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午淨因法師講的“上善若水”,它就是水,它很柔軟的。相當于衆生說討厭,你去死吧。好,我去死。過了一會兒,衆生又後悔了,說你別死啊,好,又來了。他也不應該把信仰強加給別人。所以我們有些信佛的人喜歡勉強向別人傳教,佛教徒要主動地幫助人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特別生硬的去拉別人信教,好像我覺得不太符合佛教的意思。你可以先幫助人,根據對方的機緣,慢慢地引導。真理強加給別人的時候就變成了謬誤,這是佛教給我的一些印象。
佛教也是非常民主,非常平等的宗教。佛教講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注意是一切衆生,它是包括人,也包括所有其他有生命的動物啊。一切衆生,當然也包括男性和女性了,在釋迦牟尼佛所創建的六和僧團中,充滿了民主的精神,研究了僧團的戒律就懂得。像我們出家,有機會去研究出家人的戒律,我們真正的體會到釋迦牟尼佛是多麼的慈悲和平等。他給我們製定的戒律都不是強加給我們的,都是出家人在修行的生活中發生的問題,最後佛陀召集民主會議,說:“你們看大家認爲這樣做可以嗎?”你說:“不行,不能這樣做。”戒律就是這樣産生的。所以佛教的戒律都不是訓誡,不是從上面來的誡,而是在僧團的民主會議的基礎上大家共同的約定。這就是我們介紹佛教的這種面貌,這種印象。這個方面你們有什麼問題嗎?
營員:大和尚您好,我接觸佛學很短的時間,但這是第叁次來到柏林寺了,我有個疑惑,沒有不敬的意思。就是看到信衆對出家人的態度以及行爲我覺得特別恭敬,好像遠遠地超過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禮貌啊、恭敬的層面。我想請問一下大和尚這是佛教的要求,還是信衆自己發心的一種反應?另外我想知道師父和法師們對信衆的這種表現是怎樣的看法和反應?
明海大和尚:她其實是想說,她看到信衆對師父特恭敬而師父好像無所謂。是這樣嗎?你的問題是不是可以這樣來轉換一下,你在這裏不僅看到信衆對出家人很恭敬,而且你還看到信衆對泥塑木雕的佛像也很恭敬。那麼好了,你會說一個是泥塑木雕的,一個是肉的不一樣啊。這個泥塑木雕的佛像,剛才我講了,它是代表的佛,是一個信仰的符號。那麼肉身的出家僧人呢?你們注意到,出家的僧人在衣服上跟大家都不一樣,包括他要剃光頭也跟大家不一樣,因此出家人在這個意義上也是一個信仰的符號。爲什麼要有這個符號啊?它有一個信仰的價值,它有一個功能,這個功能我後面要講的,它是象征著佛、法、僧在世間存在,我們叫“住世”。釋迦牟尼佛已經去世了,像阿難、迦葉這些羅漢也已經不在世了。那麼現在在世間,讓我們知道叁寶還存在的就是佛像、經書,還有這些出家的師父,在社會學的意義上,我們知道這是佛教。當然出家人是有他的內涵的,他出家,他要持戒,他有一系列的要求,他的外在表現就是他的著裝等等,他就象征著佛、法、僧在世間的住世。作爲僧人來說,他們是信仰的符號,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講,佛、法、僧叁寶,我們叫住持叁寶,在住持叁寶裏面有兩樣是沒生命的,如佛像、經書,有一樣是血肉的,像我們。住持叁寶裏面,有生命的這部分,像我們這些人因此就有了社會價值,他也爲社會做貢獻的。怎麼貢獻呢?我們佛教在世間存在,這些信徒們他們對師父這麼恭敬,有他信仰裏的一個內涵,簡單地講,他通過這種恭敬,培養他的謙卑,他是有修行的。在這個時候,出家人成了信徒修行的一個對象。比如有一個信徒對我很恭敬給我磕頭,假如我認爲這個信徒是給我明海某人磕頭那就壞了,那我就錯了,我不會這麼認爲的。事實上,當我出家時間長了,慢慢地我們應該有除了我比丘明海以外,還應該有一個人格的明海。這裏面很微妙,它涉及到一種出家人的心理學。就是說我是一個符號,但是我也是個人,當那個人(信衆)給我磕頭的時候,我不會認爲他是給我這個人磕頭,我認爲我在幹活,我在上班呢,我是他們修養的一個工具,一個符號,其實蠻累的,不信你們可以來試試。假如我認爲他是沖著我張叁或者李四某某,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一個問題,我會墮落,不斷地有人給我磕頭,我就不斷地傲慢,他的謙卑在增長,我的傲慢在增長,最後我就壞掉了、就腐化掉了,你擔心這一點——我估計。但是你們放心,出家人他不會這麼認爲的。他是認爲不是對我某某,起碼他是對我這個袈裟,而袈裟是象征著佛的戒律,象征著佛的法,他是沖著我的這個衣服,其實我把這個衣服脫下來,沒有人給我磕頭,對不對?我很清楚。因此出家人有一個社會責任,我平時也經常要求我們的師父,當信徒給你磕頭的時候,不要讓開,站在那裏,讓他給你磕。有的師父說,我不行我沒有德行,我說誰讓你沒有德行的!這就是你的活兒,因爲我們要幹活。你們看看那觀音殿裏的觀世音菩薩,菩薩像坐在那,天天多少人在那裏燒香熏她,然後說各種願:“哎呀,菩薩呀,我們家裏人生病了……”,那個“要找工作啊”,這個“讓我生個兒子呀”……菩薩不能煩,他就得坐那,那就是他的活兒。我們就是做這個的,如果我們可以不做這個,那工人也可以不上班,你們也可以不上學了,就亂套了。
還有什麼問題?
