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烦恼▪P2

  ..续本文上一页么处理它。

  改变愚痴的想法

  烦恼有时候是因为我们愚痴的想法, 而这个就好处理了。关于这愚痴的想法, 我举个例子, 比方说有些人怕鬼, 怀疑他家里有鬼, 而他就在那边忧愁了。这是因为他一种愚痴的想法(心念)引起的。佛教里有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太婆, 有两个女儿, 大女儿嫁给一个做面线的, 这个做面线的, 每天都要晒面线;二女儿嫁给一个农夫, 农夫就需要天下雨, 好让农田里有水。每当天下雨时, 这位老太婆都会很忧愁, 担心大女婿的面线没得晒了;当天没下雨时, 她也忧愁, 担心二女婿的农田里没有雨水, 所以不管天下不下雨她都很忧愁。这就是什么呢?就是没有智慧而引起的忧愁了。怎么说呢?有一天, 她遇到一个出家人, 谈起了这件事, 她说她很苦恼。出家人就跟她说:“为什么你不颠倒过来想呢?天下雨时, 你应该想“我很高兴, 今天我二女婿的农田有雨水了。”有太阳的时候就想“我大女婿的面线晒得很好了。”这样你就不用烦恼了嘛!”老太婆因为出家人这样说, 念头转了过来, 的确就看开了。就因为她愚痴的想法, 让她两头都烦恼, 她看得开, 换另一种想法, 就两头都高兴。

  改变错误的见解

  但以佛法来说, 这两种想法都不对。为什么呢?整个问题是她执着她的女儿、执着她的女婿。如果她两个女儿都没嫁出去的话, 天下不下雨都跟她毫无关系, 为什么嫁了女儿会有这回事?这就是她心中有求, 她要求她的女儿、女婿过得好, 要求老大老二都一样好, 两边她都想要, 这叫求不得苦, 并不是她的念头转过来(换另一种想法)的缘故。当然, 这个(第一种)想法造成她错误, 她就更烦恼了。

  所以有很多烦恼是因为我们自己错误的想法造成的, 例如有些人, 当碰到考试时, 就很紧张了。他没有去想“我紧张能够解决问题吗?”。其实根本没解决到问题。你紧张了要去考试;不紧张也一样要去考试, 要解决的是什么呢?啊!你好好的掌握这段时间多读一点书, 希望你读的题目能够在考题上出现, 这才是你真正应该做的事。如果你在那边紧张, 那才是傻瓜一个。这是因为我们对东西有求, 怕它失去了, 一旦害怕失去, 你「求不得」的烦恼心来了, 你没看清楚, 就会以为是考试带给你烦恼。并不是, 是因为你求不得苦。刚才说, 因为你的见解改变, 你的烦恼就放下了。这要你有一定的智慧。所以一些比较有智慧的人, 在面对这一类的烦恼时, 他都能较轻松的处理了。

  要忏悔、呵责自己

  另外, 当烦恼来了, 我们要做些什么呢?根据佛法说, 如果烦恼来了, 而你又陷了进去, 过后你就要忏悔, 就是自己对自己呵责说“我以后不要再做了。”这样子慢慢、慢慢的, 你就能够约束自己的心以后不要再那样。但在这样做时, 一些佛教徒会生起另外一些烦恼, 觉得说“我学佛之前原本没这么多烦恼, 学了佛法之后更多事情,这样也不可以, 那样也不可以,更烦了”。很多人有这样的概念:学了佛法, 越学越烦恼。还有一些人呢, 学静坐, 还没静坐之前并不怎样, 静坐以后他觉得“我不静坐还好, 静坐了更烦恼。”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我前面说过的:一般人都满足于自己的烦恼, 凡是「贪」的烦恼我们平时都尽量去满足, 但学了佛以后要你戒除「贪」的烦恼, 为了要戒除「贪」的烦恼, 佛法说很多东西你尽量不要做, 那你就很烦了, 是这样的缘故。而如果是「嗔」的烦恼呢, 佛说你不要做, 你也很乐意不要做。因此我们要知道很多人说“学了佛之后更烦”是什么原因?因为他「贪」的烦恼被佛法说不应该做了。关于这点, 我们该怎样处理呢?

   慢慢改, 慢慢放下

  我们要知道, 凡夫不可能在听了佛法后, 就能立刻放下烦恼。烦恼并不是一日一夜, 而是无量劫累积而来, 所以要改变我们的烦恼, 也需要慢慢改变, 一下子是做不来的。当我们学了佛法, 碰到一些事情是佛法说不该做的, 而我们的烦恼心认为(想)要做, 那你只好照做, 你不做的话会更苦, 你照做了, 知道自己现在改不了, 下次要改, 这样慢慢、慢慢的改, 你就会比较自在一点, 不然的话, 你会觉得学了佛之后, 好像过的都不是人的生活了。别强逼自己要做圣人, 就算佛教说“你要怎样怎样清净”, 你也想“我要怎样怎样清净”, 否则你就苦了。原本没有这种要求, 学了佛之后却有这种要求, 就更苦了。因此我们在学习佛法时要了解到, 对于烦恼, 你若不是有很大的力量, 就只好一分一分慢慢的放下、慢慢的改。

  再谈嗔心的对治

  我们回来谈谈嗔心的烦恼。在你还没有起嗔心时, 应该要怎样做呢?

