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煩惱▪P3

  ..續本文上一頁心, 這就叫忿。比方說人家罵你, 你就立刻起嗔心。

  另外一種嗔心, 佛法把它叫作「恨」。是指那個境界已經過去了, 但嗔心還在。比方人家罵你, 事情過去了你卻一直在回想, 越想就越氣, 而且念念不忘, 這就叫恨。

  忿就是現前的嗔心, 一般而言是指一個人不夠冷靜、比較情緒化、容易波動;恨呢, 旁人就不知道了, 怎麼說不知道呢?因爲他收在心裏, 沒反應出來, 沒反應出來不等于說他沒有嗔, 他還在嗔。忿, 很多人在生氣過後就算了, 他的煩惱是屬于輕一點的;而恨, 有些人會恨很久、很久的, 這個就更麻煩、更苦惱了。所以, 一般上「恨」的煩惱比「忿」的煩惱還要嚴重, 因爲恨是過後還繼續執著不放。有些人有忿, 過後他就不記仇了, 我們說這種人比較豪爽。有些人呢, 會把仇記在心裏面很久很久, 一直不忘, 他記得多久, 就會爲這件事苦惱多久。有些人有忿沒有恨、有些人有忿也有恨、有些人沒有忿, 但他有恨。怎麼說沒有忿有恨呢?原因是他因爲種種的因素而不敢生氣, 只有收在心裏, 恨在心裏, 你不認爲他生氣, 其實他在恨。

  還有一種的嗔心叫作「惱」, 就是指一個人碰到不如意的事情, 身心很不自在, 甚至于心跳加速、血液在體內翻滾, 不但身體裏面這樣反應, 他連外表行爲也反應出來, 去破壞東西, 這都是惱的一些行爲, 例如有些人生氣時會敲桌子。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小孩子或一些人, 走路的時候踢到石頭, 他一生氣, 就再踢多一腳, 這是什麼呢?這是惱。惱不一定是對別人或對事, 他可以對自己, “唉呀!爲什麼我這麼笨呢?”“爲什麼我這樣子呢?”對自己很苦惱, 都有的。「忿」、「恨」、「惱」在佛法裏都是嗔心的一種。還有一類的嗔心, 佛法裏把它叫作「害」。

  害就是要去侵損別人, 使人家受苦惱、受害, 它就得到滿足。這是更嚴重的嗔心。害心有不同的強度:有些害心非常強烈的人會動不動就去傷害別人, 只要一點不滿意, 就會把對方置于死地, 這是害心特別強的人。有些人沒有這樣的心, 他就不敢去害人。一般人在家裏打蚊子、打蟑螂, 因爲牠們對你有一點不利, 你起了嗔心, 就把牠打死, 這些都是害的心。一個人如果有害的心, 他的嗔心是很嚴重的。

  以上這些嗔心的生起, 都是因爲你遇到的境界不如意。另外一種嗔心不是因爲遇到不如意的境界, 而是你的心去分別所引起的, 就是「妒忌」。妒忌什麼呢?因爲別人表現得比你好, 你不能接受人家比你好, 就生起嗔心。或者因爲別人得到一些東西, 你沒有, 你就起嗔心, 這就是妒忌。這個妒忌的心, 以佛教來說, 女人會比較嚴重。這些嗔、妒忌的心, 在業力上造成的果報, 佛法說將來就很容易墮入畜生、阿修羅, 而做畜生的時候, 都是一些有毒的畜生, 就是整天鬥爭, 要毒 死對方——比如蛇、蠍子等毒性很強的那種衆生。當然, 當一個人還沒有相信佛教的因果輪回, 他就不能相信這一點。這樣算貪嗎?

  我們嗔心的煩惱, 剛才我說過了, 大多數人都能夠知道的, 所以大多數人都會想到要克服。但是貪就不一樣了, 根據佛法說, 我們貪的煩惱也要去克服, 但你若叫一個人去克服他貪的煩惱時, 往往他會更苦惱。你叫他克服嗔, 他很樂意, 叫他克服貪他就會說“哇!爲什麼我這樣也不可以, 那樣也不可以。”那是因爲他的貪告訴他應該可以的, 爲什麼你說不可以。當一個人學了佛法, 跟他講不要貪, 他就會起一些煩惱了。“好啦!那我現在住的這間房子, 叁房式我換四房式, 師父呀!這樣是不是貪?”

  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問清楚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 就有在這世間所需要用到, 賴以生存的東西。比方出家人最簡單、最少的需要, 佛法把它叫作四事供養, 就是接受人家供養的食物、供養的衣、供養的藥(病的時候需要用藥), 還有接受人家供養睡覺所需要用到的(包括房子等都是睡覺要用到的)。這些我們生存上所需要的東西, 你去得到, 以佛法說這不是貪, 這是因爲你的業力因果, 你必須要那樣來維持你的生命。比方你現在住的是叁房式, 你想換一間四房式的, 這是不是貪呢?那不一定, 有些是貪, 有些不是。如果你的生活環境裏的確有那種需要而你去做, 那就不是貪了;如果你根本沒需要, 卻因爲別人有, 你也想要有, 這就是貪了。如果你以叁房式換四房式的房子, 是爲了讓你做一些事情, 讓你得到一些利益, 而這個利益是你個人的追求、個人要的, 那麼你就是貪了;如果你是爲大家做的, 那就不是你個人的貪了。這些, 我們都要弄清楚。

