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煩惱

  煩惱

  廣超法師

  各位居士, 今天我要跟大家談談關于煩惱。每個人都有煩惱, 但有些並不是煩惱, 人們也把它當成煩惱, 今天要談的就是:我們要清楚什麼是煩惱, 什麼不是煩惱;也要知道煩惱生起的原因和怎樣去處理我們的煩惱。

  了解我們的煩惱

  煩惱不是隨時都會生起來的。首先我們要了解, 佛教說因爲我們過去有種種的無明煩惱, 所以來到這個世間做人、做各種的衆生。然而我們的這些煩惱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會生起來的, 好像現在你就沒有嗔心了, 或者說你現在並沒有想到要搓麻將。煩惱會生起來是有原因的, 比方你覺得無聊時想要找些消遣, 而你的興趣是搓麻將, 那你就會找人搓麻將了。又比方你心中正想著一些事, 而被人中斷了你就起嗔心, 而若是在平時旁人幹擾, 你卻無所謂, 可見煩惱是在不同的境界、不同的因緣底下才會生起來。

  煩惱不是別人給你的

  佛說我們有煩惱, 是因爲我們自己有某些不好的業習, 有些是我們從過去世到今天慢慢一直累積下來的, 當碰到境界的時候, 那些不好的業習就會反應出來, 這是煩惱生起的最主要原因, 而外面的境界只是助緣, 幫忙使煩惱生起來。比方有人講了你一些壞話你就起煩惱、起嗔心, 他講壞話是一個外境、一個助緣, 而你聽了起嗔心是因爲你自己有嗔心的煩惱, 是這個助緣把你嗔心的煩惱給引發出來, 所以煩惱是你的, 不是他人給你的。任何人起任何煩惱都不是別人給的, 是他自己有那種業習, 由外人或外境的助緣而引發出來。

  當煩惱生起來時, 佛法說因爲我們迷惑, 不知道它從那裏出來, 我們的心就隨著這煩惱的心對外境反應。當煩惱心一反應, 依佛法說, 我們又再製造新的不良業習、再造一些不好的因果, 將來就要受苦了;而這不良的業習也會再加強。所以煩惱所引發的因果就是將來要受苦, 還有加強不良的業習。那我們要怎樣去解決我們的煩惱呢?

  不同的煩惱, 不同的處理方式

  佛對不同的衆生說不同的法門以對治不同的煩惱。我們的煩惱太多了, 比方說你有抽煙的貪, 時間一到你就想買香煙來抽, 這是一種煩惱, 對于煙的味道、煙的感覺的一種執著;如果你喜歡喝咖啡, 每當口渴了需要喝水時你不喝水, 卻想到喝咖啡, 那你就得經常爲要喝咖啡而去進行各種各樣的准備工作。喜歡喝咖啡是貪咖啡的煩惱, 喜歡抽煙是貪抽煙的煩惱, 這兩個是絕對不一樣的, 如果你將抽煙的貪戒除了, 喜歡喝咖啡的心還是繼續存在, 也就是說不同的煩惱是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的。

  貪和嗔——較易被知道的煩惱

  我們無量劫來累積了無量無邊的煩惱, 所以佛說煩惱無邊。那我們要從那裏下手, 來處理這無量無邊的煩惱呢?對一個初學佛法、修行的人, 他應該先處理比較重的、他看得到的煩惱。佛法說煩惱有貪、嗔、癡叁種類。「癡」, 他是不知道的, 既然不知道, 也就不會想到要處理。「貪」和「嗔」是比較容易被知道的煩惱, 所以初學的人所面對的煩惱一般上就是指貪和嗔。

  關于「貪」, 許多人往往在貪的煩惱被滿足後就不認爲是煩惱了, 覺得無需去處理它。其實貪是很讓人苦惱的, 但一般人不會覺得, 比方說有人很貪睡, 一覺睡醒後感到很舒服、很快樂, 他就滿足了, 你跟他講這個是煩惱他也不以爲意。父母親貪愛兒女、一對男女在談戀愛, 這些都是貪的煩惱, 但是他們樂在其中就不認爲需要去處理, 你叫他處理他也不願意了, 人們內心一般上都接受和滿足于貪的煩惱。

  「嗔」的煩惱就會讓人覺得很苦惱, 所以很多人所謂的煩惱, 主要就是指嗔。「嗔」的煩惱有很多種類, 我舉幾個例子:有時候人家說了幾句不合你心意的話, 你內心就起嗔心了。或者當有些人起了嗔心的煩惱, 針對你來發脾氣, 而你也跟著發脾氣了。因爲這些嗔給你苦的感受, 你立刻就想不要、想丟掉, 所以嗔的煩惱最容易被發現。

  「貪」的煩惱就比較不容易被一般人發現, 比方說你現在貪喝咖啡, 沒有咖啡你就盡量去找咖啡來喝, 喝完你就滿足, 就不去處理了, 也不會覺得那是一種煩惱。其實當你去滿足「貪」的時候也是苦惱, 但一般人滿足了就不以爲意, 當然不會想去處理了。

  但當「貪」的煩惱不能夠得到滿足時, 你就會真正感受到因爲「貪」而引起的苦惱, 你就會到處去找人訴苦了。就像有些人做生意, 想發達;或像有些人想考試及格, 想得到多少分, 他就會很苦惱, 在那邊緊張;甚至有些人跟異性的朋友約會也會緊張, 那也是煩惱。這些煩惱主要是什麼引起的呢?就是「貪」。