營員:大和尚好!我想問的是您剛才說佛學的語言和哲學的語言有些是相似的,我聽百家講壇的老師講過,唐玄奘法師從那爛陀寺把經書取回來以後,開了大道場,請我國各地高僧一塊兒翻譯。我想問的是在他們翻譯的時候,會不會沒把它們譯過來,然後用咱們中國的哲學的詞彙翻譯呀?
明海大和尚:經書翻譯是一個很嚴肅的事。在中國佛教史上翻譯經書的都是高僧大德。不僅有語文素養精通語言,而且自己有體驗,有真修實證。而且翻譯的程序非常之嚴謹,而且不是單個人,它是一個團隊,反複校對,我不敢說它百分之百的一點不會流失,但是在這種轉述中這種流失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第二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像明契坐在這兒,你沖她笑一下,你現在想跟她說:“我想喝杯水。”你需要翻譯,可是你沖她笑一下,還需要人翻譯嗎?你想想這是個什麼問題呀?因爲你們在學校把這個語言太當事了,人和人之間最重要是心哪,要心的契合。你們有沒有發現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你們有沒有發現有個奇迹,就是說美國人和中國人見面,不會因爲美國人笑我們把他認爲是哭;或者這個中國人很發愁,給美國人看,他們說這中國人真高興。需要翻譯一下:“他很發愁,不是高興。”需要嗎?很奇怪呀,不需要。不管你是哪國人,當你很高興的時候,總有其他民族的人知道你是在高興,不會把你當成你是在傷心。
現在我們就講到我們的正題了——叁皈五戒。要成爲一個佛教徒,要皈依叁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一個師父的主持下,經過一個叁皈依儀式以後,你就是最規範的佛教徒。我們也知道有不規範的,但是最規範的就是在一個師父的主持下,皈依叁寶的佛教徒。實際上,叁皈依是我們在內心深處所發生的。因此,內心深處要發生叁皈依,很顯然,在一個儀式中並不能完成,但是這個儀式是個啓動,是個啓動儀式。叁皈依是要把我們的心完全跟佛法僧發生連接,也可以說是把我們融入到佛法僧中,因此那實際上是一個過程,是一個修行的曆程。
佛教的叁大要素就是佛法僧叁寶,叁皈依是皈依了叁寶。從內心深處把我們交給它,讓我們和它發生連接。皈依這個詞,顧名思義,皈是回來,回歸,依是依靠。回歸的反面是流浪,所以皈依其實是找到精神家園,對吧?一個沒有精神家園的人就是沒有皈依處的人。事實上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皈依處的,都有自己的家園。不過很多皈依處他並沒有認真的思考,他所皈依的東西並不真實。
什麼是我們的皈依處呢?你們諸位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求人不靈,可這個很可惜,可能你們很多人都沒有體驗過,有時候會出現這種情況,求人不靈了,那時候你心裏想到的就是你的皈依處。你心裏想的是什麼呢?你本能的想起的是什麼,其實那就是你的皈依處。也許有的人說,我不相信人生會有那種情況,那我們只能說你的經驗太有限了,你的人生經驗太局限了。在一個人的人生路上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體驗到人的力量的有限,人的智能、智力的有限,你都會體驗到山窮水盡的那種感覺。其實有這種體驗,就提醒了我們,我們是需要一個更強大更超越的力量源泉,幫助我們面對人生的各種困境,當然這是從這個角度來觀察。其實人生在順境中、在困境中都需要皈依處。在困境中我們需要向我們的皈依處呼救,從那裏得到力量,在順境中我們需要感恩我們的皈依處而消融我們的自我膨脹。一個人很順利、很成功的時候,他有一個危險就是自我膨脹,而自我膨脹終會使他走向失敗。有皈依處的人,他所有的成功都歸于那皈依處的加持和力量,就不會自我膨脹,只會讓你得到提升。這就是有信仰的人跟普通人不一樣的。所以皈依叁寶,其實我們就能得到了一個人生的動力源泉。
第二個意義,皈依叁寶我認爲是我們人生最快捷的學習。我們人活在世界上要學很多的東西,我們學習的方式通過上學、通過讀書,其實通過信仰叁寶是一個最快捷的。這種學習我比喻什麼呢?我比喻就像一個人接收了父母的一筆遺産,剩下來只是怎麼管理怎麼使用好這筆遺産。這比你自己用一百元、一千元做本錢一點點去掙錢那不是要來得快捷嗎?所以大家要注意到,整個佛教是一個智慧的載體,它傳承了幾千年以前人類最高深的智慧。我們知道書本是智慧的載體,學校是智慧的傳播機構,我們可曾知道寺院、經書、佛教信仰這種智慧載體呢?通過這種智慧載體,我們把我們的生命快速地和一個智慧的系統發生了連接——上網,或者說你把一套軟件端過來。你說我不要裝這個軟件,我要自己編程,那你編吧,你可能還沒有編完,就暈倒了,死掉了。現在就有現成…
《信仰的力量與叁皈五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