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信仰的力量與叁皈五戒▪P2

  ..續本文上一頁會進步的。所以不要把這種穩定性理解爲懶惰,什麼都不幹了,天天念阿彌陀佛,不上班。他以一種穩定的狀態去生活工作,積極地作爲,只有在這種狀態下,社會才能真正的進步。社會進步不是靠掀起一些——造反,去鬧事,能夠進步的,它是要靠社會秩序相對穩定的狀態下,而每一個個體的才智才能充分的發揮,社會才能進步。所以我總覺得你的那個因果關系好像正好可以相反的來看。

  第二個問題我沒聽懂問題之所在,或者沒覺得那是什麼問題。

  好了,我們現在進入到第二個題目,剛才是我們要講佛教信仰。

  佛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宗教,今天它已經是世界性的宗教了,世界五大洲都有佛教徒,世界上的各種人種都有信佛的人,所以它已經從亞洲走向了全世界。佛教作爲一個宗教,它有它的一些特性。在上個世紀中葉,中國就發生過有關佛教是什麼的討論。有一些知識分子說佛教不是宗教是哲學;有些人就說佛教不是哲學是宗教;有些人說佛教既是哲學也是宗教。像梁啓超他們都參與過討論。

  下面我想從四個方面幫助大家來認識佛教,作爲一種宗教信仰、作爲一種宗教的佛教。

  佛教可以從四個方面來了解它。這四個方面就是信、解、行、證。信是信仰,解是理解,行是行動的行,證是證明的證。可以從這四個方面來了解。

  信的層面,就是佛教作爲宗教的一般性的特征。這個一般性的特征的信,在佛教這裏仍然有它的個性。這個個性是什麼呢?這裏的信在一開始的時候,首先是信任和信賴。我們知道佛教的曆史是由釋迦牟尼佛開創的,釋迦牟尼佛是二千六百多年前一個真實的曆史人物,他所講的教導也是真實的記載,從佛陀時代到現在,追隨釋迦牟尼佛修行的出家人和在家信徒兩千多年來代代相延,代代相傳沒有間斷,所以它有曆史的真實性。在佛教這裏,我們還能夠看到作爲宗教它有很多信仰的符號,就是信仰要表達,它要有載體,信仰在時間和空間上傳播要借助于一些媒介。兩千多年前,佛教在印度,兩千多年後到了中國、到了日本、到了歐洲,時間上、空間上都有傳播的問題。那麼這個傳播跨越時間和空間就需要載體。所以我們看到在佛教這裏,信仰的符號、信仰的載體特別多。比如說我們在漢地看到的佛教,首先大家第一個反應——寺院,寺院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那種建築。有人跟我提議,說我們現在修寺院幹嘛非要建成古代那樣子的不換一種建築模式呢?他覺得不可思議。他講得非常對,我也這樣想,現在修寺院爲什麼像古代,不修成像二十一世紀的風格呢?但是在佛教這裏,在宗教這裏,有一個問題是什麼呢?它有一個曆史的延續,曆史相傳的連續性。在這種延續性裏面,你對一個符號做一種改變特別難。比如說在你家裏面,家裏有叁個人,你們叁個人之間見面問候舉一下手,如果有一天你跟其他兩個人說下次問候不舉手,我們合掌,容易嗎?很容易,因爲只有叁個人,如果你是一個大學幾萬人,大學裏面流行一種見面方式,舉一下手,然後有一天說,以後我們見面都合掌,那就難了,那比叁個人要難很多。佛教的這種特別是宗教信仰載體的符號性的東西要改革它的話,往往難度要大。這是寺院建築,然後佛像,佛像在寺院裏面,等一下我要講——他就是佛的符號化的表達,他是我們信仰的紐介,它是我們信仰的表達,當然還有佛教的很多壁畫呀,雕塑呀,各種法器呀。佛教有另外一個詞叫像教,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佛教很重視運用各種媒介、各種外在的形像、載體表達宗教的信仰內涵。它一定要運用這些符號,運用這些載體來表達。在西藏,我們發現藏傳佛教的符號更多,像更多,它就是一種表達的系統,它的各種像都有內涵的。在信仰的這個領域,我們看到佛教有人在寺院裏面燒香、禮拜、還有禱告、許願,這都屬于信。在信的這一點上,佛教和其他的宗教是一樣的。

  第二個就是解,到了解的這一層面,佛教就開始跟其他的宗教不一樣了,佛教不僅僅強調信,更強調解。而且佛教認爲,信只是個門,進去的門,由這個門進去以後,我們必須要改造我們的世界觀,改變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觀念,這種觀念就是世界觀,就是理解層面的、思維層面的。昨天晚上也討論到,佛教的經典很多,乃是因爲佛教是一個智慧的宗教。佛教的終極核心是智慧,智慧首先是建立在我們普通凡夫的學習認知能力上,注意啊,智慧不神秘,你不要把智慧搞得很神秘,很玄妙。首先是“人民的人怎麼寫呀?”你說不知道,那說明你在這個問題上你就沒有智慧;你知道,在“人民的人怎麼寫”這個問題上你就有明,不知道就是無明嘛。所以佛教講的智慧是通過聞思修,聞就是聽聞,學習、看書、聽講。思是思維、消化。修,只有到修這裏才有點神秘性,那就是自己體驗的了——解。所以對大量的佛經,昨天淨因法師做了一個比喻:佛教像個藥鋪,裏面有治感冒的藥、治頭痛的藥、治胃病的藥,什麼藥都有。所以佛教的經典很多,這些經典裏面廣泛地討論了涉及宇宙人生、涉及我們人生的幸福、快樂和痛苦的種種的規律、修行的方法,這就是解。所以佛教是一個思想方法的宗教,經典有很多。佛教經典主要有叁種文本,第一種是漢語的文本,叫漢語系的文本,第二種是藏語系的文本,第叁種是巴利語系的文本。巴利語系主要是在東南亞,藏語系主要是在中國的藏區,現在也傳播到西方。

