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一课▪P2

  ..续本文上一页,好像也可以这么讲。)

  当时她特别自卑,后来莎莉文老师一直很费力地带着她,比如让她摸着自己的喉咙和嘴唇来学发音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帮助,最后她学通了五种语言,并有14大巨作流传于世。其中,《假如我有三天光明》是她的散文代表作,可能很多道友都看过。从她写的《我的生活》一书所描写的自己成长历程来看,人如果有坚强的意志,世间所有魔障都不可能摧毁。她是美国二十世纪文学界中的偶像,历代总统和文学巨匠都拜读过她的著作。后来海伦·凯勒云游了全世界很多国家,把爱心遍撒在了人间。若其他人耳根也没有、眼根也没有,不知会变成什么样,但她凭借自己的创作力和发挥力,却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同样的道理,作为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应该自己鼓励自己,也应在学法不精进、利益众生的发心不圆满等时,通过身旁的道友和老师的引导,逐渐使自己的闻思修行步入正轨。当然,这也需要前世的殊胜因缘,如果没有因缘,可能刚开始听一堂课时,会立下“我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利益众生”的誓言,但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时就会退失信心。其实我觉得,人活在世界上并不应仅仅为了生活,诸如吃饭、睡觉、地位、财产、房子、轿车等。从小的范围来讲,应对社会、国家乃至人类有所帮助;从大的方面讲,不但自己应超离轮回苦海,还应对无数众生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这才是明智的选择。但有这样远大理想的人,在众多人中也很难找到一个。虽然很多人都说要普度众生,但实际上自私自利的心却很严重。而这里讲,如果发心的能力强,一切邪魔外道都不可能危害你,自己的修行也会圆满成就,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闻思修行般若。

  戍二(附带说明违品有机可乘之因)分二:一、宣说主要是争论;二、宣说脱离彼恶业之方法。

  亥一(宣说主要是争论)分二:一、总说争论;二、别说未得授记故于得授记菩萨争论之过患。

  (一)总说争论:

  

何时菩萨起斗争,相互不和具嗔心,

  

时魔最悦心舒畅,思彼二者远佛智。

  

彼二将远如罗刹,二者失毁自誓言,

  

嗔恨离忍岂证觉?彼时诸魔皆欢喜。

  这两个颂词讲,虽然对于具足善巧方便和智慧铠甲的菩萨来说,一切魔众都无机可乘;但对于不具足证悟空性和利益众生的初学菩萨或智慧浅薄的菩萨来讲,魔众却有机可乘。《般若八千颂》里面讲,修学般若时有七种过患魔有机可乘;《般若二万颂》中,在宣讲十二种违缘或过患的末尾这样强调:作为修行人,如果内部互相争斗,即身体发生打斗、口里发生口角或争论,彼此不和睦、生嗔恨心,那时千万魔众都会欢喜若狂。为什么魔众那么高兴呢?因为,在发菩提心的人互相吵架、打架、说过失、毁谤等时,争斗的双方都远离了佛的般若空性智慧,利益众生的心也远离了。

  打个比方,在两位道友互相吵架时,因为双方都生起了嗔恨心,那在两人相续中,不要说利益众生的心和般若空性的智慧,恐怕连信心和悲心都荡然无存。尤其是,当两位菩萨拿着刀斧互相打架时,相续中所有善法方面的信心、般若空性等肯定都没有了。如果有般若空性,那还要打谁、杀谁呢?所以肯定没有般若空性的境界等。

  那时魔王波旬会特别欢喜、喜不自禁地说:“你看,这两个人开始打架了,哈哈哈哈哈……”可是,很多凡夫人根本不知道,还认为自己表演得很精彩。所以,当菩萨争斗得越来越激烈时,魔众就会欢喜若狂,心情也越来越舒畅。《经集论》中引用《三摩地王经》云:“互相若生嗔恨者,净戒广闻不能救,参禅住静不能救,布施供佛亦无救。”意思是说,如果两个修行人生嗔恨心,互相发生打斗、争论,那即使他们守持清净的戒律、具足广闻博学、精进参禅、安住静地、天天布施、日日供佛,也不能救护他们。

  因此,在学习般若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知道:人与人之间若有特别强烈的争论,那就是魔的幻现。此时自己也应知道:我现在生嗔恨心了,或我跟别人吵架了,这肯定是魔众在对我惩罚。如果在别人打骂时,自己不但不以嗔恨心与之打斗、争论,反而以大悲心修安忍,那魔众只会对争论者有害,对安忍者则无有任何损害。

  这里还讲,这两者将距佛智遥远,因为他们的心跟夜叉、罗刹、魔鬼、饿鬼等恶劣众生的心态完全一样。这一点,相信大家在两人吵架、争斗时,看看他们的表现是什么样就很清楚。对出家人来讲,如果内部发生吵架、争斗,虽然剃着光头、穿着袈裟,内心也跟夜叉没有任何差别。夜叉里面有些很慈悲,天天都帮助别人,那就跟恶劣夜叉没有差别了。

  而且这两个人已经失毁了自己在诸佛菩萨前发下的三大誓愿: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求证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修学般若空性。的确,在人与人之间互相发生激烈冲突时,曾经发过的誓愿全部都已忘记了。听说有人在打完架后才想起来自己的誓言,那就要好好忏悔。

