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好像也可以這麼講。)

  當時她特別自卑,後來莎莉文老師一直很費力地帶著她,比如讓她摸著自己的喉嚨和嘴唇來學發音等。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老師的幫助,最後她學通了五種語言,並有14大巨作流傳于世。其中,《假如我有叁天光明》是她的散文代表作,可能很多道友都看過。從她寫的《我的生活》一書所描寫的自己成長曆程來看,人如果有堅強的意志,世間所有魔障都不可能摧毀。她是美國二十世紀文學界中的偶像,曆代總統和文學巨匠都拜讀過她的著作。後來海倫·凱勒雲遊了全世界很多國家,把愛心遍撒在了人間。若其他人耳根也沒有、眼根也沒有,不知會變成什麼樣,但她憑借自己的創作力和發揮力,卻達到了這樣的高度。

  同樣的道理,作爲學習大乘佛法的人,應該自己鼓勵自己,也應在學法不精進、利益衆生的發心不圓滿等時,通過身旁的道友和老師的引導,逐漸使自己的聞思修行步入正軌。當然,這也需要前世的殊勝因緣,如果沒有因緣,可能剛開始聽一堂課時,會立下“我從現在開始一定要利益衆生”的誓言,但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時就會退失信心。其實我覺得,人活在世界上並不應僅僅爲了生活,諸如吃飯、睡覺、地位、財産、房子、轎車等。從小的範圍來講,應對社會、國家乃至人類有所幫助;從大的方面講,不但自己應超離輪回苦海,還應對無數衆生帶來不可估量的利益,這才是明智的選擇。但有這樣遠大理想的人,在衆多人中也很難找到一個。雖然很多人都說要普度衆生,但實際上自私自利的心卻很嚴重。而這裏講,如果發心的能力強,一切邪魔外道都不可能危害你,自己的修行也會圓滿成就,所以大家一定要認真聞思修行般若。

  戍二(附帶說明違品有機可乘之因)分二:一、宣說主要是爭論;二、宣說脫離彼惡業之方法。

  亥一(宣說主要是爭論)分二:一、總說爭論;二、別說未得授記故于得授記菩薩爭論之過患。

  (一)總說爭論:

  

何時菩薩起鬥爭,相互不和具嗔心,

  

時魔最悅心舒暢,思彼二者遠佛智。

  

彼二將遠如羅刹,二者失毀自誓言,

  

嗔恨離忍豈證覺?彼時諸魔皆歡喜。

  這兩個頌詞講,雖然對于具足善巧方便和智慧铠甲的菩薩來說,一切魔衆都無機可乘;但對于不具足證悟空性和利益衆生的初學菩薩或智慧淺薄的菩薩來講,魔衆卻有機可乘。《般若八千頌》裏面講,修學般若時有七種過患魔有機可乘;《般若二萬頌》中,在宣講十二種違緣或過患的末尾這樣強調:作爲修行人,如果內部互相爭鬥,即身體發生打鬥、口裏發生口角或爭論,彼此不和睦、生嗔恨心,那時千萬魔衆都會歡喜若狂。爲什麼魔衆那麼高興呢?因爲,在發菩提心的人互相吵架、打架、說過失、毀謗等時,爭鬥的雙方都遠離了佛的般若空性智慧,利益衆生的心也遠離了。

  打個比方,在兩位道友互相吵架時,因爲雙方都生起了嗔恨心,那在兩人相續中,不要說利益衆生的心和般若空性的智慧,恐怕連信心和悲心都蕩然無存。尤其是,當兩位菩薩拿著刀斧互相打架時,相續中所有善法方面的信心、般若空性等肯定都沒有了。如果有般若空性,那還要打誰、殺誰呢?所以肯定沒有般若空性的境界等。

  那時魔王波旬會特別歡喜、喜不自禁地說:“你看,這兩個人開始打架了,哈哈哈哈哈……”可是,很多凡夫人根本不知道,還認爲自己表演得很精彩。所以,當菩薩爭鬥得越來越激烈時,魔衆就會歡喜若狂,心情也越來越舒暢。《經集論》中引用《叁摩地王經》雲:“互相若生嗔恨者,淨戒廣聞不能救,參禅住靜不能救,布施供佛亦無救。”意思是說,如果兩個修行人生嗔恨心,互相發生打鬥、爭論,那即使他們守持清淨的戒律、具足廣聞博學、精進參禅、安住靜地、天天布施、日日供佛,也不能救護他們。

  因此,在學習般若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知道:人與人之間若有特別強烈的爭論,那就是魔的幻現。此時自己也應知道:我現在生嗔恨心了,或我跟別人吵架了,這肯定是魔衆在對我懲罰。如果在別人打罵時,自己不但不以嗔恨心與之打鬥、爭論,反而以大悲心修安忍,那魔衆只會對爭論者有害,對安忍者則無有任何損害。

  這裏還講,這兩者將距佛智遙遠,因爲他們的心跟夜叉、羅刹、魔鬼、餓鬼等惡劣衆生的心態完全一樣。這一點,相信大家在兩人吵架、爭鬥時,看看他們的表現是什麼樣就很清楚。對出家人來講,如果內部發生吵架、爭鬥,雖然剃著光頭、穿著袈裟,內心也跟夜叉沒有任何差別。夜叉裏面有些很慈悲,天天都幫助別人,那就跟惡劣夜叉沒有差別了。

  而且這兩個人已經失毀了自己在諸佛菩薩前發下的叁大誓願: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求證圓滿正等覺的果位,修學般若空性。的確,在人與人之間互相發生激烈沖突時,曾經發過的誓願全部都已忘記了。聽說有人在打完架後才想起來自己的誓言,那就要好好忏悔。