  修「慈心观」

  根据佛法说, 你可以修「慈心观」, 就是所谓慈悲观。在你静坐, 心平静下来的时候做一些观想:观想你跟众生的关系, 观想你要怎样快乐、怎样将你的快乐给予一切众生。这个修法是以众生当成发慈心的对象。在此我就这样简单的介绍。当你经常这样薰习, 你看到一切众生时都会希望他好, 这样你的心就不会整天跟众生斤斤计较, 你嗔心的烦恼就会很快的减轻了。这是在烦恼还没有生起之前你就先修了, 是佛教所谓的对治法——对治嗔心的方法, 就是修慈心观。

  观一切众生与我们过去世都有缘

  我们看看世间的父母亲, 他们一生忙忙碌碌, 将一切都给予他的子女, 但是你叫他把一切给别人他却不愿意, 为什么呢?因为他对他的子女有贪爱, 所以他愿意施舍一切给他的子女。我们也可以利用这样的方式来克服我们的烦恼, 也就是佛法所说的, 对众生要有慈悲心, 看待众生有如看待父母一样的平等。大乘佛教就是这样的教导着, 观一切众生就有如你的父母。其实这句话不一定对, 我们应该说, 观一切众生跟我们过去世都有缘, 有时候是父母, 有时候是子女;有时是师长, 有时是子弟, 都不一定。既然我们有这个缘, 就要尽量的结善缘。要观想众生是我们的父母当然可以, 但是很不容易, 如果你真的是一个发菩提心的人, 就会做得到, 要不然是不容易的。佛法里有这样说, 观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你的父母亲, 不只如此, 他们也曾经做过你的子女, 也曾经对你有恩惠, 这样你就容易看得开了。 那在夫妻和好朋友之间呢?

  往好的方面想

  当我们起烦恼的时候, 我们都有一种习惯, 就是把过去的一切恩怨, 通通搬出来。平时相处得很好的时候, 对方对待你的一些不良的行为, 你都可以接受, 不过, 当你的嗔心生起来时, 你就通通搬出来, 清算老帐!以佛法说, 这是一种在烦恼上加上烦恼的作法。其实, 佛法说, 我们应该颠倒来想, 就像前面所说的那位老太婆一样, 以另外一种角度来看问题:当两个人在吵架时, 你应该想想当初两个人要好的时候“我曾经对他怎样好, 他也曾经对我怎样好”他现在这样子对你“是因为有这样的境界、因缘, 让他起了这样的嗔心烦恼, 那我应该想好的一面。”当你往好的方面想, 你就会越想心灵越放得开。

  但人往往不这么想, 他想“哇!我对你这样好, 你竟然对我这样子”。其实, 当初他对你也很好的嘛!对不对?可能有人会说, 这样不是很阿Q吗?他现在在骂你, 你却想他过去对你好。那你应该这样想“烦恼是我的, 阿Q不阿Q也是我的, 只要我快乐, 我才是真正得到利益的人。”当你这样想, 你觉得内心放下了、觉得舒服、快乐, 那为什么不这样想呢?人家说你阿Q由他说嘛!为什么?因为如果你不做阿Q的话, 你会越想越嗔, 越嗔越想, 就越烦, 那何必要管别人认为阿Q不阿Q呢?重要的是自己要得到快乐的利益。所以当我们生起烦恼, 对一些人起嗔心的时候, 千万记得不要去清算他以前对你不好的行为, 因为这只有使你更苦恼而已。

  如果你想他曾经对你好, 那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夫妻。夫妻会经常吵架, 吵过又好、又很恩爱了。一旦吵得很凶而不能克制, 就将过去吵架的事故一一重搬出来, 结果就会越想越苦恼了。所以为了对治这个烦恼, 我们要尽量想对方对我好的哪方面。

  不要对外境反应

  另外, 佛法说:当一个人的烦恼加于你的时候, 如果你很清楚, 你不要反应, 那么你就是一个真正得益的人。曾经有一次, 一个外道来到佛的面前, 骂佛, 骂了一大堆话。佛呢?静静坐在那儿没反应。那个人骂完之后, 佛问他:“如果有人送一份礼物给你, 你不要拿, 那这份礼物是谁的?”外道说:“当然是那个主人的!”佛又问:“如果有人向天空吐口水, 老天爷没有接受, 那口水是在谁那边?”——就是掉回那人脸上。意思是说, 你的烦恼要加于我, 如果我不接受, 那么一切因果、一切烦恼还是回归予你, 这是很明显的。如果你面对着一个在发脾气的人, 任他怎样讲你、骂你, 你都静静的, 不作反应, 你会发现他的烦恼越来越重, 因为你不接受, 通通归还他, 而你就会比较自在了。因此我们要看清楚, 当别人要将他的烦恼丢给你的时候, 你不要接受, 你要想“我通通还给你”, 你静静不动的话, 其结果一定是归还给他, 必然如此。这些是关于嗔心烦恼的例子。

  嗔心的种类

  大多数人认为他很烦恼, 都是因为嗔心的烦恼。我们嗔心的烦恼有很多种, 以上是我以一般人而言的讲法。如果以佛法来说, 我们这个嗔心的烦恼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种就是所谓的「忿」, 即愤怒。当你的境界现前时, 你的心不能接受那个境界, 跟著就起嗔…

《烦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