  大家都知道,在生嗔恨心时已经离开了安忍,那怎么能获得成就呢?就像火烧坏了种子,苗芽不可能长出一样,不可能成就。那个时候,所有魔王及其眷属全部如愿以偿、极其欢喜。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对于大乘菩萨来讲,一劫当中生贪心的过患也不能与一刹那间生嗔恨心的过患相比。虽然从别解脱戒来讲,贪心的过失最大;但从菩萨戒来讲,嗔恨心的过失最大。因为,嗔恨心不但毁坏众多善根,而且还直接损害众生。

  《大宝积经》云:“尔时,优波离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贪心相应而犯于戒,或有菩萨瞋心相应而犯于戒,或有菩萨痴心相应而犯于戒。世尊!如是菩萨于三犯中何者为重?”尔时,世尊告优波离言:“若诸菩萨修行大乘如恒沙劫,贪心相应而犯戒者,其罪尚轻;若一瞋心而犯于戒,其罪甚重。何以故?因贪犯戒摄受众生,因瞋犯戒弃舍众生……以是义故,大乘之人因贪犯戒,我说是人不名为犯;因瞋犯戒为大犯戒,名大过患,名大堕落,于佛法中是大留难……”

  《华严经疏》中引用《决定毗尼经》云:“菩萨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嗔,以违害大悲莫过此故。”意思是说,菩萨宁可起百千贪心,也不能起一念嗔恨心,为什么呢?因为嗔恨心直接危害大悲心和利益众生的宏伟事业。因此大家一定要明白,发大乘心的菩萨不能生嗔恨心。佛经里也说:即使是初发心的菩萨,也应观想为佛。反之,若随着嗔恨心转,跟其他人斗争,魔众就会很欢喜,自己也将堕落恶道感受无边痛苦。所以,在各种各样的现象出现时,大家一定要注意。

  但谁是魔、谁是佛却很难分辨。一个故事这样讲:以前印度有一位日光比丘,刚开始他非常精进地行持善法、去除恶业。到他修行要接近成就时,魔王非常不高兴,因为震动了它们的宫殿。然后魔就幻化成释迦佛的形象出现在他面前,说:你现在跟我一样,已经成佛了;从现在开始你所有善法全部可以停止,可随心所欲造作杀盗淫妄酒等恶业,而且不会有任何过失。后来它还说:我每隔七天来看你一次。日光比丘也认为佛已现前,自己已经获得成就。从此以后他就为所欲为,随随便便为非作歹,什么事情都敢干。在这样放逸的过程中,他所见到的佛也经常来安慰、赞叹、鼓励他,他也非常欢喜。

  日光比丘有一位很厉害的上师,在看到弟子所作所为不如法后,就要求他改正。但他不但不改反而说:这是佛陀亲自要求的。上师说:那可不可以让我见见佛陀?他说:应该没有问题,我跟他约个时间。但日光比丘所尊敬的“佛陀”并不愿意见他的上师,说:你的上师根机不好,跟我没有缘分,我不见他。日光比丘转告了魔的回答后,上师说:不能见佛陀也无所谓;你现在已得佛的加持,很了不起;但我们毕竟这么长时间的师徒关系,我给你一颗圆珠作纪念品,你最好把它戴在身上。(讲到这里,上师仁波切拿出挂在脖子上的珠子说:“是不是这个?不能看。”然后就放回去了。)给完加持品后,还嘱咐说:你下次见到“佛陀”时,最少要向他顶礼三次。当他所认为的佛陀现前时,日光比丘就向它顶礼,因为加持品的力量非常大,魔所变成的佛陀就消失了,从此之后他也知道这是魔的幻现。所以,有时候魔和佛还是很难分辨。

  不过麦彭仁波切和上师如意宝以前都讲过,若相续中信心、悲心、智慧等善根越来越增上,无论外在的显现是什么样都是正确的。如果对因果的诚信,对众生的悲心等一天比一天减弱,那即使是自称已经现见佛陀的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其修行境界也有问题。至于盲修与正修的差别,《定解宝灯论》以“汉茶过滤器”等喻理[3]作过说明,大家可以参阅。

  所以魔众最高兴的,就是相续中生起嗔恨心、互相争斗。作为修行人,我觉得每个人的身上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如意或不公平的现象。在那个时候,如果你有一定的境界,就可以安住在般若空性中。即使没有那么高深的见解,也应知道:若按世间以牙还牙、报仇雪恨的做法来对待,魔众就取得了胜利。

  大乘佛教的慈悲观要求无条件地悲悯一切众生,所以不应因为你对我好,我就对你观悲心,或因你对我不好,我就要对你生嗔恨心,因为真正大乘佛教的精华,就是要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但这样的理念现在很多人都不懂,有些长年学习的佛教徒,在遇到事情时就以自我为中心,对他来讲害众生好像是应该做的事情一样。实际上,这些行为完全违背了大乘教法。

  虽然要真正做到很不容易,但我们也应知道,哪些行为是魔众欢喜的事,哪些行为是魔众害怕的事。如果非人和魔众没有能力对你进行危害,那你的修行直接或间接一定会成功。从正面来讲,修行要成功也需要各种因缘,就像现在…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一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