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午净因法师讲的“上善若水”,它就是水,它很柔软的。相当于众生说讨厌,你去死吧。好,我去死。过了一会儿,众生又后悔了,说你别死啊,好,又来了。他也不应该把信仰强加给别人。所以我们有些信佛的人喜欢勉强向别人传教,佛教徒要主动地帮助人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特别生硬的去拉别人信教,好像我觉得不太符合佛教的意思。你可以先帮助人,根据对方的机缘,慢慢地引导。真理强加给别人的时候就变成了谬误,这是佛教给我的一些印象。
佛教也是非常民主,非常平等的宗教。佛教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注意是一切众生,它是包括人,也包括所有其他有生命的动物啊。一切众生,当然也包括男性和女性了,在释迦牟尼佛所创建的六和僧团中,充满了民主的精神,研究了僧团的戒律就懂得。像我们出家,有机会去研究出家人的戒律,我们真正的体会到释迦牟尼佛是多么的慈悲和平等。他给我们制定的戒律都不是强加给我们的,都是出家人在修行的生活中发生的问题,最后佛陀召集民主会议,说:“你们看大家认为这样做可以吗?”你说:“不行,不能这样做。”戒律就是这样产生的。所以佛教的戒律都不是训诫,不是从上面来的诫,而是在僧团的民主会议的基础上大家共同的约定。这就是我们介绍佛教的这种面貌,这种印象。这个方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营员:大和尚您好,我接触佛学很短的时间,但这是第三次来到柏林寺了,我有个疑惑,没有不敬的意思。就是看到信众对出家人的态度以及行为我觉得特别恭敬,好像远远地超过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礼貌啊、恭敬的层面。我想请问一下大和尚这是佛教的要求,还是信众自己发心的一种反应?另外我想知道师父和法师们对信众的这种表现是怎样的看法和反应?
明海大和尚:她其实是想说,她看到信众对师父特恭敬而师父好像无所谓。是这样吗?你的问题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转换一下,你在这里不仅看到信众对出家人很恭敬,而且你还看到信众对泥塑木雕的佛像也很恭敬。那么好了,你会说一个是泥塑木雕的,一个是肉的不一样啊。这个泥塑木雕的佛像,刚才我讲了,它是代表的佛,是一个信仰的符号。那么肉身的出家僧人呢?你们注意到,出家的僧人在衣服上跟大家都不一样,包括他要剃光头也跟大家不一样,因此出家人在这个意义上也是一个信仰的符号。为什么要有这个符号啊?它有一个信仰的价值,它有一个功能,这个功能我后面要讲的,它是象征着佛、法、僧在世间存在,我们叫“住世”。释迦牟尼佛已经去世了,像阿难、迦叶这些罗汉也已经不在世了。那么现在在世间,让我们知道三宝还存在的就是佛像、经书,还有这些出家的师父,在社会学的意义上,我们知道这是佛教。当然出家人是有他的内涵的,他出家,他要持戒,他有一系列的要求,他的外在表现就是他的着装等等,他就象征着佛、法、僧在世间的住世。作为僧人来说,他们是信仰的符号,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佛、法、僧三宝,我们叫住持三宝,在住持三宝里面有两样是没生命的,如佛像、经书,有一样是血肉的,像我们。住持三宝里面,有生命的这部分,像我们这些人因此就有了社会价值,他也为社会做贡献的。怎么贡献呢?我们佛教在世间存在,这些信徒们他们对师父这么恭敬,有他信仰里的一个内涵,简单地讲,他通过这种恭敬,培养他的谦卑,他是有修行的。在这个时候,出家人成了信徒修行的一个对象。比如有一个信徒对我很恭敬给我磕头,假如我认为这个信徒是给我明海某人磕头那就坏了,那我就错了,我不会这么认为的。事实上,当我出家时间长了,慢慢地我们应该有除了我比丘明海以外,还应该有一个人格的明海。这里面很微妙,它涉及到一种出家人的心理学。就是说我是一个符号,但是我也是个人,当那个人(信众)给我磕头的时候,我不会认为他是给我这个人磕头,我认为我在干活,我在上班呢,我是他们修养的一个工具,一个符号,其实蛮累的,不信你们可以来试试。假如我认为他是冲着我张三或者李四某某,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一个问题,我会堕落,不断地有人给我磕头,我就不断地傲慢,他的谦卑在增长,我的傲慢在增长,最后我就坏掉了、就腐化掉了,你担心这一点——我估计。但是你们放心,出家人他不会这么认为的。他是认为不是对我某某,起码他是对我这个袈裟,而袈裟是象征着佛的戒律,象征着佛的法,他是冲着我的这个衣服,其实我把这个衣服脱下来,没有人给我磕头,对不对?我很清楚。因此出家人有一个社会责任,我平时也经常要求我们的师父,当信徒给你磕头的时候,不要让开,站在那里,让他给你磕。有的师父说,我不行我没有德行,我说谁让你没有德行的!这就是你的活儿,因为我们要干活。你们看看那观音殿里的观世音菩萨,菩萨像坐在那,天天多少人在那里烧香熏她,然后说各种愿:“哎呀,菩萨呀,我们家里人生病了……”,那个“要找工作啊”,这个“让我生个儿子呀”……菩萨不能烦,他就得坐那,那就是他的活儿。我们就是做这个的,如果我们可以不做这个,那工人也可以不上班,你们也可以不上学了,就乱套了。
还有什么问题?
