結果就會越想越苦惱了。所以爲了對治這個煩惱, 我們要盡量想對方對我好的哪方面。
不要對外境反應
另外, 佛法說:當一個人的煩惱加于你的時候, 如果你很清楚, 你不要反應, 那麼你就是一個真正得益的人。曾經有一次, 一個外道來到佛的面前, 罵佛, 罵了一大堆話。佛呢?靜靜坐在那兒沒反應。那個人罵完之後, 佛問他:“如果有人送一份禮物給你, 你不要拿, 那這份禮物是誰的?”外道說:“當然是那個主人的!”佛又問:“如果有人向天空吐口水, 老天爺沒有接受, 那口水是在誰那邊?”——就是掉回那人臉上。意思是說, 你的煩惱要加于我, 如果我不接受, 那麼一切因果、一切煩惱還是回歸予你, 這是很明顯的。如果你面對著一個在發脾氣的人, 任他怎樣講你、罵你, 你都靜靜的, 不作反應, 你會發現他的煩惱越來越重, 因爲你不接受, 通通歸還他, 而你就會比較自在了。因此我們要看清楚, 當別人要將他的煩惱丟給你的時候, 你不要接受, 你要想“我通通還給你”, 你靜靜不動的話, 其結果一定是歸還給他, 必然如此。這些是關于嗔心煩惱的例子。
嗔心的種類
大多數人認爲他很煩惱, 都是因爲嗔心的煩惱。我們嗔心的煩惱有很多種, 以上是我以一般人而言的講法。如果以佛法來說, 我們這個嗔心的煩惱主要可以分爲以下幾方面:
第一種就是所謂的「忿」, 即憤怒。當你的境界現前時, 你的心不能接受那個境界, 跟著就起嗔…
《煩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