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
广超法师
各位居士, 今天我要跟大家谈谈关于烦恼。每个人都有烦恼, 但有些并不是烦恼, 人们也把它当成烦恼, 今天要谈的就是:我们要清楚什么是烦恼, 什么不是烦恼;也要知道烦恼生起的原因和怎样去处理我们的烦恼。
了解我们的烦恼
烦恼不是随时都会生起来的。首先我们要了解, 佛教说因为我们过去有种种的无明烦恼, 所以来到这个世间做人、做各种的众生。然而我们的这些烦恼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会生起来的, 好像现在你就没有嗔心了, 或者说你现在并没有想到要搓麻将。烦恼会生起来是有原因的, 比方你觉得无聊时想要找些消遣, 而你的兴趣是搓麻将, 那你就会找人搓麻将了。又比方你心中正想着一些事, 而被人中断了你就起嗔心, 而若是在平时旁人干扰, 你却无所谓, 可见烦恼是在不同的境界、不同的因缘底下才会生起来。
烦恼不是别人给你的
佛说我们有烦恼, 是因为我们自己有某些不好的业习, 有些是我们从过去世到今天慢慢一直累积下来的, 当碰到境界的时候, 那些不好的业习就会反应出来, 这是烦恼生起的最主要原因, 而外面的境界只是助缘, 帮忙使烦恼生起来。比方有人讲了你一些坏话你就起烦恼、起嗔心, 他讲坏话是一个外境、一个助缘, 而你听了起嗔心是因为你自己有嗔心的烦恼, 是这个助缘把你嗔心的烦恼给引发出来, 所以烦恼是你的, 不是他人给你的。任何人起任何烦恼都不是别人给的, 是他自己有那种业习, 由外人或外境的助缘而引发出来。
当烦恼生起来时, 佛法说因为我们迷惑, 不知道它从那里出来, 我们的心就随着这烦恼的心对外境反应。当烦恼心一反应, 依佛法说, 我们又再制造新的不良业习、再造一些不好的因果, 将来就要受苦了;而这不良的业习也会再加强。所以烦恼所引发的因果就是将来要受苦, 还有加强不良的业习。那我们要怎样去解决我们的烦恼呢?
不同的烦恼, 不同的处理方式
佛对不同的众生说不同的法门以对治不同的烦恼。我们的烦恼太多了, 比方说你有抽烟的贪, 时间一到你就想买香烟来抽, 这是一种烦恼, 对于烟的味道、烟的感觉的一种执着;如果你喜欢喝咖啡, 每当口渴了需要喝水时你不喝水, 却想到喝咖啡, 那你就得经常为要喝咖啡而去进行各种各样的准备工作。喜欢喝咖啡是贪咖啡的烦恼, 喜欢抽烟是贪抽烟的烦恼, 这两个是绝对不一样的, 如果你将抽烟的贪戒除了, 喜欢喝咖啡的心还是继续存在, 也就是说不同的烦恼是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的。
贪和嗔——较易被知道的烦恼
我们无量劫来累积了无量无边的烦恼, 所以佛说烦恼无边。那我们要从那里下手, 来处理这无量无边的烦恼呢?对一个初学佛法、修行的人, 他应该先处理比较重的、他看得到的烦恼。佛法说烦恼有贪、嗔、痴三种类。「痴」, 他是不知道的, 既然不知道, 也就不会想到要处理。「贪」和「嗔」是比较容易被知道的烦恼, 所以初学的人所面对的烦恼一般上就是指贪和嗔。
关于「贪」, 许多人往往在贪的烦恼被满足后就不认为是烦恼了, 觉得无需去处理它。其实贪是很让人苦恼的, 但一般人不会觉得, 比方说有人很贪睡, 一觉睡醒后感到很舒服、很快乐, 他就满足了, 你跟他讲这个是烦恼他也不以为意。父母亲贪爱儿女、一对男女在谈恋爱, 这些都是贪的烦恼, 但是他们乐在其中就不认为需要去处理, 你叫他处理他也不愿意了, 人们内心一般上都接受和满足于贪的烦恼。
「嗔」的烦恼就会让人觉得很苦恼, 所以很多人所谓的烦恼, 主要就是指嗔。「嗔」的烦恼有很多种类, 我举几个例子:有时候人家说了几句不合你心意的话, 你内心就起嗔心了。或者当有些人起了嗔心的烦恼, 针对你来发脾气, 而你也跟着发脾气了。因为这些嗔给你苦的感受, 你立刻就想不要、想丢掉, 所以嗔的烦恼最容易被发现。
「贪」的烦恼就比较不容易被一般人发现, 比方说你现在贪喝咖啡, 没有咖啡你就尽量去找咖啡来喝, 喝完你就满足, 就不去处理了, 也不会觉得那是一种烦恼。其实当你去满足「贪」的时候也是苦恼, 但一般人满足了就不以为意, 当然不会想去处理了。
但当「贪」的烦恼不能够得到满足时, 你就会真正感受到因为「贪」而引起的苦恼, 你就会到处去找人诉苦了。就像有些人做生意, 想发达;或像有些人想考试及格, 想得到多少分, 他就会很苦恼, 在那边紧张;甚至有些人跟异性的朋友约会也会紧张, 那也是烦恼。这些烦恼主要是什么引起的呢?就是「贪」。
