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軟件公司,你一裝就可以用了。大家就可以想像到裝這個軟件直接就用,還有的人在這裏摸索,一邊在用,又搞錯了,然後刪掉,重新弄……很麻煩。比喻什麼呢?比喻有信仰的人,他的人生變得單純和清晰,避免很多彎路。因爲這套信仰很明確的告訴了他人生的方向,生活的選擇,行爲的方式,如果他自己以自己的實踐和經曆去體驗,去摸索,去失敗,又去修改的話,那就很艱難,而且人生的很多資源是不可重複的。大家知道吧?很多資源不可重複啊!有時候你失去了,你沒有辦法回到原點。所以叁皈依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清晰,變得單純,節省了很多資源。前面講了,有皈依處的人有力量,有皈依處的人有信心,有皈依處的人,他的人生清晰明確。
那麼皈依也相當于一棵樹回到森林,單獨的一棵樹暴風雨來的時候,有時候會折斷,只有在森林中你才有屏障。可能在我們社會的人群中,你們皈依也許你會擔心我是少數,因爲來皈依的不多啊,但是要在一個最廣大的時間、空間,佛教所講的法界中來看呢,皈依的人倒是多數。十方叁世有無量無邊的佛菩薩,你的身邊看得見看不見有很多的修行人,很多佛教徒其實都是你的同行者。你不要認爲你很孤獨,回到學校班上的人都另眼相看,你不要害怕。其實皈依意味著你進入一個新的大家庭,這個大家庭超越時間和空間。在這裏,佛菩薩是我們的父母,佛法是我們的家産,無數的修行人是我們的兄弟姐妹,它意味著你進入了一個新的家。所以這也比喻說,皈依是一滴水回到大海。一滴水很容易幹涸,回到大海它就找到了永生。沒有皈依處的人真的很可憐,因爲你們現在諸位青春年少,你們體驗不到,我們生命的真相有生、有老、有病還有死。你們現在看到很多都是正面的,其實有正面也有負面,有成功也有失敗啊!有青春年少也有衰老多病啊!所以我曾經多次地去觀察那些年老或者年少得絕症的人,在那時候我會體驗到一個信仰的力量有多大,一個信仰具有多大的價值。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人生許多真相,這種真相往往都是我們的文化特別是現在的時尚文化要把我們的眼睛蒙住,不讓我們看到。你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全部是貌若天人的男男女女,你們在廣告片上看到的全部是物質很繁榮、很豐盛、很方便快捷的生活,你在時尚的觀念中所接觸到的都是成功、是掌聲、是鮮花、是財富的占有、是權力的獲得。這恰恰是時尚文化的欺騙性,其實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的我們沒有看到的,有很多人生下來身體有殘疾,被社會遺棄;有很多人有病在身無錢治療;也有很多人從小孤苦伶仃;也有很多人身患絕症;也有很多人在失敗和失意中;也有很多人思想苦悶,去自殺。我這裏並不是在渲染人生的灰色面,而是希望你們諸位能夠明白,因爲我們接受生命的時候,生命就有這一部分。我們不願意看,我們說我們不看,就跟有的人從廁所過,把鼻子捂住,但是這些東西就是我們人生應該有的,我們早晚都得面對它。
叁皈依給我們提供力量,給我們信心,也提供方法。叁皈依的叁個對象內涵很豐富。第一是佛,佛是覺悟的人,佛的覺悟是普遍、圓滿、平等。有的同學問我,佛是真實存在的嗎?曆史上的釋迦牟尼佛跟我們普通的人一樣,有出生,也有老,然後有死。但是釋迦牟尼佛的智慧生命——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這個智慧生命,佛教通常稱它叫法身,就是宇宙的法則,不增不減;法呢,是釋迦牟尼佛講出來的宇宙人生的規律、修行的方法和道路;僧是個團隊,僧也是個外來語,叫和合衆,是出家、持戒、修行的和合衆,注意,我們所皈依的僧,這裏主要指聖賢僧。因此剛才我解釋說我們穿著袈裟受戒,我們就是象征著這個僧團,它是個團隊,僧不是某一個人,因此信衆給我磕頭,我不會認爲他是磕頭給我一個人,我起碼給你講,他是磕頭給我所代表的這個團隊,可以這麼去想。
佛法僧叁寶大概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個是外在的事相層面,釋迦牟尼佛時代,釋迦牟尼佛是佛寶,他講的法是法寶,他座下的阿羅漢弟子是僧寶。釋迦牟尼佛去世以後的今天,佛像代表了佛寶,注意,佛像是個符號,但是它代表了佛寶;佛經代表了法寶;出家持戒的僧團代表了僧寶,這叫住持叁寶。這都屬于外在的事相。
現在的人通常會懷疑,我們爲什麼要皈依外在的東西呀?注意,在佛教這裏講的很清楚,皈依外在叁寶的目的,是要把我們真正地導入到我們自心本具的佛法僧叁寶,自心本具的——我們心性中本有的佛性是佛寶;宇宙萬法的規律本來就在我們心中,我們生命具足這一切,這是法寶;僧是什麼呢?僧象征我們生命的一種和諧,這種和諧也是我們本具的。所以皈依外在叁寶的目的,是在于讓我們回歸到本自具足的自性叁寶。在《阿含經》中,釋迦牟尼佛講過,“要以自爲洲渚”,這是比喻在海上的島——洲渚,“要以自爲洲渚,莫以他爲洲渚”。我們最終要回歸到自己,但是當你回歸到自己這個“自己”,一定是智慧開發出來了,一個獨立的成熟的人格,而不是充滿苦惱的這麼一個人格。這是叁寶的含義。
