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软件公司,你一装就可以用了。大家就可以想像到装这个软件直接就用,还有的人在这里摸索,一边在用,又搞错了,然后删掉,重新弄……很麻烦。比喻什么呢?比喻有信仰的人,他的人生变得单纯和清晰,避免很多弯路。因为这套信仰很明确的告诉了他人生的方向,生活的选择,行为的方式,如果他自己以自己的实践和经历去体验,去摸索,去失败,又去修改的话,那就很艰难,而且人生的很多资源是不可重复的。大家知道吧?很多资源不可重复啊!有时候你失去了,你没有办法回到原点。所以三皈依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清晰,变得单纯,节省了很多资源。前面讲了,有皈依处的人有力量,有皈依处的人有信心,有皈依处的人,他的人生清晰明确。
那么皈依也相当于一棵树回到森林,单独的一棵树暴风雨来的时候,有时候会折断,只有在森林中你才有屏障。可能在我们社会的人群中,你们皈依也许你会担心我是少数,因为来皈依的不多啊,但是要在一个最广大的时间、空间,佛教所讲的法界中来看呢,皈依的人倒是多数。十方三世有无量无边的佛菩萨,你的身边看得见看不见有很多的修行人,很多佛教徒其实都是你的同行者。你不要认为你很孤独,回到学校班上的人都另眼相看,你不要害怕。其实皈依意味着你进入一个新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超越时间和空间。在这里,佛菩萨是我们的父母,佛法是我们的家产,无数的修行人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它意味着你进入了一个新的家。所以这也比喻说,皈依是一滴水回到大海。一滴水很容易干涸,回到大海它就找到了永生。没有皈依处的人真的很可怜,因为你们现在诸位青春年少,你们体验不到,我们生命的真相有生、有老、有病还有死。你们现在看到很多都是正面的,其实有正面也有负面,有成功也有失败啊!有青春年少也有衰老多病啊!所以我曾经多次地去观察那些年老或者年少得绝症的人,在那时候我会体验到一个信仰的力量有多大,一个信仰具有多大的价值。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生许多真相,这种真相往往都是我们的文化特别是现在的时尚文化要把我们的眼睛蒙住,不让我们看到。你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全部是貌若天人的男男女女,你们在广告片上看到的全部是物质很繁荣、很丰盛、很方便快捷的生活,你在时尚的观念中所接触到的都是成功、是掌声、是鲜花、是财富的占有、是权力的获得。这恰恰是时尚文化的欺骗性,其实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的我们没有看到的,有很多人生下来身体有残疾,被社会遗弃;有很多人有病在身无钱治疗;也有很多人从小孤苦伶仃;也有很多人身患绝症;也有很多人在失败和失意中;也有很多人思想苦闷,去自杀。我这里并不是在渲染人生的灰色面,而是希望你们诸位能够明白,因为我们接受生命的时候,生命就有这一部分。我们不愿意看,我们说我们不看,就跟有的人从厕所过,把鼻子捂住,但是这些东西就是我们人生应该有的,我们早晚都得面对它。
三皈依给我们提供力量,给我们信心,也提供方法。三皈依的三个对象内涵很丰富。第一是佛,佛是觉悟的人,佛的觉悟是普遍、圆满、平等。有的同学问我,佛是真实存在的吗?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跟我们普通的人一样,有出生,也有老,然后有死。但是释迦牟尼佛的智慧生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这个智慧生命,佛教通常称它叫法身,就是宇宙的法则,不增不减;法呢,是释迦牟尼佛讲出来的宇宙人生的规律、修行的方法和道路;僧是个团队,僧也是个外来语,叫和合众,是出家、持戒、修行的和合众,注意,我们所皈依的僧,这里主要指圣贤僧。因此刚才我解释说我们穿着袈裟受戒,我们就是象征着这个僧团,它是个团队,僧不是某一个人,因此信众给我磕头,我不会认为他是磕头给我一个人,我起码给你讲,他是磕头给我所代表的这个团队,可以这么去想。
佛法僧三宝大概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外在的事相层面,释迦牟尼佛时代,释迦牟尼佛是佛宝,他讲的法是法宝,他座下的阿罗汉弟子是僧宝。释迦牟尼佛去世以后的今天,佛像代表了佛宝,注意,佛像是个符号,但是它代表了佛宝;佛经代表了法宝;出家持戒的僧团代表了僧宝,这叫住持三宝。这都属于外在的事相。
现在的人通常会怀疑,我们为什么要皈依外在的东西呀?注意,在佛教这里讲的很清楚,皈依外在三宝的目的,是要把我们真正地导入到我们自心本具的佛法僧三宝,自心本具的——我们心性中本有的佛性是佛宝;宇宙万法的规律本来就在我们心中,我们生命具足这一切,这是法宝;僧是什么呢?僧象征我们生命的一种和谐,这种和谐也是我们本具的。所以皈依外在三宝的目的,是在于让我们回归到本自具足的自性三宝。在《阿含经》中,释迦牟尼佛讲过,“要以自为洲渚”,这是比喻在海上的岛——洲渚,“要以自为洲渚,莫以他为洲渚”。我们最终要回归到自己,但是当你回归到自己这个“自己”,一定是智慧开发出来了,一个独立的成熟的人格,而不是充满苦恼的这么一个人格。这是三宝的含义。