「贪」引起的烦恼一般上是什么呢?就是佛教所说的「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什么是「求不得苦」跟「爱别离苦」呢?一个人因得不到所贪求的东西而感到烦恼, 越得不到他越烦恼, 这就叫「求不得苦」。另一个是「爱别离苦」, 就是他所贪爱的东西变坏了、丢失了或他亲爱的人离开他、去世了, 他就觉得非常伤心。「贪」的烦恼会被人觉察到的主要原因, 多数是因为有「爱别离苦」跟「求不得苦」。如果他得到满足, 他就不以为意了。
我们认识的烦恼有这几种类。我们要知道, 贪有贪的处理方式, 嗔有嗔的处理方式。我们先谈谈「嗔」的处理方式。
嗔的处理方式
佛法说我们的嗔有好多种, 有些人是对人起嗔心、有些人对事起嗔心, 就看他的嗔心有多重。比方说有人因为刚要出门天却下起雨来而生气了, 他是针对什么呢?是对这个气候起嗔心。为什么呢?因为他心中所要求的东西被阻碍了, 那他就要找“对象”, 找谁呢?找到“哦!原来天下雨”, 他就起烦恼了。所以我们的烦恼有所谓的烦恼的对象, 你是针对人?针对事?还是针对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例如佛教徒有执着佛法道理的烦恼, 当人家讲了违反他所认识的佛法道理时, 他就起嗔心了。任何宗教徒都是这个样子, 就是执着他所认识的道理而起烦恼。这一切, 我们要清楚它是怎么来的?刚才我说过了, 外面的境界只是助缘, 助使烦恼生起, 真正的烦恼是你内心有烦恼的业习, 这两个配合了, 烦恼才生起来。烦恼生起来了, 我们说要克服这个烦恼, 那就看你要在什么时候克服。你要在烦恼过后才克服?或正当在烦恼的时候克服?还是在烦恼没生起时, 就设法去处理?这些在佛教里有着不同的教导方式。先说烦恼(嗔心)生起之后, 该如何处理。
看清楚嗔心起来的后果
首先, 我们要清楚的知道如果我起嗔心, 这个烦恼的人是谁?其实就是我, 并不是对方。但是当我起嗔心的时候, 我非常不满意, 我必然要想办法让对方不爽快, 那么我就满意了。嗔心往往会造成这个样子。但这样一来, 你就会又造新的因果了, 依佛法说, 你不但加强了你的嗔心, 你还跟对方结下了嗔心的因缘, 以后你们两个又要来重演这段因缘。所以你要看清楚, 我的嗔心起来的后果, 它让你现前的内心不自在, 将来也同样不好、不自在。你要看清楚, 这一切的不自在, 是我自己造成的, 内心有嗔也是自己的, 并不是对方给我的。但我们却一直说是对方。刚才我说过了, 内心里有嗔心是你的, 并不是对方给你的。
观察嗔心生起的因缘
那么, 当嗔心的烦恼来了, 佛说你除了要知道它的后果是不好的, 应该要放弃。另外呢, 佛法说你要观察这里面有种种的因缘。什么种种的因缘呢?刚才我说了, 你不会无缘无故起嗔心的, 好像你现在听这个录音带(读这篇文章), 你没有无缘无故对这个录音带(这篇文章)起嗔心, 同样的, 当对方会做一些行为来影响你, 使你起嗔心, 必然也有它的因缘、它的因果, 然后你的心与他——双方的嗔的习气相配合, 就变成你现前的身心活动。世间一切都是如此。以佛法说他在迷惑中, 你也在迷惑中, 大家迷惑在现前的境界, 这嗔心的因缘就这样开始了。如果你要观察, 你要看看, 哦!原来他跟我一样, 也是不自在的,他的嗔心会生起来并不是他愿意的。有谁愿意那样呢?没有人愿意的。“他是不知不觉就那样做出来的”你要这样去看。他有他嗔心的业习、有他的烦恼, 你也有你的烦恼, 大家搅成一堆, 并非谁在针对谁。你若这样看清楚, 就会比较容易看开一点了。
看回自心
还有, 佛法说如果你起嗔心的时候, 你要想回自己, 有些人学佛是要解脱, 有些人是发心要度众生, 若你是要度众生, 你要想想“现在这个众生这样对待我, 那正是我修行的时候、我度他的时候嘛!为什么我要跟他闹在一起呢?”那样看清楚之后, 你就会放下了。如果你想自己解脱, 那你要怎么看呢?你要看清楚“哎呀!这不过是种种的外境, 现在又(在我的身心)反应了, 我的心不要再随境转了。”这样你的心就不会对这个人起嗔心。
但是讲归讲, 一般人就往往做不到。做不到有几个原因:佛法说我们的心念生起时, 有一层层不同的层次, 一个接著一个的生起来。我们因为看不清楚自己的心念, 往往在烦恼生起后才知道。但就算如此, 你也应该去解决它, 否则烦恼就会慢慢增大, 自己也会很苦。
如果想要提前处理烦恼, 就必须修定。当你有一定的定力, 任何外境一动, 你的心不会马上反应, 你就有机会先观察, 而不是让烦恼生起之后才来观察。这是指如果你想提前处理烦恼。
如果你要更提前处理, 希望连烦恼都不要起来的话, 那这就不容易了, 因为你要放下很多、很多的事情, 专心的修才做得到, 在这里我就不谈这个, 我们谈谈一般人怎…
《烦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