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二課

  

第四十二課

  

思考題

  1.怎樣修持勝義無緣忏悔,如此而行有何功德?

  2.爲什麼般若波羅蜜多是所有波羅蜜多的根本、核心?請以喻義結合的方式說明。

  3.學完本課後,請結合公案、教證及上師的教言,談談你對聞思修行般若法門的認識與體會。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不管聽什麼法,在聽聞之前,都應爲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發殊勝菩提心,這千萬不能忘。如果以菩提心攝持,短暫的一個小時,善根也會變成無量無邊,即使如來也無法衡量。這個功德大家應該清楚,這是第一件事。還有一件事,聽聞佛法尤其是般若空性,這在人生長河或整個生涯當中,是極爲難得、非常稀有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有歡喜心。世間人在參加宴請時,一般來講心裏都有歡喜心,而聽聞般若法遠遠超過它,所以在通過輔導等方式學習時,大家心裏一定要有意樂心!而有了希求心、恭敬心和精進心,通過諸佛菩薩的加持,自己相續很快就能生起證悟般若空性的見解。否則,雖然有一分功德,但不一定能很快得到如此境界。學世間學問也是這樣,如果學生特別愛學《語文》,或《化學》、《物理》,那他得到的成就與他人就會完全不相同。所以每個人都應在菩提心和歡喜心攝持下聽每一堂課,這特別重要!

  下面緊接著講第二個科判——觀勝義無緣而忏悔。

  (二)(觀勝義無緣而忏悔)分二:一、真實宣說;二、如是了知之功德。

  1、真實宣說:

  

何者學時不許學,不緣學者所學法,

  

是學非學不分別,彼學即學此佛法。

  任何行者在修學般若時沒有任何執著,即不以耽著的方式承許修學的所爲,對學者(指學習般若的人)、所學的法也不緣,對所學的對治法和應對治的違品兩者也不加分別,而了知一切萬法一無所有或了不可得的空性,這般修學就是正確無誤地學習這一遍智或如來之因——佛法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說,真正的般若就是叁輪體空的智慧。《大般若經》中也說:自學、他學、所學的法叁者皆不存在,就是所謂的般若。

  雖然我們現在,修學者自己、所學的法和爲衆生而學的最終目標等叁輪根本不能清淨,但若能將上師開示的竅訣和理論剖析兩方面結合起來,就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一旦到達能學所學一無所得,那就是所謂的無住而住、無知而知。但這樣的學法初學者會覺得很矛盾:學而不學、不學而學,這到底是什麼樣啊?甚至認爲:是不是就像黑色和白色的繩子搓在一起一樣?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所謂叁輪清淨,就像《中觀根本慧論》裏所剖析的一樣——作者、所作的事業和作法叁者或叁輪是空性也可以;或從時間的相續上講叁輪體空也可以,如《大寶積經》雲:“是心意識無有安住,不分別過去、不執著未來、不戲論現在。一切衆生不能覺悟叁世等性、叁輪清淨,如來于彼發起大悲。”

  既然叁世所攝的一切萬法從本體上觀察皆不存在,那就沒有必要再耽著,即過去的法已經過去了,沒有什麼可分別的;未來的法還沒産生,也沒必要去執著;現在的法並不存在,也不必戲論。但叁界輪回中的可憐衆生並不知道這樣的境界,一直爲了將來的法産生種種分別念,過去的諸多往事也整天在心裏浮現,現在的人事就更加執著了。有人特別耽著分別念:我過去很快樂,跟某某人在一起時,生活非常美好!我年輕時很漂亮,現在滿面皺紋、白發蒼蒼多痛苦,未來會不會變得更可憐?一直湧現叁世的分別念,非常可悲!這就是沒有通達叁世空性的原因導致的。

  雖然叁輪本來是清淨的空性,但包括聞思修行佛法的人在內,很多人經常産生執著。其實執著越大,相續中的罪業越難清淨。若相續中真正生起了空性見解,哪怕是相似的空性見解,無始以來所造的許許多多罪業都可當下摧毀。《大般涅槃經》雲:“修一善心,破百種惡。”意思是說,修持一個善心,可以破除一百種惡業。雖然我們的相續已被無始以來所犯的,包括殺盜淫妄在內的佛製罪和自性罪染汙了,但若能真正放下一切安住在自然本智當中,或生起一個包括後悔心在內的強烈善心,相續中的罪業就可摧毀。

  這個科判講觀勝義無緣(指空性)而忏悔。很多大乘經典都說,觀修空性是清淨罪業的唯一方法,所以無始劫來積累在阿賴耶上的深重罪業,皆應通過觀空來忏悔。其實,一瞬間觀修空性也能驅除無邊極重罪業,就像在千年暗室中點亮一盞燈就能驅除所有黑暗一樣。《大集經》中說:“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鮮淨。”意思是說,即使是垢染了一百年的衣服,通過洗衣機和質量較好的洗衣粉等來清洗,在一日中就能全部洗淨。同樣的道理,我們相續中無始以來所造的無邊罪業,在即生中遇到大乘佛法後,若能以特別猛利的忏悔心安住在空性境界中,一日乃至一時也能得以清淨。若能以坐如山王、自觀自心的方式來忏悔,這就叫“無忏忏”,即無有能忏所忏的忏悔,而這就是最殊勝的忏悔方法。可見,觀修叁輪體空確實是非常殊勝的修法,所以大家在有時間、有因緣時還是要觀修空性。若能按《般若經》中所講到的觀空忏悔法來摧毀所有罪業,就特別好!