皈依以后,要注意下面我讲的几点:
第一,皈依三宝以后,不要再皈依其他的神明,这个意思是说在信仰的路上要专一。你不可能一个时间走两条路,你在一条路要坚持走,这里并没有要否定其他宗教的意思。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对其他的宗教不要说它好,也不要说它坏。因为说它坏是不好的,说它好,没有说到点上,他也会不高兴。要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平等。这是佛教对待其他宗教的态度。在宗教的修持上,你要在这条路上坚持地走,当你走到某一境界,你自然知道路和路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一条路好,哪一条路差些,这个自己会知道,这不是个理论问题,是个实践问题。
第二,皈依以后,要懂得保护自己内心三皈依的神圣,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不要用语言和行为亵渎伤害佛法僧,不要有。周围的人如果有,你有能力有影响力,能制止你去制止,没有影响力制止,你可以保持沉默、保持中立,不要随声附和。比如在文革中,有人拆佛像,你没有能力制止,你可以在旁边站着,消极地不合作。或者人家让你写篇文章批判佛经,你可以不写。这个意思是什么呢?这个意思是你要保护你心中有一个神圣的角落。其实佛法僧他不在乎,你骂他,你伤害他,他也不会生气,他是不会受伤害的。但是我们这么做的时候,伤害了我们自己的心。当我们的心被伤害的时候,我们以后的路就很难走了,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皈依以后,我们要按佛的教导去做人做事,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佛所倡导的智慧。然后以佛的方式,为世界为社会增加一种祥和,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你皈依以后,不要停留在信上,还要学习,要解,要学习佛经,不断地以佛的理念,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学会用佛法的智慧去理解自己生活的遭遇,去指导自己人生的道路。这是皈依以后要注意的。
关于三皈依,通常会有下面几种误解,我一一做解释。第一种是说我信就好,学就好,干嘛非要参加仪式皈依呢?当然你信和学比不信不学要好,但是如果你能找到出家人,在一个出家人主持下通过一个仪式,把你的信,你的心,表达出来是需要的。这种表达,刚才讲了实际上是一个启动,一个启动仪式,它也是一种承诺。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是一个事件,它也是有力量的。它使你未来在这条路上走更加有信心,更加坚定。当然也有的法师这样来打比喻,说你如果没有参加三皈依,就有点像大学的旁听生,你虽然是学,但是最后拿不到毕业证。你介绍说我是北大毕业的,不大对,你只能说我是北大的旁听生,就有这么点的差别。我觉得这个比喻也还可以,既然你有机会,何不登记注册,领到学生证,最后拿毕业证呢?知识分子往往会有这种想法“干嘛非要……”“我自己……”,甚至还有人说,我要把好几个宗教的优点我把它搞到一起,我不是更厉害了!这好像是看金庸的小说看多了,里面有练武功的人,这个派、那个派……最后,哇!第一!其实你皈依的是你自己,这就意味着你皈依的是你自己,“我把这个派、那个派,那个派……”是谁呀,是你嘛!这不是皈依你自己呀!这恰恰不是皈依,这个也是知识分子的一个妄想。他说我是把好多的长处搞到一起呀,你认为那是长处,只能说那是你皈依你自己,这是一个误区啊。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有的人把皈依当成是出家。我想你们不会有这种误解,有的说是遁入空门啊。皈依也不是加入一个组织,注意啊,没有任何组织上的约束,没有任何人身上的约束,说“你每天必须要到柏林禅寺来一次”,“你每天必须到我门前来报个到”。不是的,皈依是心灵上的,通过仪式表达出来而已。然后你们各奔东西,天涯海角。但是别忘记你的三皈依,让它真正成为你生命中的动力系统,成为你信心的源泉,慢慢地由它得到智慧,这才重要。
然后再有机会,人家让你填表,“信仰”这一栏你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写:佛教。据说在西方,信仰——你填“没有”,你找工作都难。因为有信仰的人,他的道德有基础,头上总有一个东西管着他。因为这个世间,所有的法律和制度都有死角,你到一个公司打工,你管财务,公司所有的财务制度其实都有死角的,一动脑筋,你总能钻它的空子。但是对于有信仰的人呢?他头上有佛,头上有上帝管着他,这样人家就放心。
那天上午李焯芬校长讲得很好,现在在欧洲,学佛是很酷的事。去年我到德国,我接触的都是德国人,跟他们一起打坐。那些学佛打坐的人都是艺术家、心理学家、医生、精神分析师,都是这些人,都是社会上很主流的,很时尚,他们觉得很有用。在跟他们打坐的时候也有小参,每天都有小参,小参就是他们单独来找我。因为他们是外国人,刚开始在我面前坐下来,我还把他当外国人,时间一长,我都忘记了他是什么人了,…
《信仰的力量与三皈五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