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会进步的。所以不要把这种稳定性理解为懒惰,什么都不干了,天天念阿弥陀佛,不上班。他以一种稳定的状态去生活工作,积极地作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社会才能真正的进步。社会进步不是靠掀起一些——造反,去闹事,能够进步的,它是要靠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的状态下,而每一个个体的才智才能充分的发挥,社会才能进步。所以我总觉得你的那个因果关系好像正好可以相反的来看。
第二个问题我没听懂问题之所在,或者没觉得那是什么问题。
好了,我们现在进入到第二个题目,刚才是我们要讲佛教信仰。
佛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宗教,今天它已经是世界性的宗教了,世界五大洲都有佛教徒,世界上的各种人种都有信佛的人,所以它已经从亚洲走向了全世界。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它有它的一些特性。在上个世纪中叶,中国就发生过有关佛教是什么的讨论。有一些知识分子说佛教不是宗教是哲学;有些人就说佛教不是哲学是宗教;有些人说佛教既是哲学也是宗教。像梁启超他们都参与过讨论。
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帮助大家来认识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作为一种宗教的佛教。
佛教可以从四个方面来了解它。这四个方面就是信、解、行、证。信是信仰,解是理解,行是行动的行,证是证明的证。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了解。
信的层面,就是佛教作为宗教的一般性的特征。这个一般性的特征的信,在佛教这里仍然有它的个性。这个个性是什么呢?这里的信在一开始的时候,首先是信任和信赖。我们知道佛教的历史是由释迦牟尼佛开创的,释迦牟尼佛是二千六百多年前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所讲的教导也是真实的记载,从佛陀时代到现在,追随释迦牟尼佛修行的出家人和在家信徒两千多年来代代相延,代代相传没有间断,所以它有历史的真实性。在佛教这里,我们还能够看到作为宗教它有很多信仰的符号,就是信仰要表达,它要有载体,信仰在时间和空间上传播要借助于一些媒介。两千多年前,佛教在印度,两千多年后到了中国、到了日本、到了欧洲,时间上、空间上都有传播的问题。那么这个传播跨越时间和空间就需要载体。所以我们看到在佛教这里,信仰的符号、信仰的载体特别多。比如说我们在汉地看到的佛教,首先大家第一个反应——寺院,寺院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那种建筑。有人跟我提议,说我们现在修寺院干嘛非要建成古代那样子的不换一种建筑模式呢?他觉得不可思议。他讲得非常对,我也这样想,现在修寺院为什么像古代,不修成像二十一世纪的风格呢?但是在佛教这里,在宗教这里,有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它有一个历史的延续,历史相传的连续性。在这种延续性里面,你对一个符号做一种改变特别难。比如说在你家里面,家里有三个人,你们三个人之间见面问候举一下手,如果有一天你跟其他两个人说下次问候不举手,我们合掌,容易吗?很容易,因为只有三个人,如果你是一个大学几万人,大学里面流行一种见面方式,举一下手,然后有一天说,以后我们见面都合掌,那就难了,那比三个人要难很多。佛教的这种特别是宗教信仰载体的符号性的东西要改革它的话,往往难度要大。这是寺院建筑,然后佛像,佛像在寺院里面,等一下我要讲——他就是佛的符号化的表达,他是我们信仰的纽介,它是我们信仰的表达,当然还有佛教的很多壁画呀,雕塑呀,各种法器呀。佛教有另外一个词叫像教,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佛教很重视运用各种媒介、各种外在的形像、载体表达宗教的信仰内涵。它一定要运用这些符号,运用这些载体来表达。在西藏,我们发现藏传佛教的符号更多,像更多,它就是一种表达的系统,它的各种像都有内涵的。在信仰的这个领域,我们看到佛教有人在寺院里面烧香、礼拜、还有祷告、许愿,这都属于信。在信的这一点上,佛教和其他的宗教是一样的。
第二个就是解,到了解的这一层面,佛教就开始跟其他的宗教不一样了,佛教不仅仅强调信,更强调解。而且佛教认为,信只是个门,进去的门,由这个门进去以后,我们必须要改造我们的世界观,改变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观念,这种观念就是世界观,就是理解层面的、思维层面的。昨天晚上也讨论到,佛教的经典很多,乃是因为佛教是一个智慧的宗教。佛教的终极核心是智慧,智慧首先是建立在我们普通凡夫的学习认知能力上,注意啊,智慧不神秘,你不要把智慧搞得很神秘,很玄妙。首先是“人民的人怎么写呀?”你说不知道,那说明你在这个问题上你就没有智慧;你知道,在“人民的人怎么写”这个问题上你就有明,不知道就是无明嘛。所以佛教讲的智慧是通过闻思修,闻就是听闻,学习、看书、听讲。思是思维、消化。修,只有到修这里才有点神秘性,那就是自己体验的了——解。所以对大量的佛经,昨天净因法师做了一个比喻:佛教像个药铺,里面有治感冒的药、治头痛的药、治胃病的药,什么药都有。所以佛教的经典很多,这些经典里面广泛地讨论了涉及宇宙人生、涉及我们人生的幸福、快乐和痛苦的种种的规律、修行的方法,这就是解。所以佛教是一个思想方法的宗教,经典有很多。佛教经典主要有三种文本,第一种是汉语的文本,叫汉语系的文本,第二种是藏语系的文本,第三种是巴利语系的文本。巴利语系主要是在东南亚,藏语系主要是在中国的藏区,现在也传播到西方。
