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心相印,無障礙,因爲面臨的問題都很接近。有一個學禅的神父,他小參的時候,跟我說,我現在最大的苦惱就是找我的人太多,特別忙,我沒有時間自己打坐修行。我聽了以後哈哈大笑,然後我說,我的問題跟你一樣,挺有意思的。然後我就勸他,“多多保重吧!”他很忙,很多人找他,恰恰跟我一樣,被很多人找。有很多人跟他倒苦水,倒垃圾,他要消化,要處理。
這是信仰,剛才我打的比喻,我們在人生路上總會産生一些垃圾,這些垃圾有時候倒出去了會汙染環境,汙染別人,你要是能在自己的心裏把它消化掉,轉化掉該多好呢!所以信仰就相當于垃圾處理廠,當煩惱生起的時候,我們自己消化它,不把它傳遞給第二個人。未來某一天,你們做了某一個單位的領導,做了一個公司的老板,做了一個單位的負責人的時候,所有那個單位的人的心理垃圾他們也會倒向你,然後你得有強大的垃圾處理廠,都把它變廢爲寶,這樣多好啊!你們有沒有發現,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一種規律,就是我們終于找到倒垃圾的地方。我們的生活是這樣,我們的心理上是不是這樣呢?完全是這樣的。真的,其實從一生下來就這樣,你情緒和心理上都有垃圾你要往周圍倒的,往往我們就把這些垃圾傳播出去了。傳播久了,就變成病毒了,然後給環境造成汙染。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信仰、叁皈依是個垃圾處理廠,變廢爲寶,可以轉化我們的心理垃圾,有利于我們的心理環保,有利于我們生活的世界越來越清淨。這是關于叁皈依,非常羅嗦的講了這麼多。
關于五戒,是不是我也跟你們講一講,講講以後我們再說這個儀式。佛教,剛剛我說了它非常民主,我們讀佛經,可以在那裏還原釋迦牟尼佛的人格。我是這麼學佛的,我讀佛經不光是看佛說了什麼,我是努力的還原佛的人格特征,然後我就模仿。你看他對信徒討論問題都是這樣的呀,討論問題,他有時候會說,你覺得這樣對嗎?你認爲這樣可以嗎?佛的教育方式不是領導型的,是開放式的,商量的語氣,所以在佛教這裏,佛教育人都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比如說有一個女人,她的兒子死了,很小,她舍不得埋掉他,精神快失常了,她又不能接受。後來她去找佛,讓佛把她的兒子救活,你們說佛會怎麼反應啊?佛並沒有說把手放在小孩頭上摸摸摸……後來活了,沒有。佛說,你到村子裏去挨家挨戶去找一家他們家沒有死過人的,到他那裏去討點芥末回來我就有辦法。後來這個女人就抱著兒子的屍體挨家挨戶去問,說你家死過人嗎?人家說最近沒有,但以前死過,再問下一戶:“你家死過人嗎?”說:“死過。”她問了一遍,這個村子裏沒有哪一家沒有死過人。她就明白了死亡是生命本來應該有的,有的人老年死,有的人從小死,有的人生病死,有的人壽終正寢。明白了她就回到佛那裏,說我明白了。佛的教育就是這樣,他沒有說從上到下,簡單地處理,沒有。因此說叁皈依是自覺自願的,受五戒也是自覺自願的,不勉強。而且五戒可以全部受,可以部分受,可以受一條、兩條、叁條、四條,你們看這是多麼民主啊,非常民主!
五戒的內容,簡單地講,第一條不殺生,佛教的戒律非常嚴謹,就像行爲科學,它可以分析,今天沒有時間展開講。比如不殺生,它會在行爲環節上,做一種細的解剖,什麼是不殺生啊?不是模模糊糊的。不殺生,第一所面對的是人;第二知道是人,因爲有的時候面對的不知道是人,搞錯了;第叁就是有殺心,希望他死;第四用工具;第五,面前的人命斷了。就是要這五個條件都具備,就是殺人,這是殺生的根本。
這五個條件有時候會有變化,比如面對的不是人是動物呢,那就輕了。在戒律裏面叫做可悔,就輕。假如面對的是人,我以爲是木頭呢,用刀砍了一下,這叫誤殺,這不構成殺生。我面對的是人,我沒有殺心,比如醫院的外科醫生,知道這是人,然後還用了工具——(手術)刀啊,然後死了,他也知道是人,就是沒有殺心。他是希望病人活,結果沒辦法,那也不構成。首要是不殺人,其次是不殺害動物,愛護生命,培養慈悲心。
第二不偷盜,首先偷盜面對的是財物,有主人的東西;第二個知道它有主人;第叁個有盜心,這一點很重要;第四個讓這個東西發生位移,位移是現在的詞,在戒律裏面是“離本處”,離開它原來的地方了。你說拿了別人的東西但沒拿回家,在路上扔了,但是離開原位了,也算。還有人說我偷了,還到寺院裏供養呢,千奇百怪,也是偷。你只要讓它離開了原來的地方,你幹什麼不管,你說我是要做慈善,這個也不管,你還是偷。所以戒律非常嚴謹,非常有意思。可惜你們不能出家,你們要出家了,研究這個戒律非常有意思。現在說有主人的東西指什麼?錢財啊,有價值的杯子,像衣服這些都是。當然現在社會上有新情況,當然電腦上的數據、密碼,或者是一篇文章,一本書的冠名權,或者是一個産品的商標,都算。注意,在盜戒裏面涉及到物的價值,物的價值依照出家人的戒律,我們可以理解爲是什麼呢?當這個物的價值達到了國家的司法過問的價值就構成了嚴重的盜,比這個少的,那就是輕的。依照現在的法律規定,如果你偷東西達到了八百元,警察會來抓你。八百元以下,就是輕的,達到八百元,那就是重的,構成了根本的盜戒。不過盜的情況還有更複雜的,戒律裏面也有討論。有的人說我在美國不值八百元,拿到中國就值八百元了,就按美國的價值算,按照多的地方算。有的人說,我要把八百元分八次偷呢?全部是戒律裏面討論的問題,挺搞笑的吧。八百元八個人去偷呢?八個人都去偷,每個人都犯盜。不會把這個盜分成八分,最後平分了,就變輕了。