  大家都知道,在生嗔恨心時已經離開了安忍,那怎麼能獲得成就呢?就像火燒壞了種子,苗芽不可能長出一樣,不可能成就。那個時候,所有魔王及其眷屬全部如願以償、極其歡喜。爲什麼這麼講呢?因爲對于大乘菩薩來講,一劫當中生貪心的過患也不能與一刹那間生嗔恨心的過患相比。雖然從別解脫戒來講,貪心的過失最大;但從菩薩戒來講,嗔恨心的過失最大。因爲,嗔恨心不但毀壞衆多善根,而且還直接損害衆生。

  《大寶積經》雲:“爾時,優波離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貪心相應而犯于戒,或有菩薩瞋心相應而犯于戒,或有菩薩癡心相應而犯于戒。世尊!如是菩薩于叁犯中何者爲重?”爾時,世尊告優波離言:“若諸菩薩修行大乘如恒沙劫,貪心相應而犯戒者,其罪尚輕;若一瞋心而犯于戒,其罪甚重。何以故?因貪犯戒攝受衆生,因瞋犯戒棄舍衆生……以是義故,大乘之人因貪犯戒,我說是人不名爲犯;因瞋犯戒爲大犯戒,名大過患,名大墮落,于佛法中是大留難……”

  《華嚴經疏》中引用《決定毗尼經》雲:“菩薩甯起百千貪心,不起一嗔,以違害大悲莫過此故。”意思是說,菩薩甯可起百千貪心,也不能起一念嗔恨心,爲什麼呢?因爲嗔恨心直接危害大悲心和利益衆生的宏偉事業。因此大家一定要明白,發大乘心的菩薩不能生嗔恨心。佛經裏也說:即使是初發心的菩薩,也應觀想爲佛。反之,若隨著嗔恨心轉,跟其他人鬥爭,魔衆就會很歡喜,自己也將墮落惡道感受無邊痛苦。所以,在各種各樣的現象出現時,大家一定要注意。

  但誰是魔、誰是佛卻很難分辨。一個故事這樣講:以前印度有一位日光比丘,剛開始他非常精進地行持善法、去除惡業。到他修行要接近成就時,魔王非常不高興,因爲震動了它們的宮殿。然後魔就幻化成釋迦佛的形象出現在他面前,說:你現在跟我一樣,已經成佛了;從現在開始你所有善法全部可以停止,可隨心所欲造作殺盜淫妄酒等惡業,而且不會有任何過失。後來它還說:我每隔七天來看你一次。日光比丘也認爲佛已現前,自己已經獲得成就。從此以後他就爲所欲爲,隨隨便便爲非作歹,什麼事情都敢幹。在這樣放逸的過程中,他所見到的佛也經常來安慰、贊歎、鼓勵他,他也非常歡喜。

  日光比丘有一位很厲害的上師,在看到弟子所作所爲不如法後,就要求他改正。但他不但不改反而說:這是佛陀親自要求的。上師說:那可不可以讓我見見佛陀?他說:應該沒有問題,我跟他約個時間。但日光比丘所尊敬的“佛陀”並不願意見他的上師,說:你的上師根機不好,跟我沒有緣分,我不見他。日光比丘轉告了魔的回答後,上師說:不能見佛陀也無所謂;你現在已得佛的加持,很了不起;但我們畢竟這麼長時間的師徒關系,我給你一顆圓珠作紀念品,你最好把它戴在身上。(講到這裏,上師仁波切拿出挂在脖子上的珠子說:“是不是這個?不能看。”然後就放回去了。)給完加持品後,還囑咐說:你下次見到“佛陀”時,最少要向他頂禮叁次。當他所認爲的佛陀現前時,日光比丘就向它頂禮,因爲加持品的力量非常大,魔所變成的佛陀就消失了,從此之後他也知道這是魔的幻現。所以,有時候魔和佛還是很難分辨。

  不過麥彭仁波切和上師如意寶以前都講過,若相續中信心、悲心、智慧等善根越來越增上,無論外在的顯現是什麼樣都是正確的。如果對因果的誠信,對衆生的悲心等一天比一天減弱,那即使是自稱已經現見佛陀的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其修行境界也有問題。至于盲修與正修的差別,《定解寶燈論》以“漢茶過濾器”等喻理[3]作過說明,大家可以參閱。

  所以魔衆最高興的,就是相續中生起嗔恨心、互相爭鬥。作爲修行人,我覺得每個人的身上肯定會出現各種各樣不如意或不公平的現象。在那個時候,如果你有一定的境界,就可以安住在般若空性中。即使沒有那麼高深的見解,也應知道:若按世間以牙還牙、報仇雪恨的做法來對待,魔衆就取得了勝利。

  大乘佛教的慈悲觀要求無條件地悲憫一切衆生,所以不應因爲你對我好,我就對你觀悲心,或因你對我不好,我就要對你生嗔恨心,因爲真正大乘佛教的精華,就是要利益天下無邊的一切衆生。但這樣的理念現在很多人都不懂,有些長年學習的佛教徒,在遇到事情時就以自我爲中心,對他來講害衆生好像是應該做的事情一樣。實際上,這些行爲完全違背了大乘教法。

  雖然要真正做到很不容易,但我們也應知道,哪些行爲是魔衆歡喜的事,哪些行爲是魔衆害怕的事。如果非人和魔衆沒有能力對你進行危害,那你的修行直接或間接一定會成功。從正面來講,修行要成功也需要各種因緣,就像現在…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