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因緣(潘宗光教授)▪P2

  ..續本文上一頁符合自然規律的福報。這跟世間的學問、聰明完全不是一回事。這是更高檔次的福報。

  現在談談佛教的基本義理:

  緣起(因、緣、果)

  五蘊(色、受、想、行、識)

  六根、十二處、十八界

  四聖谛(苦、集、滅、道)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緣起”當然要因配緣合,才能産生果的,單有因沒有緣不産生果。這個“緣”是很多環境條件的組合。根據因、緣、果,怎麼樣提升“軟實力”呢?肯定要從因和緣入手,因爲果是由因和緣來的。佛陀成佛後,他第一次說法,是跟他的五個比丘弟子說“四聖谛”,跟著說“十二因緣”,利用這兩個最重要的理論基礎,提供最實在的積極實踐方法來幫助我們提升軟實力。

  幾年前,我在香港理工大學曾用粵語作“十二因緣”及“四聖谛”的演講。當時有一專人同步作普通話配音,他普通話講得非常好。稍後用DVD播放出來,假如還有時間,我們再互動好不好?但我要強調一點,我講的“十二因緣”及“四聖谛”與傳統的有點不太一樣,因爲傳統講十二因緣是根據佛陀當時的情況,是講叁世二重因果。這個當然是最正統的講法。但是我面對的是很多年輕人,面對現在的時間,離佛陀時代兩千五百多年了,現在的社會情況有點不一樣。所以我講的“十二因緣”是針對現在一般普通大衆的想法,尤其是精神及思想方面的困擾,心念一轉所帶來的諸多煩惱,我從這個角度解釋“十二因緣”是利用十二因緣幫助我們如何面對煩惱。當然,“十二因緣”也不能離開輪回這個概念的。所以我講“十二因緣”與傳統有點不一樣,但最終我也將傳統的理解簡單地講出來,作個比較。《金剛經》說:“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我相信任何方法只要能幫助我們在菩提道上前進,修身養性,就是好的方法。所以,我們對經文的看法、了解,最重要是要靈活一點。根據當時的情況,教導當時的人。現在特別是年輕人、學生,如果講太多深奧的叁世二重因果,講太多輪回,他們可能不接受。但用現代語言講出來呢,就較容易明白。所以希望法師們體諒,我講的不是根據傳統的來講,是講我的一些想法。現在請允許我將幾年前在香港理工大學講的“十二因緣”播放給大家看,好不好?

  (播放《十二因緣》DVD)

  明傑法師:好,我們還有十分鍾的時間給大家提問,我昨天說過這次由女營員來問,有人要問嗎?

  營員:潘教授您好,聽了您的講座我深受啓發,但是我還有一些東西不能理解,就是對于執著,什麼是執著,什麼是不執著?什麼事應該執著,什麼事不應該執著?那我們對理想的堅持,是不是應該執著,對修行的堅持,是不是應該執著?謝謝!

  潘宗光教授:我看這個問題最好請明海方丈來解答,他的修爲比我高得很多。因爲我是凡人,我也有很多執著的,明海方丈已經沒有執著了。

  現在讓我也談談我的看法。我們談到佛教修行,除了很少數能頓悟的修行人外,一般人就如讀書一樣需要循序漸進,逐步提升自我的內心修養。在開始時,要執著佛教教導我們的道理,例如:勤于修行、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就如儒家的“擇善固執”的道理一樣。隨著修行提升,就學習應做的就盡量去做,而不是因爲需要做而做;當修行再提升至一個更高的境界後,就會接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應該做的自然就會做。

  營員:潘教授您好,對您介紹的那個宣隆內觀禅有點疑問,想向老師請教。根據您介紹的內容,我的理解,禅定就是把注意力當時集中在那個疼的感受上,摒除其他的因緣,然後再通過當時這個痛的念想,然後達到那種入定的境界。我就在想可能有些人柔韌性比較好,或者他坐禅有一段時間了,他坐在那裏腿部可能不覺得疼,這種情況下他如何入定呢?

  潘宗光教授:禅坐入定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我們柏林禅寺禅修的方法也不一樣,我剛才提到南傳的宣隆內觀法只是其中一個方法,它的特點就是這樣子。如果沒有經過實踐是很難說清楚的,真的。這是我體會到的經驗。首先是持續一輪四十五分鍾快速的強烈呼吸,這時候,你根本無任何其他雜念及妄想,當心真的靜下來,便停止這快速的強烈呼吸,你會發覺盤腳的部分,雖然可能是小小的不舒服,也會感覺很疼,你覺得真的很疼,最關鍵的地方就是,很多人不能接受這痛楚,就會放棄。最重要是要堅持下去,專注你最疼的地方,這時候你什麼其他的雜念、妄想都沒有,你跟它鬥爭一段時間,慢慢覺得,咦,越來越沒有那麼疼了,慢慢地……不疼了!整個人開始輕松起來,真的是這樣的,因爲這個疼與不疼,是你個人主觀的概念,這是屬于身體的一種狀況。它本身就沒有疼與不疼,好與不好,這個本質是清淨無爲的,只要我們能不偏不倚,不執著任何一方,不執著好與不好,疼與不疼,強烈的感覺就會逐漸淡化,慢慢地就感覺那個痛沒有那麼厲害了。慢慢地就覺得不太痛了。這個是心理影響的感受,所以這個感受不是真感受,這個感受是假的,你感受所産生的愛和恨是假的,本身是不存在。我的經驗就是當我很專注,心無任何雜念及妄想的時候,強烈的觸覺不再産生痛與不痛,以至愛與排斥的感受;自己覺得很輕松自在,身體有一種不存在的感覺。這正好印證我剛才講“十二因緣”的還滅;最好是能打斷“觸”所引申出的“受”與“愛”,從而斷除煩惱。這個禅坐方法,好與不好我不做這個評價,這只是一個方法。它可以適合一些人,但不一定適合所有的人,這個只是很多打坐的方法之一,現在我也沒有再用這個方法。

  明傑法師:剛才還有一個問題沒有問完,是不是?盡量簡短,因爲時間有限。

  營員:還是結合那個禅的問題,腿的疼只是當時的一種感受,但其實我們世俗和現實社會生活中的那種貪嗔癡,按佛的說法是包含著億萬個念頭或者念想在裏面。比方說那個疼只是一種念想而已,那我們如何摒除生活中的那種貪嗔癡呢?如果按照這種方法去禅定的話,可能你出來以後,還是不能摒除生活中的那種真正的貪嗔癡。

  明傑法師:我來幫潘校長回答,你這個問題問得有一點問題,因爲我們打坐不是爲了去感受那個疼痛,我們是通過定的修行或者智慧,才能夠來解決你的貪嗔癡的問題。並不是說爲了找一個痛,而來解決痛的問題。好嗎?

  明傑法師:感謝潘校長上午給我們的演講,他通過Powerpoint(幻燈片),前面有一段引言,然後播放他之前講過《十二因緣》這樣一個片子,來給我們介紹《十二因緣》。那麼我們知道,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他所悟得的緣起的法則,緣起具體地講就是用十二因緣來向我們展示人生的流轉和還滅。在佛教裏面講,“見緣起者,則見法,見法即見佛”。所以要成爲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一定要對緣起的法則有最深入的理解。那麼今天潘宗光教授以他作爲科學家這樣的思維,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幫我們去理解“十二因緣”,我想肯定會帶給我們很多啓發。好,讓我們再次感謝潘教授!

  

  

  

《十二因緣(潘宗光教授)》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