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 这就叫忿。比方说人家骂你, 你就立刻起嗔心。
另外一种嗔心, 佛法把它叫作「恨」。是指那个境界已经过去了, 但嗔心还在。比方人家骂你, 事情过去了你却一直在回想, 越想就越气, 而且念念不忘, 这就叫恨。
忿就是现前的嗔心, 一般而言是指一个人不够冷静、比较情绪化、容易波动;恨呢, 旁人就不知道了, 怎么说不知道呢?因为他收在心里, 没反应出来, 没反应出来不等于说他没有嗔, 他还在嗔。忿, 很多人在生气过后就算了, 他的烦恼是属于轻一点的;而恨, 有些人会恨很久、很久的, 这个就更麻烦、更苦恼了。所以, 一般上「恨」的烦恼比「忿」的烦恼还要严重, 因为恨是过后还继续执着不放。有些人有忿, 过后他就不记仇了, 我们说这种人比较豪爽。有些人呢, 会把仇记在心里面很久很久, 一直不忘, 他记得多久, 就会为这件事苦恼多久。有些人有忿没有恨、有些人有忿也有恨、有些人没有忿, 但他有恨。怎么说没有忿有恨呢?原因是他因为种种的因素而不敢生气, 只有收在心里, 恨在心里, 你不认为他生气, 其实他在恨。
还有一种的嗔心叫作「恼」, 就是指一个人碰到不如意的事情, 身心很不自在, 甚至于心跳加速、血液在体内翻滚, 不但身体里面这样反应, 他连外表行为也反应出来, 去破坏东西, 这都是恼的一些行为, 例如有些人生气时会敲桌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小孩子或一些人, 走路的时候踢到石头, 他一生气, 就再踢多一脚, 这是什么呢?这是恼。恼不一定是对别人或对事, 他可以对自己, “唉呀!为什么我这么笨呢?”“为什么我这样子呢?”对自己很苦恼, 都有的。「忿」、「恨」、「恼」在佛法里都是嗔心的一种。还有一类的嗔心, 佛法里把它叫作「害」。
害就是要去侵损别人, 使人家受苦恼、受害, 它就得到满足。这是更严重的嗔心。害心有不同的强度:有些害心非常强烈的人会动不动就去伤害别人, 只要一点不满意, 就会把对方置于死地, 这是害心特别强的人。有些人没有这样的心, 他就不敢去害人。一般人在家里打蚊子、打蟑螂, 因为牠们对你有一点不利, 你起了嗔心, 就把牠打死, 这些都是害的心。一个人如果有害的心, 他的嗔心是很严重的。
以上这些嗔心的生起, 都是因为你遇到的境界不如意。另外一种嗔心不是因为遇到不如意的境界, 而是你的心去分别所引起的, 就是「妒忌」。妒忌什么呢?因为别人表现得比你好, 你不能接受人家比你好, 就生起嗔心。或者因为别人得到一些东西, 你没有, 你就起嗔心, 这就是妒忌。这个妒忌的心, 以佛教来说, 女人会比较严重。这些嗔、妒忌的心, 在业力上造成的果报, 佛法说将来就很容易堕入畜生、阿修罗, 而做畜生的时候, 都是一些有毒的畜生, 就是整天斗争, 要毒 死对方——比如蛇、蝎子等毒性很强的那种众生。当然, 当一个人还没有相信佛教的因果轮回, 他就不能相信这一点。这样算贪吗?
我们嗔心的烦恼, 刚才我说过了, 大多数人都能够知道的, 所以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要克服。但是贪就不一样了, 根据佛法说, 我们贪的烦恼也要去克服, 但你若叫一个人去克服他贪的烦恼时, 往往他会更苦恼。你叫他克服嗔, 他很乐意, 叫他克服贪他就会说“哇!为什么我这样也不可以, 那样也不可以。”那是因为他的贪告诉他应该可以的, 为什么你说不可以。当一个人学了佛法, 跟他讲不要贪, 他就会起一些烦恼了。“好啦!那我现在住的这间房子, 三房式我换四房式, 师父呀!这样是不是贪?”