营员:大和尚好!我想问的是您刚才说佛学的语言和哲学的语言有些是相似的,我听百家讲坛的老师讲过,唐玄奘法师从那烂陀寺把经书取回来以后,开了大道场,请我国各地高僧一块儿翻译。我想问的是在他们翻译的时候,会不会没把它们译过来,然后用咱们中国的哲学的词汇翻译呀?
明海大和尚:经书翻译是一个很严肃的事。在中国佛教史上翻译经书的都是高僧大德。不仅有语文素养精通语言,而且自己有体验,有真修实证。而且翻译的程序非常之严谨,而且不是单个人,它是一个团队,反复校对,我不敢说它百分之百的一点不会流失,但是在这种转述中这种流失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第二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像明契坐在这儿,你冲她笑一下,你现在想跟她说:“我想喝杯水。”你需要翻译,可是你冲她笑一下,还需要人翻译吗?你想想这是个什么问题呀?因为你们在学校把这个语言太当事了,人和人之间最重要是心哪,要心的契合。你们有没有发现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个奇迹,就是说美国人和中国人见面,不会因为美国人笑我们把他认为是哭;或者这个中国人很发愁,给美国人看,他们说这中国人真高兴。需要翻译一下:“他很发愁,不是高兴。”需要吗?很奇怪呀,不需要。不管你是哪国人,当你很高兴的时候,总有其他民族的人知道你是在高兴,不会把你当成你是在伤心。
现在我们就讲到我们的正题了——三皈五戒。要成为一个佛教徒,要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一个师父的主持下,经过一个三皈依仪式以后,你就是最规范的佛教徒。我们也知道有不规范的,但是最规范的就是在一个师父的主持下,皈依三宝的佛教徒。实际上,三皈依是我们在内心深处所发生的。因此,内心深处要发生三皈依,很显然,在一个仪式中并不能完成,但是这个仪式是个启动,是个启动仪式。三皈依是要把我们的心完全跟佛法僧发生连接,也可以说是把我们融入到佛法僧中,因此那实际上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修行的历程。
佛教的三大要素就是佛法僧三宝,三皈依是皈依了三宝。从内心深处把我们交给它,让我们和它发生连接。皈依这个词,顾名思义,皈是回来,回归,依是依靠。回归的反面是流浪,所以皈依其实是找到精神家园,对吧?一个没有精神家园的人就是没有皈依处的人。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皈依处的,都有自己的家园。不过很多皈依处他并没有认真的思考,他所皈依的东西并不真实。
什么是我们的皈依处呢?你们诸位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求人不灵,可这个很可惜,可能你们很多人都没有体验过,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求人不灵了,那时候你心里想到的就是你的皈依处。你心里想的是什么呢?你本能的想起的是什么,其实那就是你的皈依处。也许有的人说,我不相信人生会有那种情况,那我们只能说你的经验太有限了,你的人生经验太局限了。在一个人的人生路上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体验到人的力量的有限,人的智能、智力的有限,你都会体验到山穷水尽的那种感觉。其实有这种体验,就提醒了我们,我们是需要一个更强大更超越的力量源泉,帮助我们面对人生的各种困境,当然这是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其实人生在顺境中、在困境中都需要皈依处。在困境中我们需要向我们的皈依处呼救,从那里得到力量,在顺境中我们需要感恩我们的皈依处而消融我们的自我膨胀。一个人很顺利、很成功的时候,他有一个危险就是自我膨胀,而自我膨胀终会使他走向失败。有皈依处的人,他所有的成功都归于那皈依处的加持和力量,就不会自我膨胀,只会让你得到提升。这就是有信仰的人跟普通人不一样的。所以皈依三宝,其实我们就能得到了一个人生的动力源泉。
第二个意义,皈依三宝我认为是我们人生最快捷的学习。我们人活在世界上要学很多的东西,我们学习的方式通过上学、通过读书,其实通过信仰三宝是一个最快捷的。这种学习我比喻什么呢?我比喻就像一个人接收了父母的一笔遗产,剩下来只是怎么管理怎么使用好这笔遗产。这比你自己用一百元、一千元做本钱一点点去挣钱那不是要来得快捷吗?所以大家要注意到,整个佛教是一个智慧的载体,它传承了几千年以前人类最高深的智慧。我们知道书本是智慧的载体,学校是智慧的传播机构,我们可曾知道寺院、经书、佛教信仰这种智慧载体呢?通过这种智慧载体,我们把我们的生命快速地和一个智慧的系统发生了连接——上网,或者说你把一套软件端过来。你说我不要装这个软件,我要自己编程,那你编吧,你可能还没有编完,就晕倒了,死掉了。现在就有现成…
《信仰的力量与三皈五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