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符合自然规律的福报。这跟世间的学问、聪明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是更高档次的福报。
现在谈谈佛教的基本义理:
缘起(因、缘、果)
五蕴(色、受、想、行、识)
六根、十二处、十八界
四圣谛(苦、集、灭、道)
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缘起”当然要因配缘合,才能产生果的,单有因没有缘不产生果。这个“缘”是很多环境条件的组合。根据因、缘、果,怎么样提升“软实力”呢?肯定要从因和缘入手,因为果是由因和缘来的。佛陀成佛后,他第一次说法,是跟他的五个比丘弟子说“四圣谛”,跟着说“十二因缘”,利用这两个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提供最实在的积极实践方法来帮助我们提升软实力。
几年前,我在香港理工大学曾用粤语作“十二因缘”及“四圣谛”的演讲。当时有一专人同步作普通话配音,他普通话讲得非常好。稍后用DVD播放出来,假如还有时间,我们再互动好不好?但我要强调一点,我讲的“十二因缘”及“四圣谛”与传统的有点不太一样,因为传统讲十二因缘是根据佛陀当时的情况,是讲三世二重因果。这个当然是最正统的讲法。但是我面对的是很多年轻人,面对现在的时间,离佛陀时代两千五百多年了,现在的社会情况有点不一样。所以我讲的“十二因缘”是针对现在一般普通大众的想法,尤其是精神及思想方面的困扰,心念一转所带来的诸多烦恼,我从这个角度解释“十二因缘”是利用十二因缘帮助我们如何面对烦恼。当然,“十二因缘”也不能离开轮回这个概念的。所以我讲“十二因缘”与传统有点不一样,但最终我也将传统的理解简单地讲出来,作个比较。《金刚经》说:“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我相信任何方法只要能帮助我们在菩提道上前进,修身养性,就是好的方法。所以,我们对经文的看法、了解,最重要是要灵活一点。根据当时的情况,教导当时的人。现在特别是年轻人、学生,如果讲太多深奥的三世二重因果,讲太多轮回,他们可能不接受。但用现代语言讲出来呢,就较容易明白。所以希望法师们体谅,我讲的不是根据传统的来讲,是讲我的一些想法。现在请允许我将几年前在香港理工大学讲的“十二因缘”播放给大家看,好不好?
(播放《十二因缘》DVD)
明杰法师:好,我们还有十分钟的时间给大家提问,我昨天说过这次由女营员来问,有人要问吗?
营员:潘教授您好,听了您的讲座我深受启发,但是我还有一些东西不能理解,就是对于执著,什么是执著,什么是不执著?什么事应该执著,什么事不应该执著?那我们对理想的坚持,是不是应该执著,对修行的坚持,是不是应该执著?谢谢!
潘宗光教授:我看这个问题最好请明海方丈来解答,他的修为比我高得很多。因为我是凡人,我也有很多执著的,明海方丈已经没有执著了。
现在让我也谈谈我的看法。我们谈到佛教修行,除了很少数能顿悟的修行人外,一般人就如读书一样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升自我的内心修养。在开始时,要执著佛教教导我们的道理,例如:勤于修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如儒家的“择善固执”的道理一样。随着修行提升,就学习应做的就尽量去做,而不是因为需要做而做;当修行再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境界后,就会接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应该做的自然就会做。
营员:潘教授您好,对您介绍的那个宣隆内观禅有点疑问,想向老师请教。根据您介绍的内容,我的理解,禅定就是把注意力当时集中在那个疼的感受上,摒除其他的因缘,然后再通过当时这个痛的念想,然后达到那种入定的境界。我就在想可能有些人柔韧性比较好,或者他坐禅有一段时间了,他坐在那里腿部可能不觉得疼,这种情况下他如何入定呢?
潘宗光教授:禅坐入定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我们柏林禅寺禅修的方法也不一样,我刚才提到南传的宣隆内观法只是其中一个方法,它的特点就是这样子。如果没有经过实践是很难说清楚的,真的。这是我体会到的经验。首先是持续一轮四十五分钟快速的强烈呼吸,这时候,你根本无任何其他杂念及妄想,当心真的静下来,便停止这快速的强烈呼吸,你会发觉盘脚的部分,虽然可能是小小的不舒服,也会感觉很疼,你觉得真的很疼,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很多人不能接受这痛楚,就会放弃。最重要是要坚持下去,专注你最疼的地方,这时候你什么其他的杂念、妄想都没有,你跟它斗争一段时间,慢慢觉得,咦,越来越没有那么疼了,慢慢地……不疼了!整个人开始轻松起来,真的是这样的,因为这个疼与不疼,是你个人主观的概念,这是属于身体的一种状况。它本身就没有疼与不疼,好与不好,这个本质是清净无为的,只要我们能不偏不倚,不执著任何一方,不执著好与不好,疼与不疼,强烈的感觉就会逐渐淡化,慢慢地就感觉那个痛没有那么厉害了。慢慢地就觉得不太痛了。这个是心理影响的感受,所以这个感受不是真感受,这个感受是假的,你感受所产生的爱和恨是假的,本身是不存在。我的经验就是当我很专注,心无任何杂念及妄想的时候,强烈的触觉不再产生痛与不痛,以至爱与排斥的感受;自己觉得很轻松自在,身体有一种不存在的感觉。这正好印证我刚才讲“十二因缘”的还灭;最好是能打断“触”所引申出的“受”与“爱”,从而断除烦恼。这个禅坐方法,好与不好我不做这个评价,这只是一个方法。它可以适合一些人,但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这个只是很多打坐的方法之一,现在我也没有再用这个方法。
明杰法师:刚才还有一个问题没有问完,是不是?尽量简短,因为时间有限。
营员:还是结合那个禅的问题,腿的疼只是当时的一种感受,但其实我们世俗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那种贪嗔痴,按佛的说法是包含着亿万个念头或者念想在里面。比方说那个疼只是一种念想而已,那我们如何摒除生活中的那种贪嗔痴呢?如果按照这种方法去禅定的话,可能你出来以后,还是不能摒除生活中的那种真正的贪嗔痴。
明杰法师:我来帮潘校长回答,你这个问题问得有一点问题,因为我们打坐不是为了去感受那个疼痛,我们是通过定的修行或者智慧,才能够来解决你的贪嗔痴的问题。并不是说为了找一个痛,而来解决痛的问题。好吗?
明杰法师:感谢潘校长上午给我们的演讲,他通过Powerpoint(幻灯片),前面有一段引言,然后播放他之前讲过《十二因缘》这样一个片子,来给我们介绍《十二因缘》。那么我们知道,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他所悟得的缘起的法则,缘起具体地讲就是用十二因缘来向我们展示人生的流转和还灭。在佛教里面讲,“见缘起者,则见法,见法即见佛”。所以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一定要对缘起的法则有最深入的理解。那么今天潘宗光教授以他作为科学家这样的思维,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帮我们去理解“十二因缘”,我想肯定会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好,让我们再次感谢潘教授!
《十二因缘(潘宗光教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