这个问题我们就要问清楚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 就有在这世间所需要用到, 赖以生存的东西。比方出家人最简单、最少的需要, 佛法把它叫作四事供养, 就是接受人家供养的食物、供养的衣、供养的药(病的时候需要用药), 还有接受人家供养睡觉所需要用到的(包括房子等都是睡觉要用到的)。这些我们生存上所需要的东西, 你去得到, 以佛法说这不是贪, 这是因为你的业力因果, 你必须要那样来维持你的生命。比方你现在住的是三房式, 你想换一间四房式的, 这是不是贪呢?那不一定, 有些是贪, 有些不是。如果你的生活环境里的确有那种需要而你去做, 那就不是贪了;如果你根本没需要, 却因为别人有, 你也想要有, 这就是贪了。如果你以三房式换四房式的房子, 是为了让你做一些事情, 让你得到一些利益, 而这个利益是你个人的追求、个人要的, 那么你就是贪了;如果你是为大家做的, 那就不是你个人的贪了。这些, 我们都要弄清楚。
另外, 一些人说“我要求加薪, 那是不是贪?”那也不一定。你要看你的工作性质应该得到多少酬劳, 而你认为你所负责的工作也值得那些酬劳, 那就不是贪了。比方说你的工作, 老板给你一千元薪水, 但是你认为这个工作应该是千五元的, 这不叫贪。如果这工作是千五元工资的, 而你要求更多, 那就是贪了。又比方我们读书, 读了小学要读中学, 读了中学要读大学, 这是不是贪?我们要生存, 就要有生存的能力, 在现在的社会生存要讲文凭、讲能力, 你去充实你的能力是要赖以生存, 并非为追求名, 所以这个也不叫作贪。有些人读大学纯粹是为了名, 因为“我这个家族里都是读大学的, 所以我一定要读大学。”这就是贪「名」。一般上, 很多人都没弄清楚这个贪, 所以我要强调说:在你的生活中、你所处的环境需要你那样做的, 你去完成, 这些都不是贪。
“那么如果我想发财, 是不是贪呢?”如果你是做生意, 想赚钱, 你依正当的途径去做, 生意做成了, 赚到了钱, 那是你的福报、你过去修来的因果, 你就可以得到那些钱, 这不叫作贪, 你甚至可以赚一百、一千万。一个人一年可能只赚两千元, 而你一年赚一百万都跟他没有关系, 那是各人有各人的福德因缘, 各自得到所应得的财富。但如果你一直追求财富, 想要得更多, 那就是贪了, 或者你得到这些财富后念念不忘, 不愿意放弃、不愿意布施, 执着要越收越多, 那也是贪。所以我们要弄清楚:你有能力, 你得到了, 这不是贪。比方我现在身上穿的衣服, 我在新加坡, 穿的是这样的衣服;在穷的国家, 破破烂烂的他们都得穿。我穿得比他们好并不等于我贪, 但如果我一直讲究要穿怎样好的衣服, 我就是对衣服有贪了。如果我当作说:哎呀, 反正我没穿衣服是不行的, 出门就要穿衣服, 我就穿嘛, 是吗?!这样就不叫作贪。但是当贪真的来了, 你真的去贪了, 那要怎么办?
贪的不同处理方式
了解不同的需要
一般上当贪真的来了是不好处理的。为什么?我说过了, 人们不会想要处理。当你贪爱某某人, 你会一直想去追求他;你贪爱你的子女, 你会整天想念他, 为他忙, 你不想呢, 反而更苦恼, 想了之后你就快乐, 那叫你把这个快乐丢掉, 你就会觉得苦了。所以在修行时, 我们要分几个层次, 不要混在一起。一些人学习佛法, 只想过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果报、不要受苦、继续做人, 对于这些人, 我们没有必要叫他把他所爱的、所喜欢的东西都舍弃, 我们可以跟他说:你应该用正当的方式去取得这些东西, 这样你会过得更快乐、更好。对于一个想要解脱生死的人, 那绝对要跟他说, 贪的东西通通要丢掉, 不然的话是不能解脱的。
在佛教里, 佛对不同的众生说不同的法。所以不要把那些对要解脱生死的人所说的佛法, 运用在不想解脱生死的人身上, 因为佛法好像药, 有什么病就吃什么药。如果一个人想要享受天人的福报, 那我们不应该反对他的贪, 只要跟他说应该以合法的方式来生活, 避免将来得到苦的果报, 而他的福报也会越修越大, 为什么不可以呢?那是可以的。
当你听完佛法, 你要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自己要走那一条道路, 就要决定该处理那一类的烦恼。你要走的道路跟别人不同, 所处理的方法就跟别人不一样, 所以大家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希望在这世间过着更好的生活, 觉得没法今生解脱, 那你不妨去追求你想追求的一切东西;你所贪爱的东西, 你也不妨去满足。只要你采取正当的生活方式, 你的因果会越来越好, 然后慢慢的、有因缘的时候, 你就会朝向修行解脱了。如果你现在没有心的力量, 而你逼自己跟著那些要解脱的人以同样的方式去生活, 你会越来越苦的。为什么呢?人最苦的事就是要改造自己, 人常常想要改造别人, 改造不了不要紧, 但要改造自己是最难的一件事情, 所以会感到无奈。别强逼自己做不了还要去做, 那是很苦、很苦的。因此,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 要知道自己是处在那一种阶段, 需要那一种修法。我说过了——嗔, 大多数人都不想要, 都想学习一些方法来对治这些嗔心, 而贪就不同人不同说法了。
以正当的生活方式满足贪的烦恼
如果你想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想今生过一个好的生活, 那你就不要把一些出家人的修法加在自己身上, 你应该按着佛陀说的十善业道, 就是在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底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佛说这并没有错。因为, 反正你要继续留在这个世间, 你就在这世间过得更快乐, 这才是佛法真正的目的。如果学了佛法后你过得更苦, 那就错了。但是何谓更快乐呢?佛法把快乐叫作初善、中善、后善。何谓初善、中善、后善?在你追求快乐, 为了满足你贪的烦恼的过程里, 你必须当时是快乐的、过后是快乐的、将来也…
《烦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