大家注意,在殺的戒律裏面,自殺也屬于犯殺戒,安樂死屬于犯殺戒,所以要注意,特別是對父母,千萬不要施行安樂死,這個是誤區。盜裏面,包括盜財物,還包括盜人,比如拐賣婦女兒童,比如盜牲口,也是。
盜的形態非常之多,比如說一塊地,地我拿不走吧,但是我把地標移動了,這也是發生位移,也是盜;如果說我詐騙你,我跟你簽協議,東西那沒有移動啊,在簽協議的那一刹那,簽下來那就構成了盜;還有的時候,有一個人在水上放了個東西,你把它弄到水底下,就算盜;還有的是你們同屋有個人的衣服非常漂亮,你把它偷了,馬上主人到了,又沒敢偷,後來你把他衣服弄了個洞,或者弄了墨水,也算盜;但是你們在一個屋裏面,關系很好,你把東西拿去用了沒打招呼,算不算盜呢?也不算,作親厚想。比如父母跟子女,師父跟徒弟,同學之間、朋友之間,覺得關系很好——親厚想;還有的是關系很親密,很厚道,還有的是他的東西我用一下,等一下我就還給他,暫用一下,這個也不算;還有的是我以爲是別人丟的呢,我以爲是被人不要的呢,作糞掃想,糞,垃圾就是糞,這都不算。這是第二條不偷盜。
第叁個不邪淫。邪淫是指身體在性關系上的一種秩序。凡是和沒有婚配關系的人發生兩性關系就是邪淫。所以有的人說談戀愛,親吻這些算不算,不算。但是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現代社會中我發現沒有結婚就住到一起,這是個不好的習慣,是個不很健康的習慣。邪淫這一條是非常重要的,你不犯這一條,遵守好這一條,會讓你的家庭生活穩定、清淨,會減少很多麻煩。這個性關系紊亂,從社會學來講,會對社會秩序造成很大的沖擊。很多青少年犯罪跟這個也有關系,跟家庭、父母這方面無序有關;對個人來說,它也會影響個人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成就。人一生的個人成就打個比方講有一種勢能,一種動能,一種儲蓄的能量,然後把它落實到事業上,社會地位啊,名譽啊等等。一個人如果在兩性關系上混亂的話,就把那種人生的勢能瀉掉了,不會有太大的出息。在中國古代也有很多人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有一本書叫《壽康寶鑒》,你們可以去看看。這個往往是現代人不理解的。認爲就是生理的一個活動怎麼就那麼嚴重啊?這裏有個故事,說過去有個人到京城去考官,他在路上的時候要住店,住上店之後就到街上去逛,街上有相面的,他過去一看,相面的說你能考上狀元啊。後來回到酒店裏,有一個女孩子,他就調戲那個女孩子,再後來上街,又碰見那個看相的,那人說:這回完了,你做了不應該做的事,這下狀元考不上了。這事很奇怪,就是這麼一件事對我們的人生造成了重大的影響。當然也有許多有成就的人由于在這一點上非常有原則,而獲得成就。因此現代的人要深深體會這一點,《壽康寶鑒》這本書好像流通處就有,希望你們買來看一下。
未來如果你們成家結婚,有了成就——注意啊,有一些人,有一些老板,他很有成就啊,他有錢之後心就花了,瞧不起原來的老婆了,然後就離婚了。很多人在發生這樣的事情以後,他的事業突然就垮掉了,很奇怪。確實,其實一個人成就是多種因緣和合而成的,有的人認識不到,忘乎所以。所以這第叁條戒,我覺得很重要,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如果你想你未來的家庭生活穩定幸福,你認真地持這條戒。
第四條叫不妄語。不妄語這條戒最嚴重的是在修行上不誠實。比如說我沒有神通說我有神通。我不是聖人說我是聖人,佛教很重視這個,這叫大妄語。其實這相當于什麼呢?這相當于現在社會所討論的在信仰上誤導別人,這個罪很大,像李洪志這樣的,他說他的能量比佛要高很多倍啊。就是這些,佛教很重視這些。我曾經也有疑問,爲什麼這麼重視這個呀?你說爲了錢財,爲了名譽去騙別人比這個修行上的誠實還輕一點,我也不理解。後來我也體會,因爲在修行上不誠實,對別人造成誤導,它會葬送別人的慧命。那些信仰邪教的人很可憐,他們自焚,他們自殺,在社會上跟周圍的人群不和諧,他們精神封閉,心的封閉。我們就懂了,哇,在信仰上誤導別人多麼嚴重。大妄語就是這個意思,其他的就是小妄語了。
第五,不飲…
《信仰的力量與叁皈五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