  「貪」引起的煩惱一般上是什麼呢?就是佛教所說的「求不得苦」、「愛別離苦」。什麼是「求不得苦」跟「愛別離苦」呢?一個人因得不到所貪求的東西而感到煩惱, 越得不到他越煩惱, 這就叫「求不得苦」。另一個是「愛別離苦」, 就是他所貪愛的東西變壞了、丟失了或他親愛的人離開他、去世了, 他就覺得非常傷心。「貪」的煩惱會被人覺察到的主要原因, 多數是因爲有「愛別離苦」跟「求不得苦」。如果他得到滿足, 他就不以爲意了。

  我們認識的煩惱有這幾種類。我們要知道, 貪有貪的處理方式, 嗔有嗔的處理方式。我們先談談「嗔」的處理方式。

  嗔的處理方式

  佛法說我們的嗔有好多種, 有些人是對人起嗔心、有些人對事起嗔心, 就看他的嗔心有多重。比方說有人因爲剛要出門天卻下起雨來而生氣了, 他是針對什麼呢?是對這個氣候起嗔心。爲什麼呢?因爲他心中所要求的東西被阻礙了, 那他就要找“對象”, 找誰呢?找到“哦!原來天下雨”, 他就起煩惱了。所以我們的煩惱有所謂的煩惱的對象, 你是針對人?針對事?還是針對一個道理?什麼道理呢?例如佛教徒有執著佛法道理的煩惱, 當人家講了違反他所認識的佛法道理時, 他就起嗔心了。任何宗教徒都是這個樣子, 就是執著他所認識的道理而起煩惱。這一切, 我們要清楚它是怎麼來的?剛才我說過了, 外面的境界只是助緣, 助使煩惱生起, 真正的煩惱是你內心有煩惱的業習, 這兩個配合了, 煩惱才生起來。煩惱生起來了, 我們說要克服這個煩惱, 那就看你要在什麼時候克服。你要在煩惱過後才克服?或正當在煩惱的時候克服?還是在煩惱沒生起時, 就設法去處理?這些在佛教裏有著不同的教導方式。先說煩惱(嗔心)生起之後, 該如何處理。

  看清楚嗔心起來的後果

  首先, 我們要清楚的知道如果我起嗔心, 這個煩惱的人是誰?其實就是我, 並不是對方。但是當我起嗔心的時候, 我非常不滿意, 我必然要想辦法讓對方不爽快, 那麼我就滿意了。嗔心往往會造成這個樣子。但這樣一來, 你就會又造新的因果了, 依佛法說, 你不但加強了你的嗔心, 你還跟對方結下了嗔心的因緣, 以後你們兩個又要來重演這段因緣。所以你要看清楚, 我的嗔心起來的後果, 它讓你現前的內心不自在, 將來也同樣不好、不自在。你要看清楚, 這一切的不自在, 是我自己造成的, 內心有嗔也是自己的, 並不是對方給我的。但我們卻一直說是對方。剛才我說過了, 內心裏有嗔心是你的, 並不是對方給你的。

  觀察嗔心生起的因緣

  那麼, 當嗔心的煩惱來了, 佛說你除了要知道它的後果是不好的, 應該要放棄。另外呢, 佛法說你要觀察這裏面有種種的因緣。什麼種種的因緣呢?剛才我說了, 你不會無緣無故起嗔心的, 好像你現在聽這個錄音帶(讀這篇文章), 你沒有無緣無故對這個錄音帶(這篇文章)起嗔心, 同樣的, 當對方會做一些行爲來影響你, 使你起嗔心, 必然也有它的因緣、它的因果, 然後你的心與他——雙方的嗔的習氣相配合, 就變成你現前的身心活動。世間一切都是如此。以佛法說他在迷惑中, 你也在迷惑中, 大家迷惑在現前的境界, 這嗔心的因緣就這樣開始了。如果你要觀察, 你要看看, 哦!原來他跟我一樣, 也是不自在的,他的嗔心會生起來並不是他願意的。有誰願意那樣呢?沒有人願意的。“他是不知不覺就那樣做出來的”你要這樣去看。他有他嗔心的業習、有他的煩惱, 你也有你的煩惱, 大家攪成一堆, 並非誰在針對誰。你若這樣看清楚, 就會比較容易看開一點了。

  看回自心

  還有, 佛法說如果你起嗔心的時候, 你要想回自己, 有些人學佛是要解脫, 有些人是發心要度衆生, 若你是要度衆生, 你要想想“現在這個衆生這樣對待我, 那正是我修行的時候、我度他的時候嘛!爲什麼我要跟他鬧在一起呢?”那樣看清楚之後, 你就會放下了。如果你想自己解脫, 那你要怎麼看呢?你要看清楚“哎呀!這不過是種種的外境, 現在又(在我的身心)反應了, 我的心不要再隨境轉了。”這樣你的心就不會對這個人起嗔心。

  但是講歸講, 一般人就往往做不到。做不到有幾個原因:佛法說我們的心念生起時, 有一層層不同的層次, 一個接著一個的生起來。我們因爲看不清楚自己的心念, 往往在煩惱生起後才知道。但就算如此, 你也應該去解決它, 否則煩惱就會慢慢增大, 自己也會很苦。

  如果想要提前處理煩惱, 就必須修定。當你有一定的定力, 任何外境一動, 你的心不會馬上反應, 你就有機會先觀察, 而不是讓煩惱生起之後才來觀察。這是指如果你想提前處理煩惱。

  如果你要更提前處理, 希望連煩惱都不要起來的話, 那這就不容易了, 因爲你要放下很多、很多的事情, 專心的修才做得到, 在這裏我就不談這個, 我們談談一般人怎…

《煩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