皈依以後,要注意下面我講的幾點:
第一,皈依叁寶以後,不要再皈依其他的神明,這個意思是說在信仰的路上要專一。你不可能一個時間走兩條路,你在一條路要堅持走,這裏並沒有要否定其他宗教的意思。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對其他的宗教不要說它好,也不要說它壞。因爲說它壞是不好的,說它好,沒有說到點上,他也會不高興。要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平等。這是佛教對待其他宗教的態度。在宗教的修持上,你要在這條路上堅持地走,當你走到某一境界,你自然知道路和路之間是什麼關系,哪一條路好,哪一條路差些,這個自己會知道,這不是個理論問題,是個實踐問題。
第二,皈依以後,要懂得保護自己內心叁皈依的神聖,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不要用語言和行爲亵渎傷害佛法僧,不要有。周圍的人如果有,你有能力有影響力,能製止你去製止,沒有影響力製止,你可以保持沈默、保持中立,不要隨聲附和。比如在文革中,有人拆佛像,你沒有能力製止,你可以在旁邊站著,消極地不合作。或者人家讓你寫篇文章批判佛經,你可以不寫。這個意思是什麼呢?這個意思是你要保護你心中有一個神聖的角落。其實佛法僧他不在乎,你罵他,你傷害他,他也不會生氣,他是不會受傷害的。但是我們這麼做的時候,傷害了我們自己的心。當我們的心被傷害的時候,我們以後的路就很難走了,這是第二點。
第叁點,皈依以後,我們要按佛的教導去做人做事,我們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體現佛所倡導的智慧。然後以佛的方式,爲世界爲社會增加一種祥和,做出自己的貢獻。在你皈依以後,不要停留在信上,還要學習,要解,要學習佛經,不斷地以佛的理念,改造自己的世界觀。學會用佛法的智慧去理解自己生活的遭遇,去指導自己人生的道路。這是皈依以後要注意的。
關于叁皈依,通常會有下面幾種誤解,我一一做解釋。第一種是說我信就好,學就好,幹嘛非要參加儀式皈依呢?當然你信和學比不信不學要好,但是如果你能找到出家人,在一個出家人主持下通過一個儀式,把你的信,你的心,表達出來是需要的。這種表達,剛才講了實際上是一個啓動,一個啓動儀式,它也是一種承諾。在我們的生命長河中,是一個事件,它也是有力量的。它使你未來在這條路上走更加有信心,更加堅定。當然也有的法師這樣來打比喻,說你如果沒有參加叁皈依,就有點像大學的旁聽生,你雖然是學,但是最後拿不到畢業證。你介紹說我是北大畢業的,不大對,你只能說我是北大的旁聽生,就有這麼點的差別。我覺得這個比喻也還可以,既然你有機會,何不登記注冊,領到學生證,最後拿畢業證呢?知識分子往往會有這種想法“幹嘛非要……”“我自己……”,甚至還有人說,我要把好幾個宗教的優點我把它搞到一起,我不是更厲害了!這好像是看金庸的小說看多了,裏面有練武功的人,這個派、那個派……最後,哇!第一!其實你皈依的是你自己,這就意味著你皈依的是你自己,“我把這個派、那個派,那個派……”是誰呀,是你嘛!這不是皈依你自己呀!這恰恰不是皈依,這個也是知識分子的一個妄想。他說我是把好多的長處搞到一起呀,你認爲那是長處,只能說那是你皈依你自己,這是一個誤區啊。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有的人把皈依當成是出家。我想你們不會有這種誤解,有的說是遁入空門啊。皈依也不是加入一個組織,注意啊,沒有任何組織上的約束,沒有任何人身上的約束,說“你每天必須要到柏林禅寺來一次”,“你每天必須到我門前來報個到”。不是的,皈依是心靈上的,通過儀式表達出來而已。然後你們各奔東西,天涯海角。但是別忘記你的叁皈依,讓它真正成爲你生命中的動力系統,成爲你信心的源泉,慢慢地由它得到智慧,這才重要。
然後再有機會,人家讓你填表,“信仰”這一欄你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寫:佛教。據說在西方,信仰——你填“沒有”,你找工作都難。因爲有信仰的人,他的道德有基礎,頭上總有一個東西管著他。因爲這個世間,所有的法律和製度都有死角,你到一個公司打工,你管財務,公司所有的財務製度其實都有死角的,一動腦筋,你總能鑽它的空子。但是對于有信仰的人呢?他頭上有佛,頭上有上帝管著他,這樣人家就放心。
那天上午李焯芬校長講得很好,現在在歐洲,學佛是很酷的事。去年我到德國,我接觸的都是德國人,跟他們一起打坐。那些學佛打坐的人都是藝術家、心理學家、醫生、精神分析師,都是這些人,都是社會上很主流的,很時尚,他們覺得很有用。在跟他們打坐的時候也有小參,每天都有小參,小參就是他們單獨來找我。因爲他們是外國人,剛開始在我面前坐下來,我還把他當外國人,時間一長,我都忘記了他是什麼人了,…
《信仰的力量與叁皈五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