  解,在解的這個層面,我們會發現佛教經典中所討論涉及的問題非常接近哲學,乃至于它所運用的一些語言名詞很像哲學。所以爲什麼有的人把佛教當成哲學也是有它的道理的。但是佛教跟一般的哲學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裏呢?佛教的興趣不在理論也不在哲學的見地,佛教的興趣在于生命的體驗、在于智慧的開發。所以理論只是工具,經典裏面所講的種種道理都只是工具,關鍵是讓我們明白,讓我們在明白的前提下去行動、去做。所以在佛教中解的層面上它的這種文化的包容性就很大。佛教到了漢地以後,它在表述上能夠吸收漢地本土文化的一些營養,像儒家的、道家的。

  第叁個是行,佛教裏有一系列的修行方法,所有這些修行方法它的根本點在于要轉化我們的身心,提升我們的素質,開發我們內在的智慧。現在有一位高僧淨空法師說佛教是教育,這樣說也很正確,佛教很多方法都是自我教育或者教育其他人的方法。我們在寺院裏拜佛其實那是一種教育,是一種訓練,經常拜佛的人,他的氣質自然很柔和,他會有謙卑心,他彬彬有禮,他會守規矩,這就是一種教育的藝術。還有在寺院裏,大家已經體驗到的這種過堂吃飯的方式啊,早晚念經啊,其實都是一些教育方法。因此你不要把佛教的這種教育方法搞得很神秘,其實你可以在你的生活中廣泛地運用。佛教還有更系統的、可操作的訓練我們心智的方法,比如這幾天學過的坐禅就是。這是行,佛教的行包括了宗教的行持,也包括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持。佛教很重視把解和行統一起來,如果你只停留在解,那你就是口頭禅,是屬于思想的,必須要落實到行動上,落實到身心的轉化上。

  第四個叫證,證明的證,證就是體驗。體驗有我們覺得很高深的,比如說開悟,高僧大德的高尚的境界。其實每一個人學佛,每走一步都是體驗,你每一天都離不開體驗啊。到一定時候,那種高深的體驗讓我們證實了佛所講的話的真實性,所以叫證。

  從信、解、行、證四方面,我們就能了解到佛教既重視信,也重視智慧,它是信和智統一的宗教;佛教既重視解,解就是理論,更重視行,行就是實踐,它是解和行並重的宗教;佛教有解和行的曆史傳承,也有修正體驗的曆史傳承。這就在僧團中,有出家人這個專業的團隊,在理論上研究,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體證,這種體證的經驗代代相傳,所以有傳承的連續性。

  可能大家都同意,我們關于佛教還有其他的印象,佛教是一個絕對的非暴力主義,在人類曆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以佛教爲主導的戰爭和流血事件。佛教宗派之間興許也有矛盾,也有變動,但是從來沒有因爲宗派的見解不同而大動幹戈,沒有過,佛教是絕對的和平主義。這來自什麼呢?這來自于佛教的核心教義是無我。這個無我甚至也會落實到佛教作爲一個社會團隊自己身上,佛教自己也是“無我”的,也應該完全是以衆生爲本位的。昨天有營員跟我討論,說你當和尚,是不是希望世界上信佛的人越來越多呀?我倒是也沒有這樣想,那樣想我多累啊,當然我不是怕累啊,如果我也有希望的話,我是希望這個世界上有智慧的人越來越多,痛苦越來越少。如果有智慧的人越來越多,痛苦越來越少,他是不是佛教徒這倒也不是第一重要的。我們是不是想象一個理想的世界啊,沒有佛,也沒有佛教。一個理想的世界,所有的人都覺悟了,但是各行其道。也沒有苦難,也不要有人做慈善家,也不要出現那種很偉大的英雄,魅力四射,然後我們都匍匐在他的腳下,各個人都是魅力四射的。我覺得在西方極樂世界可能就是這樣,因爲經上講的那裏的人各個都是魅力四射的。他們想到別的世界去,只要一動念就過去了。誰比誰高啊,誰也沒有必要誰給誰磕頭啊,這多好呢!所以理想的世界是不是這樣?我這麼瞎想啊。假如我跟你講希望信佛的人越來越多,我們的勢力越來越大,然後我們的隊伍越來越強大,那就不是佛教了。所以佛教是無我,佛教的無我就落實到這一點上了。他以衆生爲本位,這是佛經裏所講的,我用現代語言來表述,以衆生爲根本,衆生的需要是什麼,佛教就應該隨他的需要去幫助他們。所以在文革的時候,中國的衆生們認爲佛教是迷信,佛教沒有必要存在,廟垮掉,佛像毀掉,出家人全部趕走,也沒什麼。這相當于衆生對佛教說我們討厭你,滾吧,然後我們就滾了。但是有一天衆生又說,哎呀,不行不行,還得請你來,所以文革以後,寺院又恢複了,出家人又回來了,又講經了。你看它是無我的…

《信仰的力量與叁皈五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