  另外, 一些人說“我要求加薪, 那是不是貪?”那也不一定。你要看你的工作性質應該得到多少酬勞, 而你認爲你所負責的工作也值得那些酬勞, 那就不是貪了。比方說你的工作, 老板給你一千元薪水, 但是你認爲這個工作應該是千五元的, 這不叫貪。如果這工作是千五元工資的, 而你要求更多, 那就是貪了。又比方我們讀書, 讀了小學要讀中學, 讀了中學要讀大學, 這是不是貪?我們要生存, 就要有生存的能力, 在現在的社會生存要講文憑、講能力, 你去充實你的能力是要賴以生存, 並非爲追求名, 所以這個也不叫作貪。有些人讀大學純粹是爲了名, 因爲“我這個家族裏都是讀大學的, 所以我一定要讀大學。”這就是貪「名」。一般上, 很多人都沒弄清楚這個貪, 所以我要強調說:在你的生活中、你所處的環境需要你那樣做的, 你去完成, 這些都不是貪。

  “那麼如果我想發財, 是不是貪呢?”如果你是做生意, 想賺錢, 你依正當的途徑去做, 生意做成了, 賺到了錢, 那是你的福報、你過去修來的因果, 你就可以得到那些錢, 這不叫作貪, 你甚至可以賺一百、一千萬。一個人一年可能只賺兩千元, 而你一年賺一百萬都跟他沒有關系, 那是各人有各人的福德因緣, 各自得到所應得的財富。但如果你一直追求財富, 想要得更多, 那就是貪了, 或者你得到這些財富後念念不忘, 不願意放棄、不願意布施, 執著要越收越多, 那也是貪。所以我們要弄清楚:你有能力, 你得到了, 這不是貪。比方我現在身上穿的衣服, 我在新加坡, 穿的是這樣的衣服;在窮的國家, 破破爛爛的他們都得穿。我穿得比他們好並不等于我貪, 但如果我一直講究要穿怎樣好的衣服, 我就是對衣服有貪了。如果我當作說:哎呀, 反正我沒穿衣服是不行的, 出門就要穿衣服, 我就穿嘛, 是嗎?!這樣就不叫作貪。但是當貪真的來了, 你真的去貪了, 那要怎麼辦?

  貪的不同處理方式

  了解不同的需要

  一般上當貪真的來了是不好處理的。爲什麼?我說過了, 人們不會想要處理。當你貪愛某某人, 你會一直想去追求他;你貪愛你的子女, 你會整天想念他, 爲他忙, 你不想呢, 反而更苦惱, 想了之後你就快樂, 那叫你把這個快樂丟掉, 你就會覺得苦了。所以在修行時, 我們要分幾個層次, 不要混在一起。一些人學習佛法, 只想過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果報、不要受苦、繼續做人, 對于這些人, 我們沒有必要叫他把他所愛的、所喜歡的東西都舍棄, 我們可以跟他說:你應該用正當的方式去取得這些東西, 這樣你會過得更快樂、更好。對于一個想要解脫生死的人, 那絕對要跟他說, 貪的東西通通要丟掉, 不然的話是不能解脫的。

  在佛教裏, 佛對不同的衆生說不同的法。所以不要把那些對要解脫生死的人所說的佛法, 運用在不想解脫生死的人身上, 因爲佛法好像藥, 有什麼病就吃什麼藥。如果一個人想要享受天人的福報, 那我們不應該反對他的貪, 只要跟他說應該以合法的方式來生活, 避免將來得到苦的果報, 而他的福報也會越修越大, 爲什麼不可以呢?那是可以的。

  當你聽完佛法, 你要了解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自己要走那一條道路, 就要決定該處理那一類的煩惱。你要走的道路跟別人不同, 所處理的方法就跟別人不一樣, 所以大家是不一樣的。如果你希望在這世間過著更好的生活, 覺得沒法今生解脫, 那你不妨去追求你想追求的一切東西;你所貪愛的東西, 你也不妨去滿足。只要你采取正當的生活方式, 你的因果會越來越好, 然後慢慢的、有因緣的時候, 你就會朝向修行解脫了。如果你現在沒有心的力量, 而你逼自己跟著那些要解脫的人以同樣的方式去生活, 你會越來越苦的。爲什麼呢?人最苦的事就是要改造自己, 人常常想要改造別人, 改造不了不要緊, 但要改造自己是最難的一件事情, 所以會感到無奈。別強逼自己做不了還要去做, 那是很苦、很苦的。因此,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 要知道自己是處在那一種階段, 需要那一種修法。我說過了——嗔, 大多數人都不想要, 都想學習一些方法來對治這些嗔心, 而貪就不同人不同說法了。

  以正當的生活方式滿足貪的煩惱

  如果你想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想今生過一個好的生活, 那你就不要把一些出家人的修法加在自己身上, 你應該按著佛陀說的十善業道, 就是在不損害別人的利益底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佛說這並沒有錯。因爲, 反正你要繼續留在這個世間, 你就在這世間過得更快樂, 這才是佛法真正的目的。如果學了佛法後你過得更苦, 那就錯了。但是何謂更快樂呢?佛法把快樂叫作初善、中善、後善。何謂初善、中善、後善?在你追求快樂, 爲了滿足你貪的煩惱的過程裏, 你必須當時是快樂的、過後是快樂的、將來也…

《煩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