解,在解的这个层面,我们会发现佛教经典中所讨论涉及的问题非常接近哲学,乃至于它所运用的一些语言名词很像哲学。所以为什么有的人把佛教当成哲学也是有它的道理的。但是佛教跟一般的哲学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呢?佛教的兴趣不在理论也不在哲学的见地,佛教的兴趣在于生命的体验、在于智慧的开发。所以理论只是工具,经典里面所讲的种种道理都只是工具,关键是让我们明白,让我们在明白的前提下去行动、去做。所以在佛教中解的层面上它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就很大。佛教到了汉地以后,它在表述上能够吸收汉地本土文化的一些营养,像儒家的、道家的。
第三个是行,佛教里有一系列的修行方法,所有这些修行方法它的根本点在于要转化我们的身心,提升我们的素质,开发我们内在的智慧。现在有一位高僧净空法师说佛教是教育,这样说也很正确,佛教很多方法都是自我教育或者教育其他人的方法。我们在寺院里拜佛其实那是一种教育,是一种训练,经常拜佛的人,他的气质自然很柔和,他会有谦卑心,他彬彬有礼,他会守规矩,这就是一种教育的艺术。还有在寺院里,大家已经体验到的这种过堂吃饭的方式啊,早晚念经啊,其实都是一些教育方法。因此你不要把佛教的这种教育方法搞得很神秘,其实你可以在你的生活中广泛地运用。佛教还有更系统的、可操作的训练我们心智的方法,比如这几天学过的坐禅就是。这是行,佛教的行包括了宗教的行持,也包括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持。佛教很重视把解和行统一起来,如果你只停留在解,那你就是口头禅,是属于思想的,必须要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身心的转化上。
第四个叫证,证明的证,证就是体验。体验有我们觉得很高深的,比如说开悟,高僧大德的高尚的境界。其实每一个人学佛,每走一步都是体验,你每一天都离不开体验啊。到一定时候,那种高深的体验让我们证实了佛所讲的话的真实性,所以叫证。
从信、解、行、证四方面,我们就能了解到佛教既重视信,也重视智慧,它是信和智统一的宗教;佛教既重视解,解就是理论,更重视行,行就是实践,它是解和行并重的宗教;佛教有解和行的历史传承,也有修正体验的历史传承。这就在僧团中,有出家人这个专业的团队,在理论上研究,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体证,这种体证的经验代代相传,所以有传承的连续性。
可能大家都同意,我们关于佛教还有其他的印象,佛教是一个绝对的非暴力主义,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以佛教为主导的战争和流血事件。佛教宗派之间兴许也有矛盾,也有变动,但是从来没有因为宗派的见解不同而大动干戈,没有过,佛教是绝对的和平主义。这来自什么呢?这来自于佛教的核心教义是无我。这个无我甚至也会落实到佛教作为一个社会团队自己身上,佛教自己也是“无我”的,也应该完全是以众生为本位的。昨天有营员跟我讨论,说你当和尚,是不是希望世界上信佛的人越来越多呀?我倒是也没有这样想,那样想我多累啊,当然我不是怕累啊,如果我也有希望的话,我是希望这个世界上有智慧的人越来越多,痛苦越来越少。如果有智慧的人越来越多,痛苦越来越少,他是不是佛教徒这倒也不是第一重要的。我们是不是想象一个理想的世界啊,没有佛,也没有佛教。一个理想的世界,所有的人都觉悟了,但是各行其道。也没有苦难,也不要有人做慈善家,也不要出现那种很伟大的英雄,魅力四射,然后我们都匍匐在他的脚下,各个人都是魅力四射的。我觉得在西方极乐世界可能就是这样,因为经上讲的那里的人各个都是魅力四射的。他们想到别的世界去,只要一动念就过去了。谁比谁高啊,谁也没有必要谁给谁磕头啊,这多好呢!所以理想的世界是不是这样?我这么瞎想啊。假如我跟你讲希望信佛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势力越来越大,然后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强大,那就不是佛教了。所以佛教是无我,佛教的无我就落实到这一点上了。他以众生为本位,这是佛经里所讲的,我用现代语言来表述,以众生为根本,众生的需要是什么,佛教就应该随他的需要去帮助他们。所以在文革的时候,中国的众生们认为佛教是迷信,佛教没有必要存在,庙垮掉,佛像毁掉,出家人全部赶走,也没什么。这相当于众生对佛教说我们讨厌你,滚吧,然后我们就滚了。但是有一天众生又说,哎呀,不行不行,还得请你来,所以文革以后,寺院又恢复了,出家人又回来了,又讲经了。你看它是无我的…
《信仰的力量与三皈五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