  2、如是了知之功德:

  

菩薩了知如此學,永不失學不破戒,

  

爲得佛法修學此,善學勝學無緣執。

  

智者學修發光慧,不善一念亦不生,

  

如日行空光輝映,前方虛空暗不存。

  如是了知叁輪體空的忏悔方式有何功德呢?這裏講,菩薩了知如此不學之學,即如實通達前面所講的學者、所學和修學的目標等叁輪的本體爲空性,或者說完全證得了般若空性的意義,那他永遠不會退失慧學和定學,也不會出現破戒的現象。爲什麼不會失壞戒定慧叁學呢?因爲叁學失壞的主要原因就是有緣的我執見,一旦將其徹底根除,就像生長毒藥的種子被火燒壞後,花和果就無從生起或根本不會出現一樣,真正通達無我空性見解的菩薩再也不會退失定慧二學,也不會破戒。

  爲什麼世間中經常會出現修行不成功的現象呢?這就是沒有證悟空性見的原因。若證悟空性見,因爲它是無爲法(大圓滿法中也講,真正認識心的本性或通達空性,或證悟大圓滿的見解,就是無爲法的境界),就不會再退轉。在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雖然今天自我感覺學得還算可以,自己也很高興,吃飯也很香;但過兩天就退轉了,于是又特別傷心。很多修行人就這樣生活在憂喜中:當戒定慧叁學的境界提升時就極其高興,一旦各方面的修學往下滑,或者說沒有進步,心中就無比傷心、擔憂。這就是沒有空性見的原因。

  一旦擁有空性見,不但不會退轉,反而會繼續向上邁進。也就是說,爲了得到佛陀的十力、四無畏等不共功德法,菩薩才修學此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爲什麼證悟空性的菩薩能善巧修學或增上殊勝的戒定慧叁學呢?這是因爲他安住于無緣、無執的境界之故。而且這樣的菩薩再也不會産生世間各種痛苦或煩惱。《大智度論》中也講:“無緣業不生,無緣思不生。”還說:“有緣故業生,不從無緣生;有緣故思生,不從無緣生。”其意是說,只要有執著或有所緣,業與思就會産生;如果通達了空性,世間的業、執著和我執等就不會産生。所以,若被我執蒙蔽、被邪見所染,在輪回中就會不斷流轉或投生;如果真實通達了一切萬法皆爲空性,無漏的資糧就會越來越增上,戒定慧叁學的功德也會蒸蒸日上、永遠不退轉。

  所以,作爲通達二谛的智者菩薩,皆應以此方式修學放射大乘正法光芒的智慧——般若波羅蜜多。若能如此修學,因它能對治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等的違品,貪嗔癡及吝啬、嫉妒等不善法就不會産生。大家都知道,智慧和障礙兩者完全相違,就像太陽行空光輝照耀整個大地時,所有黑暗全被無余驅除一樣,只要相續中真正生起了無我空性的光明智慧,所有愚癡黑暗全都不會有容身之地。

  《入行論》雲:“空性能對治,煩惱所知障,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意思是說,空性就像光明一樣,它能對治煩惱障和所知障的黑暗,如果想很快成佛,爲什麼不趕快修空性呢?真的,若沒有修空性,從輪回中解脫就很困難。因爲,相續中沒有空性智慧,即使在一輩子中天天都忙忙碌碌地行持拜佛、供養、布施、持戒等善法,想真正超越輪回也很困難;當然這樣行持善法所積累的福德資糧肯定很大。

  至于空性見,按中觀來講,應通達一切萬法皆爲空性,或者說遠離一切戲論;若按密宗的竅訣或禅宗的教言來講,心的本體什麼時候了達了,就是真正通達空性者。所以我覺得,所謂生起空性見,歸根結底就是認識心的本性。

  《續藏經》中有這樣一個公案[1]:漢地禅宗有一位叫無明慧經的禅師,他是很了不起的開悟者。九歲時他對善法就有很大信心,後來准備在常忠法師那裏出家,但法師沒有開許,說:開悟以後,我可以攝受你出家。後來他在峨眉山住茅棚修學,有一天他在外面做事情,有一塊石頭一半露出,一半埋在地裏,他很想拔出來,就使勁地推。就在這個時候,他突然開悟,遂作偈曰:“欲參無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師關。”于是他便徑直回去見常忠法師,不但得到了印證、認可,還爲他…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二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